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與西醫學的糖尿病基本一致,是以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為典型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內經》認為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多尿、多飲、多食這“三多”癥狀是消渴病的辨證特征。且“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斷病情輕重的重要標志。 消渴病多發于恣食膏粱厚味、嗜飲醇酒之人,但也與稟賦不足有較為密切的關系,故有消渴病的家族史的人尤應防范。 消渴病的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其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 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 消渴病根據其表現程度的輕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熱、腎虛之別。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消渴病的治療大法。《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治療消渴之要旨。 消渴病除藥物治療外,注意生活調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儒門事親,三消之說當從火斷》說:“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 尤其是節制飲食,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在保證機體合理需要的情況下,應限制糧食、油脂的攝人,忌食糖類,戒煙酒、濃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訂并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完/ 請搜索、關注公眾號"抱樸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