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人民幣期貨成交量創歷史新高,達1461份新合約(折合1.461億美元),比2012年的日均成交量高出50%。(中國日報社 王思維) 《經濟學人》在2014年4月的時候宣布:“人民幣的全球化似乎是無情而又不可阻擋的。”事實上,從當時到2015年8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使用率增加一倍,達到2.8%,成為世界第四大支付貨幣。 但從此以后這一增勢幾乎完全逆轉,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已經降到1.6%,排名降至第七位。人民幣在全球債券市場的使用率從2015年的頂峰下降了45%,香港銀行里的人民幣存款減少近一半。2015年中國跨境貿易的35%是用人民幣結算(其余大部分是美元),今天這個比例只有12%左右。 人民幣的財富逆轉尤其反映了四個因素。 首先,從2005年到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幾乎年年升值,總升幅達36.7%,但此后卻開始持續貶值,這讓投資者感到泄氣。2014年以來,盡管中國人民銀行曾為支撐人民幣出手干預(并非如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稱的那樣壓低匯率),但人民幣匯率逐年走弱,到目前為止已累計下跌11%。結果是,投資者放棄了單向押注人民幣升值的想法,由這場押注推動的資本流入也宣告結束。 人民幣對美元下跌,反映出中國由債務拉動的經濟增長放緩,同時違約風險聚積。無疑,中國居民和公司會尋找(合法和其他)新方法把錢轉移到國外。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紐約的一次演講中試圖安撫緊張的投資者,表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水平“經過長時間攀升已經企穩”,并稱之為“金融部門的一個好勢頭”。 不過易綱是在哄人。不良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的百分比是穩定住了,但那是因為貸款的數額在不斷上升。這些新貸款中有許多被發放給了賴賬的客戶,可以預計到時候它們都會變成壞賬。事實上,從絕對量看,2016年不良貸款增加了350億美元,總計達到2200億美元。銀行也在利用會計花招,隱瞞成千上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賬,使之不被曝光。 為抑制匯率疲軟,中國當局加大了人民幣兌換美元的難度。他們之前支持中國人在海外投資,現在卻阻止海外并購,好讓國內公司不對外輸出資本。同時他們還增加了外國投資者的資本匯回難度。這樣做雖然有助于把現有資本留在中國,卻擋住了更多的外來投資承諾。 這是妨礙各國增持人民幣的第二個因素。面對短期經濟穩定和貨幣靈活性,中國的政策制定者選擇了穩定,這讓人們對他們長期致力于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產生疑問,而實現完全可兌換,是人民幣擁有真正儲備貨幣地位的重要一步。 給人民幣帶來傷害的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的出口潛力已經耗盡。中國和人民幣獲得聲望,是因為中國2001年入世以來非同一般地融入了全球經濟,中國占全球出口的比重從1980年的1%增加到2015年的14%,成為了世界最大出口國。但之后它的全球出口份額下降到13.3%,認為中國會像亞馬遜公司那樣銷售逐年擴大的人們因此感到失望。 第四是全球化自身出現了逆轉。2007年到2015年,購買股票債券、外國直接投資和放貸等形式的資本流動減少了2/3,從11.9萬億美元降到3.3萬億美元。貿易壁壘增加,歧視性措施的蔓延速度大過開放性政策的推出。商品貿易也在下降,從2011年到2015年收縮了10%,是二戰以后最大的四年期降幅。中國不僅因此失去出口市場份額,其出口也因為全球市場萎縮而大減。結果是,中國的出口按美元計已經從2015年初的高峰下降了9.1%。 最終結果就是,與幾年前相比,世界各國并沒有多少理由繼續囤積人民幣,人民幣全球化不再是“無情而又不可阻擋的”,相反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趨勢確實是結束了。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The Retreat of the Renminbi》(2017)。 作者: 本·斯泰爾 Benn Steil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國際經濟部主任,高級研究員,《布雷頓森林貨幣戰》作者。 艾瑪·史密斯 Emma Smith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分析師。 更多中美關系深度評論請在微信公眾號搜索“中美聚焦”并關注,或瀏覽中美聚焦網cn.chinausfocu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