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24歲仗劍從軍,25歲為漢大將軍,30歲滅楚興漢,被封為楚王。在漢軍的五年中,他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斬殺楚軍猛將龍且,垓下破西楚霸王項羽,為漢帝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韓信的結局卻非常悲慘,一代名將死于婦孺之手,享年不過35歲,可悲可嘆。是什么導致了韓信悲慘的結局?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 一、有大功而不忠劉邦的人才庫中,謀臣有張良、陳平,內政有蕭何,軍事有樊噲、曹參、夏侯嬰等。從當時水平看,張良、陳平、蕭何皆一流人才,但是樊噲、曹參等將領,比之項王麾下季布、英布、龍且差之太多,更別說項羽本身就是一代名將。 韓信的到來,補齊了劉邦最后一塊短板,使得劉邦集團的整體實力全面超越了項羽集團,最終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韓信有哪些戰功?
大漢帝國建立的時候,韓信不過30歲,正是年富力強,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年紀,當時匈奴正在漠北高原崛起,南越之地也有待平定。為什么這么一個戰功赫赫的天才型將領,漢帝國要棄而不用,甚至要除掉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韓信有大功卻不忠。忠誠始終是君主使用人才的一個最最重要的標準。 項羽分封諸侯圖 其一,求封齊王?!妒酚洝酚涊d:
韓信要求被封為代理齊王(假齊王),他的理由是:第一齊國詭詐多變;其二南接楚國。于是要求做齊王,否則齊國就會“其勢不定”,齊國不一定保得住,說不定楚國就奪走了。這是一種要挾,劉邦當然會勃然大怒,在劉邦看來這就是“欲自立為王”。 劉邦對于臣下防范還是很嚴的,哪怕對于蕭何也是如此。劉邦在關外征討項羽,而蕭何留守關內,為前線輸送糧草、士兵,劉邦擔心蕭何如果有異心自己連回家的路都沒有了,因此常常犒勞蕭何。 蕭何手下一個叫鮑生的說:“大王征戰在外,自己都非常困頓,卻還常常派使者來慰勞你,其實是懷疑你。為你考慮,不如把你的親屬都編入軍隊派往前線,這樣大王才會更加相信你。”蕭何這么做了,這些親屬其實就形同人質,歷史記載“漢王大悅”。此事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原文是:
對于一起生活,一起長大的蕭何劉邦尚且如此,韓信敢威脅劉邦求齊王,這就是不忠,已經觸到了劉邦逆鱗。隨后劉邦不動聲色,派張良親自去加封韓信齊王,一來穩定韓信;二來看看韓信虛實,看他是不是真的準備造反。如果韓信真有造反的跡象,那么劉邦和張良自有另一番手段。 蕭何 其二,漢王召而不來?!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
漢王召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一起夾擊項羽,彭越不來正常,畢竟彭越并不是劉邦這一系出來的,而韓信是劉邦登壇拜將的漢軍大將,他也不來,這是什么意思?這是很明顯的自外于劉邦,有自成一系的意思。 最后劉邦許諾給他們封地,韓信和彭越才前來。那么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既然韓信侍王不忠,漢王也把韓信當成工具又有何不可呢?如此狡兔死,自然良弓藏,本就是利用關系,難道還和你談感情嗎?如果談感情,你為何侍我不忠? 其三,收留劉邦通緝的“戰犯”。 在楚漢戰爭中鐘離眛曾經給予劉邦沉重打擊,垓下之戰之后,鐘離眛脫離了楚軍四處流亡,劉邦深恨鐘離眛,全國通緝,此時韓信卻收留了劉邦的要捉拿的“戰犯”。這給劉邦施放了一個什么信號? 這個信號就是,第一,我有異心;第二,我不怕你。 如此韓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忠于劉邦,本事再大,你是劉邦你能放心嗎?因此韓信雖有大功,也難逃一死。 猛將彭越 二、為私利而不仁漢王四年劉邦派酈食其去游說齊王,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齊國七十余座城池。此時韓信正準備引兵向東,聽說了這個消息,本來韓信不打算再攻擊齊國,此時他的謀士蒯通出主意了:
蒯通說,你收到了漢王停止進軍的命令了嗎?怎么可以不前進呢!何況酈生只是一個酸腐的文人,憑著一條舌頭就說下了齊國70多座城池,你率領幾萬軍隊,一年多才攻下趙國50余城,難道你連個文人都比不上? 韓信一聽,馬上帥軍向東突襲齊國,齊國本來打算投降,沒有做好準備,很快就打到了首都臨淄,齊王以為酈食其欺騙他,于是烹殺了酈食其,拿鐵鍋活活把他煮死了。 數萬將士以及蒯通的性命就這樣做了韓信功業下的白骨。孫子曰:“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韓信善于用兵,不可能不知道,他這么做如同殺降,可謂不仁。 古代的辯士 另外,劉邦為什么要安排酈食其去說降齊國,并不是只有李左車看到了韓信的兵威震懾了燕國、齊國,只需要一介辯士,一封書信就能下燕定齊。劉邦和身邊的謀士同樣看到了這個情況,韓信已經下燕,劉邦此時派出酈食其游說齊國投降,就是不愿意讓韓信得到太多的功勞,不讓他專功。酈食其游說齊王說:
