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主動思考的人? 如何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如何成為一個能深度思考的人? 類似“如何成為一個思考者”這類的問題,這是大家在后臺提的最多的問題,我也能真切體會到大家對獨立思考、深度思考的渴望,但思考的深度和獨立性,這涉及到習慣、閱歷、思維、認知等多個方面,不僅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刻意練習的過程,我會在之后的文章,有體系的進行介紹。 這一篇,我想重點闡述兩個關于思考的誤區,據我觀察,這是絕大多數人都容易犯的錯誤,思考,是很寶貴的品質,但喜歡思考的人,也不一定能過好這一生,這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情! 一、把思考用在了錯誤的地方,濫用! 思考,是一個大殺器。 這個時代,是思考者的黃金時代,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善于思考,能夠深度思考的人,將具備極大的競爭優勢,思考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推崇,但就像內外向性格一樣,當輿論對外向過分推崇時,也間接造成了很多外向者的淺薄,這其實是一種傷害。 凡事過猶不及,思考也是。 當我們面對現實問題時,主動思考、善于思考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優勢,但當我們面對思維、情緒和心理問題時,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讓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思考,我們想搞清楚,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會這樣,怎樣才能解決,試圖控制我們的思維和情緒反應,至不濟,也要消除負面的情緒反應。 思考者相信,人定勝天! 但是,心理學研究給這種自信當頭一棒:當我們身處消極情緒時,這種寶貴的主動思考習慣,只會加重消極情緒,甚至是讓我們鉆進牛角尖不能自拔。 這個可以用神經可塑性理論完美解釋。比如有過抑郁經歷的人,本身的抑郁神經回路較為強大,當再次遇到負面的誘發事件或情緒,反復思考,只會讓他不斷沉浸在消極神經回路,從而加深加固神經聯接,讓抑郁回路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抑郁癥患者容易復發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身處較為嚴重的消極情緒時,正確的方式,不是去主動思考尋求解決辦法,而是注意力焦點轉移,從而開辟新的神經聯接,減緩消極情緒的二次危害。 以焦慮為例,焦慮通常會導致身體的局部緊張或不舒服,當你非常焦慮時,你可以嘗試冥想,方法非常簡單,簡單的幾次深呼吸之后,將注意力投注到緊張或不舒服的地方,感受著這片區域有多大,現在是什么感覺,不要試圖去控制它、消滅它,而是承認它,接納它,但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焦慮感及其不舒服感自然減輕,這是因為我們身體有強大的自愈能力,在沒有意識主動干擾的情況下,會自動啟動自愈程序(安慰劑效應就是身體自愈能力的一個最好證明,相信身體的智慧)。 冥想的作用,就是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將注意力投注到我們的身體感受,從而避開了聚焦負面情緒的坑,打破了對消極神經回路的可塑性。 另外,心理學有個統計,抑郁患者的男女比例是1:2,女性群體更容易抑郁,為什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面對抑郁情緒時,女性更喜歡思考,問自己為什么,不斷的在體驗抑郁情緒。 與之相反,男性的選擇就很多,出去嗨皮一下,約幾個朋友打一場球,甚至不爽了干一架,這些發泄,雖然不一定健康,但籠罩的消極情緒打破了,脫離了這種心境,再去回頭反思,很多事情就過去了,如果冥思苦想,就容易把自己困在一個點,永遠出不來,只能反復咀嚼負面情緒。 【PS:面臨消極情緒時,沉思容易帶來痛苦和鉆牛角尖,這個理論在 《未經過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但有些思考有毒》里有詳細闡述】 思考是個好習慣,但面對較為嚴重的負面情緒時,一定要把它收起來藏好。 二、在最需要思考的地方,思考缺失了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會自然而然進行思考,絞盡腦汁尋找解決的辦法,這是正常的心理機制,因為人不可能長期處于矛盾糾結狀態,必須要恢復身心平衡,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每個問題都是成長的契機。 但其實,我們還有一種更加高效的成長,即分析我們的成功、進步,總結成功才能更好地成功大,但是,當我們自信、精神煥發、神采奕奕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光顧著享受成功的喜悅,而忘記總結了。 為何如此?這其實也是正常的心理機制。心理學上有一個“齊加尼克”效應,就是指一旦事情開始,我們就會有一個緊張感,逼迫我們去保證是親的完整性,但當事情結束后,這種緊張感也隨之消失,相當于為事情劃上句號。 當我們高興、激動、成功時,絕大部分時候意味著事情完結了,齊加尼克效應也隨之消失,我們也就失去總結的動力了。 分析自己的失敗,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總結自己的成功,這是一個需要刻意培養的習慣。 刻意培養這個習慣,時間會給你豐厚回報。 如何提升思考力?這涉及到思維和認知層面,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但認識到思考的誤區,并加以改正,這確實可以提升思考的效率和效能。 祝君思考愉快~~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