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港股20年華麗轉身——香港回歸20年,港股成長20年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 董登新教授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20年間港股華麗轉身、活力四射,香港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首選上市地之一。過去 20 年,聯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增長了 7.9倍, 2017 年 5 月 31 日合計 29萬億港元,而過去8年中,聯交所5年均高居全球IPO集資額榜首。20年間,港股格局發生了三大巨變:一是上市公司來源;二是投資者構成;三是市場規模快速擴張。 一、港股上市公司來源地構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前,內陸企業在港上市公司數不足100家,1997年底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數為658家,其中,內陸企業有101家,約占15%的比例。然而,截止2016年底港股上市公司數為1973家,其中,內陸企業有1002家,占比為50.78%,已占半壁江山。 表一:香港上市公司來源地分類統計 (截止2015年8月31日) 表一數據顯示:20年來,港股上市公司來源地更加多元化,上市公司數快速增長,其中,內陸企業貢獻最大。香港回歸后的20年間,內陸企業赴港上市多達900家 。 截止2015年8月31日統計,在1810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內陸企業有920家,占比超過一半,其中,H股213家,紅籌股144家,內陸民營企業563家。 香港本土企業共計788家,占比為43.5%;我國臺港企業26家,澳門企業4家。 外國企業共計72家,占比約為4%。香港上市的外國企業來自21個國家,其中,最多的是馬來西亞、美國、新加坡,三國分別為13家,12家,11家;其次是加拿大、日本、印尼,三國分別為5家,5家,4家;再次,俄羅斯、英國、法國、韓國、越南、泰國、柬埔寨各為2家;澳洲、意大利、瑞士、荷蘭、巴西、哈斯克斯坦、蒙古、菲律賓各為1家。 由此可見,港股上市公司來源地十分多元,除了大部分多自中國內陸和港澳臺地區外,其余上市公司則來自21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此外,港股是一個高度開放、高度自由的國際市場,從上市公司的注冊地分布來看,離岸注冊公司比較多,其中,開曼群島多達781家,百慕大474家,英屬維爾京群島9家,澤西島3家。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離岸注冊公司為中國內陸民營企業。離岸注冊有利于規避公司來源國相關規則管制。 表二:2016年底港股上市公司注冊地分類統計 二、港股投資者結構的變化 從投資者結構來看(見表三),20年前,港股個人投資者交易占比為36%,2004年為37%,2005年至2009年則維持在30%左右,2010年至2011年降至26%和27%,2012年降至21%,為歷年來最低比例。但自2014年滬港通開通后,港股散戶交易占比出現反彈之勢,2014年為25%,2015年為27%。目前,機構投資者交易占比仍維持在70%以上,其中,外地機構占比超過30%。 表三:港股投資者結構20年變化 從外地投資者交易占比來看(見表四),20年前,英國投資者交易占比最高,為32%,美國為30%,日本為8%,中國內陸為0.6%;2014年滬港通開通前,外地投資者交易占比大體為:英美兩國略有下降,變化不大,二者分別為28%和26%,中國內陸投資者交易占比已提高至13%,新加坡為10%,而日本則降為1%。滬港通開通后,2015年在港股總交易額中,中國內陸投資者交易占比陡增至22%,而其他國家變化不大。 表四:港股外地投資者交易占比 三、港股市場規模快速擴張與成長 20年前,香港股市的上市公司僅583家,年末市值僅為3.48萬億元,全年交易額僅1.41萬億港元,約相當于A股2015年牛市峰值時的一天成交額。 2015年,港股上市公司為1866家,年末市值高達24.69萬億港元,全年成交額更是高達26.09萬億港元,相當于20年前的近20倍! 表五:港股市場規模統計指標比較 在港股市值及交易額規模快速成長的背后,是內陸企業為港股提供了保質足量的IPO資源。20年前,在香港主板市值中,H股及紅籌股合計市值僅占8.48%,2008年這一比重提高至54.57%,達到歷史最高比例,2016年底這一比重降至41.78%。2016年底,H股及紅籌股合計402只,另外已掛牌的內陸民營企業還有600家,表六數據并未包含來港上市的內陸民營企業。 表六:H股及紅籌股在主板市值中的貢獻份額 事實上,在香港回歸的20年中,內陸企業在香港主板和創業板共計募資(包括IPO及二次發行)4.2萬億港元,這還不包括在港上市的另外600家內陸民營企業。香港市場的巨大包容性,極大地支持并滿足了內陸部分國企及民營企業的股權融資需要。 由于港股投資者有相當部分來自世界各國及我國臺灣地區,國際資本充裕,因此,在A股IPO常態化背景下,港股有足夠的能力和空間吸納更多內陸優秀企業赴港上市,同時,與滬深兩地市場形成互補競爭格局,進而大幅提升中國大市場(滬深港)的國際地位、整體實力及核心競爭力。我們期待著港股的明天會更美好! 附恒指20年軌跡: 香港回歸,民心所向,港股大漲。香港回歸前恒生指數最高記錄15,322.30點,卻是因香港回歸的重大利好于1997年6月創造的。1997年8月恒指再創16,820.30點的最高歷史記錄,但隨后遭遇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1998年8月,恒指最低探至6,544.79點,但2000年3月,恒指再創新高,最高沖至18,397.57點,再次刷新歷史記錄;2007年10月,恒指沖上31,958.41的歷史新高;2015年4月,恒指沖擊本輪牛市的最高點28,588.52點,2017年6月27日,恒指收于25,839.99點。(三個九,十分吉利的數字!)
|
|
來自: sunshinelove20 > 《投資~理財~經濟~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