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奧根·赫立格爾,于1924至1929年期間去日本,在東京大學做講師,講授哲學和古典語文學。在這五年當中,他做了一件事情:跟隨一位箭術師父學習射箭。 師父的名字叫阿波研造。奧根描述第一次見到師父拉弓的場面:他抓住了他最好和最強的一張弓,以一種肅穆莊嚴的姿勢站著,輕彈幾次弓弦,弦端發(fā)出尖銳的扣弦聲和低沉的鳴響,這聲音只要聽過幾次就會畢生難忘。它是如此奇異,如此銳利地直指人心。 他在書中寫到,在日本,箭術通常被當作一種心靈訓練的方式,如同花道、茶道、柔道、繪畫、戲劇……的展現,日本人把禪的本質引入他們在做的一切事情之中,此間要求專注、不造作、清空、無為。這些境界難以用文字描述。 為接近禪,他選擇箭術。箭術需要從事它的人心靈純凈,沒有瑣碎目標。他遇見一位偉大的師父。這位師父指導他,糾正他,讓他明白拉弓和放箭應該是一種心靈化的訓練,而不是習得技術和求勝的工具。因為這個任務當中包含大量可以言傳但無法輕易心領神會的佛學思想。 奧根在這五年里獲得一次訓練機會。他記錄下完整的學習過程,第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完美拉開一張弓。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里面涉及關于呼吸的訣竅。師父對他說:吸氣是融合與連接,屏住呼吸使一切進入狀態(tài);呼氣是放松與完滿,克服一切限制。一旦控制好呼吸,就可以不費力地拉開一張大弓。 ![]() 第二步,學習放箭。如何才能夠調整好放箭時的狀態(tài),不讓它產生震動,這樣箭射出去才不歪。師父啟發(fā)他:你握住拉開的弓弦,必須像一個嬰兒握住伸到面前的手指。他那小拳頭的力量讓人驚訝,而當他放開手指時又沒有絲毫的震動……真正的箭術,是無所求的,沒有箭靶。你必須學習正確地等待。 第三步,學習練習箭靶。如果心靈的距離不夠遠,箭也飛不遠。射箭不靠弓,而是靠當下的真心,靠射箭的活力和意識。師父只是讓他們練習射箭,而不是特意地瞄準。但盲目亂射使他精神很受困擾,他覺得自己受不了。師父仍說:要把射中目標的想法拋出腦外。射中箭靶只是外在的證明,表明你的無所求,無自我,放開自己……已經達到巔峰。 如果不好好體會,不以實踐去證實,無法獲得真正的體會。因為這些過程是超過理解范圍的。經歷再一輪的艱苦學習,最終這些學習摧毀最后一絲對于自己的顧慮與情緒的起伏。一次,在射出被認可的一箭之后,他對師父說,他已經陷入混亂,不知是自己拉了弓,還是弓拉了自己到最高張力狀態(tài),是自己射中了目標,還是目標射中了自己。弓、箭、目標與自我,全部融合在一起,再也無法分開。 師父說:弓弦終于把你切穿。 【素材運用】世間萬事,有的是無數“自我”,而“弓道”卻道出了“無我”,持弓即進入無我狀態(tài),在追求“人弓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中,個人氣質融入生活里不可見的每一個投射。曾經有一位弓道大師說:懂得用心靈射箭的人,即使用一般的弱弓,也可以比那些用強弓的人射得遠、射得有力。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有一顆探索的耐心,恰是我們找到生命獨特性,活出自己的真諦。 【速用名言】 1.如果你過分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點損傷,那你將失去兩只翅膀,永遠不再能夠凌空飛翔。——英國詩人 雪萊 2.即使慢,馳而不息,縱會落后,縱會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現代文學家 魯迅 【適用話題】自信;執(zhí)著;耐心 (特約教師 李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