經 絡
郭卜樂 CPO生理健康網 http://www.
經絡是人體結構的一部分。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 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 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更多方面則來自古人長期的醫療實踐。 最初人們只是在生產活動中因偶然機會,身體某一部位受到撞擊、 擠壓或損傷的刺激後,局部或另一部分病痛得到解除, 漸漸認識到刺激點的治療作用。
以後經過長期體驗,刺激點的發現越來越多, 進而認識到這些刺激點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著的, 而有一定內在聯繫。 當刺激某一點時,可以產生酸、脹、重、麻等感應, 而且感應有時還會向一定的方向擴散傳導。 許多點不但能夠治療某些體表的病,還能治療某些內臟疾病。
這樣,通過反復實踐,不斷總結,最後把點與點聯繫起來, 形成一個在體表有一定迴圈線路,並與內在臟腑密切聯繫, 縱橫交錯,溝通上下內外的網路系統,即-經絡系統。 經,有徑路的意思,無所不通;絡,有網羅的意思,錯綜聯絡。 經是主幹,絡是分枝,互相貫串在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 或深或淺地把五臟六腑、頭面、軀幹、 四肢百骸等聯繫成為有機的整體。 起著聯繫臟腑、溝通內外、調節各部分功能的作用。 奇經八脈(沖、任、督、帶、陽院、陰院、陽維、陰維)等; 絡可分為十五絡(十四經脈各出一支別絡, 足太陰脾經在脅下別出的一支大絡)、孫絡(無名的小絡脈)等。 十五絡順著本經之脈循行, 把相互表裏的陰經和陽經溝通起來, 成為十二經脈在四肢互相轉注的紐帶, 它們參與十二經整體運行。 奇經八脈既不屬絡臟腑,亦無表裏配偶, 而具特殊的功能,故稱“奇經八脈”。 在經絡系統中是以十二經脈為主體的。 另外奇經八脈中以任督二脈尤為重要,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 合稱為十四經。
手三陰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撅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即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陰經: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躍陰肝經。 足三陽經:即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督脈:行於脊背,諸陽經皆交會於督脈,總督一身的陽經,有總督一身陽氣的作用。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線,全身陰經皆會于任脈,有總任全身陰氣的作用。
掌握了它的規律,觀察它的變化,可做為辨證施治的依據。 主要就是依靠經絡在其間的密切聯繫,經絡能保持機體的相對平衡與協調。 同時,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必須通過經絡的運行,輸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才能使它們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總的來說,它具有流通氣血,營養全身,調節機體功能,增強機體防禦外邪的作用。 外邪侵犯人體,經氣不能發揮其抗禦作用,病邪能夠通過經絡由體表傳入內臟。 如感受風寒在表不解,可通過手太陰肺經傳入肺臟引起咳喘。 反之,內臟發生病變,循經絡的通路也會反映到體表上來。 如胃病可見齒痛,肝病可見脅痛等,這都是本臟發病在其所屬經絡循行部位上的反映。 不同臟腑的病變可反映在所屬經脈的某些穴位上, 而具有明顯的壓痛。 如肝炎患者在肝俞穴有壓痛;消化道潰瘍疾患,在脾俞、胃俞等穴位上有反映等。 另如頭痛,痛在前額部的屬陽明經,痛在項後的屬太陽經,痛在兩側的屬少陽經。 臨床依據證候表現,結合經脈的分屬部位,進行分析辨證,就可做出正確判斷與治療。 既能振奮或抑制臟腑機能,又能調理氣血,還可以調節周身各器官之間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或調動與增強人體的抗病機能,以促進恢復健康。 臨證可依據經絡學說的理論,結合臨床經驗,靈活運用。
如治肺部疾患的咳喘,可取尺澤、太淵等肺經穴,也可取與肺相表裏的合谷、曲池等大腸經穴。 另外經絡對用藥上的指導意義也較重要,如羌活、柴胡、白芷三種藥物都治頭痛, 而太陽經頭痛多用羌活,少陽經頭痛多用柴胡,陽明經頭痛多用白芷。 通過臨床實踐,往往按經選藥或循經選穴進行治療,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目前在臨床上不僅在各種疾病上用針灸治療,而且在外科手術中,用針刺麻醉亦很普遍,其他如穴位結紮、穴位注射等, 解決了許多所謂“不治之癥”。 因此,我們對於經絡的運用,應不斷總結經驗,作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沿上肢內側前緣(撓側)與手陽明大腸經在食指尖端(商陽)相接。
複上行至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所屬病候:腹脹,嘔吐,泄瀉,消化不良等。
其支脈至無名指尖端與手少陽三焦經(關沖)相接。 所屬病候:胸悶,心痛,心悸,顏狂,腋下腫,上肢痙攣,掌心熱等。
達脅肋,上至胸中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所屬病候:腰痛,胸滿,呢逆,遺尿,疵氣等。
三陽經行於四肢的外側,三陰經行於四肢的內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