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向思維 例1、過點A(-1,5),B(-4,2)的直線交直線l: 分析:通常是先寫出直線AB的方程,再求AB與l的交點M的坐標,從而求出比值。若運用逆向思維,先設AM:MB=λ,用λ表示點M的坐標,由點M在直線l上,即可求出λ值。 解:設AM:MB=λ,則得 因為 所以 解得 故AM:MB=2
例2、雙曲線 分析:通常是先寫出雙曲線的任一切線的方程,求出A、B的坐標,再證得結論,當然可以,但過程較繁。若運用逆向思維,先設A、B的坐標,寫出AB的方程。由AB與雙曲線相切證得結論,則較為簡便。 證明:設A(m,0),B(0,n),則直線AB的方程為: 即 因為直線AB是雙曲線 即 所以 因為 所以 故
例3、若橢圓 分析:通常是分兩種情況考慮: (1)A、B兩點都在橢圓外; (2)A、B兩點都在橢圓內。 若從反面考慮則可避免分情況討論,計算簡潔。 解:先求橢圓和線段AB有公共點時的取值范圍。易得線段AB的方程為: 由方程組 得 故a2在[1,3]內遞增,且x=1,3時的值分別為 故 因為a>0,所以 故當橢圓與線段AB無公共點時
2、極限思想 例4、求已知離心率 分析:通常是設橢圓中心為(x0,y0),可得橢圓方程,并列出過已知點P的切線方程,聯立消參可求得橢圓方程。若按極限思想,將點圓、點橢圓視為圓、橢圓的極限情況,則可簡化運算過程。 解:由 將點 又因為所求的橢圓過點(1,0),代入上式得 故所求橢圓方程為
例5、過拋物線 分析:通常是先列出PQ的直線方程,求出直線PQ與拋物線的交點坐標,再根據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求出p與q。 若按極限思想,使直線PQ的斜率不存在,則直線就是拋物線的對稱軸,此時P為頂點,Q在無窮遠處,用極限的觀點得 所以
3、利用平面幾何的有關知識 例6、過點P(-1,2)作直線l,使點A(-3,4)和點B(1,-2)到l的距離相等,求l的方程。 分析:通常是先設l的方程為 若通過思維變式,由平面幾何知識可知:l過線段AB的中點Q(-1,1)或l//AB,從而較簡便地求得l的方程。 引用直線的斜率解題時,應注意斜率不存在,即直線垂直于x軸的情形,以免漏解或導致其它錯誤。 解:因為點A、B到l的距離相等,所以l或過線段AB的中點Q(-1,1)或l//AB,于是l的方程為
即
例7、直線l: 分析:通常是先求出l與C的交點A、B的坐標,再寫出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方程。 若應用平面幾何知識,則可知:過圓心O且垂直于l的直線就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由此易求出其方程。 解:過圓心O(0,-2)且垂直于l的直線就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故l的方程為 即 例8、以原點O為頂點的定角 分析:通常是設A點坐標,求B點坐標,再寫出兩邊的垂直平分線的方程,從而求出外心M的軌跡,顯然過程較繁,計算量較大。 若通過思維變式,充分利用平面幾何知識則易得解。 解:設△AOB的外心為M(x,y),AB的中點為D,因為∠AOB=θ 所以∠AMB=2θ 于是∠AMD=θ 因為 所以點M在直線l的左側,即x<> 在Rt△AMD中 又 故 即 故△OAB的外心M的軌跡是這條雙曲線的左支。 |
|
來自: FXian100 > 《高中數學…知識講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