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楊慎的《臨江仙》,寫得極其出彩,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這一首詞放在卷首,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也用它作為主題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詞中借由滾滾東流的水,生發出對時間流逝、對歷史變遷的感慨,有一種萬丈豪情與悠然長嘆,仰天吐氣都是一道白虹。個體的人在面對滔滔不絕的流水時,總是從它的永恒看到自己的短暫,借助對流水的觀照而認識人生、認識宇宙。 何為水?水是一切生物體的主要成分,是人體中占比70%的重要角色,是生命之源。蘇軾說“天壤之間,水居其多”,所謂天壤,就是指天地。水組成了江河湖海,帶來了雨雪霜霧,滋養萬物。它無色無味,有時候是從天而降的小雨滴,有時候是波瀾不驚的湖泊,但大多時候,它以水流的形態呈現在人們眼前,是溪、是江、是河、是泉。甲骨文中的“水”,就是這種流動的意象描摹記錄,好像水流蜿蜒而下,水聲潺潺,水滴飛濺。到了漢代這蜿蜒的水流逐漸向直筆過度,飛濺的水滴漸漸連在一起,終于成了我們熟悉的“水”字。 水的流動不息,引發了人們對時間、生命和宇宙的思索。流年似水,孔子站在河岸上,面對河水的奔流不息、不可追復,發出一聲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滔滔大江水經閱幾世人,這逝去的時光,好像流水,日日夜夜不曾停歇。 水的蜿蜒曲折與低回纏綿,讓人想到了感情的纏綿。“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水流經過,水草茂密,有人在水邊傾訴衷腸。“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邊蘆葦蒼蒼,露水成霜,思念的人就在水的那一方。多么婉轉溫柔。“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將思念比作流水,視覺上的長遠昭示著感情上的長久,水的流動恰似連綿起伏的思念,流水不盡,思念不絕。“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離愁別緒就如眼前這一溪春水,來無窮,去不盡。 古人對于水的審美體認,大多是善的、柔的、清澈的。老子說“上善若水”,認為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而孔子說君子見大水必觀,是因為水可以比照君子德行,似德、似仁、似義、似勇、似智……如此種種,都刻畫出一個溫柔、善良、有德、道義、正直的美好形象。而水滴石穿,水的柔還有一種韌性,只要不停地滴著,終有一天會把石頭滴穿。 似水流年、水月鏡花、易水送別、隴頭流水、水天一色……有水的地方,就有一幅幅山水畫。種種水意象浸潤著中國文化,就如同水浸潤著中華大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婉轉的字形下,藏著一顆溫柔美善的心。(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