酈食其將韓信的戰功都算作劉邦的功勞,這也不算錯,他要彰顯的是漢王劉邦的權威,而且韓信是漢王的部屬,韓信的功勞難道不是劉邦的嗎?酈食其這樣的臣子,可謂深得為臣之道。 而韓信本身引兵東向,依照小編的分析,必然還是按照李左車的建議,“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币簿褪钦f,韓信本來是要以兵逼和,同樣讓人游說齊國投降的,只不過酈食其已經做到了,韓信不可能再派人去游說一次,那么要搶功只能動武了。 韓信的奪功行為,奪的其實是劉邦的功勞,破壞的是劉邦的謀劃,這無異于虎口奪食,增加的是韓信權威,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齊國是韓信的齊國。劉邦當時自然不會發難,但是在心里必然是記著的。 酈食其 三、與友交而不義《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
鐘離眛本是項羽帳下猛將,后來劉邦信用陳平,給他四萬斤金,不管他如何使用,讓他去反間楚國君臣,由此鐘離眛、范增等不再得到項羽的信任。韓信在楚軍中時應該就和鐘離眛交好了,因此韓信明明知道劉邦追捕鐘離眛,仍然收留他保護他,做朋友到這份上也是夠意思了。 從這個記載來看漢王是知道鐘離眛在楚國的,后來沒多久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和陳平一商量,陳平說:“陛下偽游云夢,(韓)信聞天子出游,必無事而郊迎。而陛下因擒之,此一力士之事耳。” 帥哥謀士陳平 其實韓信收到劉邦出游云夢澤的消息時,還是有所警覺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
韓信聽說劉邦到了楚國邊境,打算發兵造反,但是又覺得自己沒什么罪過,想要去見劉邦,又怕被抓。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有個人給他出主意了,說你把鐘離眛的人頭獻上,皇上一定高興,一高興你就沒事了。韓信和鐘離眛說借親項上人頭一用,用完了還你,鐘離眛破口大罵:“你不是一個好人!”于是就自己抹脖子了。 韓信雖然獻上了鐘離眛的人頭,卻沒有得到劉邦的赦免,劉邦抓他的時候,韓信高喊:“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平定了,我本來就該烹殺了!” 劉邦怎么回答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說:“人告公反”,有人告你造反。而《陳丞相世家》記載更詳細,劉邦說:“若毋聲! 爾反,明矣!”(你別叫!你謀反,已經很明顯了?。?/strong> 劉邦為什么這么說?就是從鐘離眛的人頭來的。我來抓你了,你就送上鐘離眛的人頭了,可見以前你就是在包庇保護他。為何要保護他?謀反。現在你雖然送上了他的人頭,安知你以后還會不會謀反? 可見韓信殺友以自清的舉動,反而坐實了他謀反的企圖,加深了劉邦對他懷疑。 韓信落魄時 四、失良機而不智勸說韓信造反的蒯通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曾經憑一條舌頭幫趙國的武信君說降三十余座城市。 蒯通曾經幾次游說韓信,第一次游說韓信,就是讓韓信不要管酈食其已經說降齊國的事實,讓韓信直接進攻齊國,可以說韓信第一次違背劉邦的意志,就是蒯通搞的鬼。 蒯通第二次游說韓信是以幫韓信看相的名義,他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意思就是讓韓信背叛劉邦。蒯通為韓信進一步分析天下大勢,其大意有幾點: 其一,楚漢戰爭進行了三年了,百姓疲弊無所依靠,百姓渴望和平。 其二,率領齊國的軍隊,迫使燕國、趙國追隨自己,威脅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的后方,讓他們不能不答應自己。 其三,順應百姓的心愿,要劉邦、項羽停止戰爭,為全天下的百姓請命,就會贏得天下民心。 其四,宰割天下,分封諸侯,那些復國的諸侯一定會對韓信感恩戴德,聽命于齊國。 蒯通要韓信趁著劉邦、項羽兩敗俱傷,都十分疲敝的時候趕快采取行動,認為這個時候韓信“為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如果自成一派,最為有利。 可以說蒯通這個建議可行性非常強,順應民心,也合乎形勢,如果韓信真的采用了蒯通的建議,那么劉邦和項羽都無法統一天下,最終的結果是戰國2.0時代。 這個計劃最符合韓信的利益,如果實現蒯通不失丞相之位,而韓信不僅僅是齊王之尊,很可能是新的霸主,而劉邦、項羽都要看韓信的臉色。蒯通還指出了韓信“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難免鳥盡弓藏的下場,然而韓信只是說考慮考慮。 第三次游說韓信是幾天后了,他說:
他催促韓信早點決斷,認為“時乎時,不再來”,時機稍縱即逝,而韓信“猶豫不忍背漢”,蒯通為了避禍就假裝胡言亂語,裝瘋賣傻了。 一代名將韓信之死 五、總結韓信被劉邦帶回咸陽,廢除了他的王爵,改封他為淮陰侯。漢十年(前197年),韓信勾結陳豨謀反,被丞相蕭何及呂后誘殺于長樂宮的鐘室,時年35歲。 無法看到韓信和匈奴冒頓單于交手的情形,也難以設想,如果韓信真的造反三分天下,華夏又能否抵擋得了匈奴的南侵。 一代名將,卻不是一代良臣。韓信是否想要謀反?這恐怕是一個謎。 如果說他想謀反,那么他為什么不早反?如果他不想謀反,卻為何要挾立他為齊王?漢王相招為何不到?又為何要容留劉邦痛恨的人?何不徹徹底底做一個忠臣? 韓信不服,至死都在喃喃道:“悔不聽蒯通之言”;然而劉邦早就安排曹參、灌嬰在其軍中,張良前去封齊王,韓信果有造反的跡象,安知不被誘殺于臨淄? 時也命也,劉邦借項羽之手亡秦,又借韓信之手亡楚,天下一統,歸于大漢。 韓信能夠決定天下的歸屬,卻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這也許是天意吧。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
來自: 堅持最后5分鐘 > 《職業反思—1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