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由薊縣黃崖關(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位于薊縣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東接遵化馬蘭峪,西接平谷將軍關)進入北京平谷縣彰作關,最東端一座敵臺由石頭所砌,豎有三棱界標,東北指向河北,東南指向天津,西則指向北京。再經密云到懷柔九眼樓長城處分為內長城和外長城兩叉:
外長城向北經延慶四海鎮由白河堡附近進入河北赤城縣的獨石口(沿西北到張家口、大同,到偏頭關,最后至嘉峪關);
內長城是向西經過居庸關(八達嶺),進入懷來,入門頭溝,從靈山出北京進入河北涿鹿(至淶源到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再到山西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在偏頭關的東邊白羊嶺上和外長城匯合)。
明長城北京段自東北繞至西北綿延629公里,景點由東向西大致為:
1 黃崖關長城
2 古北口,司馬臺長城
2.1 位于北京東北部密云縣東北古北口鎮,距北京市120公里。屬古北口長城東段,建在燕山峰巔之上,最險處是"天梯"、"天橋"。
2.2 望京樓海拔近千米,是古北口長城的最高點。司馬臺水庫是由西山、東山流下的溫、冷二泉匯成的湖,有段長城深入水庫底。
3 金山嶺長城
3.1 位于北京東北部密云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處,距北京市120公里。因部分長城筑于燕山第一峰露云山與古北口臥虎嶺間的大、小金山之上而得名。
3.2 西起龍峪口,東至司馬臺,全長10.6公里如一條昂首翹尾的巨龍飛騰于峻嶺。
4 神堂峪長城
4 慕田峪長城
4.1 位于北京北部懷柔區,距北京市70公里,東接古北口,西連八達嶺。全長2260米,有敵樓22座。慕田峪長城與八達嶺長城不同的是雙邊垛口。
4.2 正關臺在長城的東側,建在兩山峰之間的低凹處,由三座連在一起的敵褸組成。在正關臺西北側,有一段長城建在海拔100多米的山峰上形態酷似牛犄角。另有段長城在牛犄角西側,城體全建在巖石裸露的懸崖峭壁上,當地人說即使老鷹飛到此處也要翻身仰飛才能通過。
5 響水湖長城
5.1 響水湖長城位于懷柔區渤海鎮洞臺村大榛峪,響水湖附近的長城錯綜復雜,連云嶺、旺泉峪、箭扣等幾段長城在此交匯環繞。響水湖長城長城形似馬鞍,被當地人稱為驢鞍嶺長城。連云嶺、旺泉峪、箭扣等長城均為未修復的“野長城”。
5.2 進入景區的幾條路線:
5.2.1 正路。由大門進入,門票20元。車輛一般可以同時進入景區。
5.2.2 連云嶺長城路線。響水湖景區大門東約60米處有一個十字路口,向北可走到長城豁口,可選登或不登長城(豁口處的長城外側可登長城,登長城后部分路段坡度較大),順長城一直走可到響水湖景區的制高點-九眼樓。
5.2.3 旺泉峪長城路線。響水湖景區大門東約60米處有一個十字路口,向南到一小路的岔口處,不走大路,由小路上山,直接插到旺泉峪長城的第二個烽火臺。由此順長城攀登,經著名的“玉石樓”,可到旺泉峪長城和箭扣長城的分界處-北京結(過了玉石樓,到第七個烽火臺和第八個烽火臺之間時,長城有分岔)。由北京結向北可到九眼樓,向東可到箭扣長城的鷹飛倒仰。旺泉峪長城的第七個烽火臺至北京結之間的小路可到莊戶村。莊戶村位于響水湖景區內。住在該村的游客可以不買票。
5.2.4 前箭扣路線。自順通養殖場上山左行,經箭扣的天梯、鷹飛倒仰到北京結,可以到響水湖長城。此路強度較大,險度很大。
5.2.5 后箭扣路線。由懷柔的雁棲環島向西,經山吧到后箭扣的西柵子村五隊(趙氏山居的所在地),有上北京結和九眼樓的小路,可以到響水湖長城。進入西柵子村要交10元過路費。
6 黃花城長城
7 八達嶺長城
7.1 位于北京西北部延慶縣,距北京市70公里。關城建在八達嶺嶺口(亦稱北口),,東關門額題為"居庸外鎮",西關門額題為"北門鎖鑰"。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詹天佑紀念館位于"北門鎖鑰"城門外、京張公路北側;不遠處有一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的前哨。。
7.2 長城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起,分向南北延伸,南到七樓,北到十二褸,全長3741米,共有敵樓19座。往北走,到北四樓再原路折返,來回約需40分鐘。北八樓是北線最高點。往南走(路頗陡峭),到南四樓再原路折返,來回約需60分鐘。
7.3 可在夜晚登城去看璀璨的長城夜景。
7.4 居庸關設在八達嶺嶺口(北口)至南口的峽谷中,北距八達嶺10公里。
8 沿河城長城
===
附1:明朝薊鎮所管轄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當時屬黃花鎮管轄)。其間山海關、喜峰口、黃崖關、將軍關、墻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白馬關、石塘路、大水峪等都是險關要塞。
附2:明朝昌鎮所管轄的長城東起慕田峪關,此關以西皆重邊,為內長城起點(內外長城交匯處,火石山上一座石結構的實心敵樓處分支,向東北方向至火藥山九孔樓,向西方向至磨石口、黃花城、八達嶺)。
附3:長城概況
平谷 全長60.5km,擁有城臺52座。城臺保存狀況較好的4座,殘破的3座,只存基礎或殘址的45座。
將軍關:平谷縣東北40km處。正北樓僅殘存6米高基座。券門南有“將軍石”為一天然豎石,高約6米。刻“將軍石”三字。
彰作關:毀。
黃松峪關:毀。
北寨正關:關口建筑已拆毀。關口東西有墻,保存較好。
北水峪關:關南石墻保存較好。關東山勢險峻,未筑墻。
密云 全長207km,擁有城臺568座。城臺保存狀況較好的195座,殘破的127座,只有基礎或殘址的246座。
墻子路關:密云縣東北45km處。關城長500米。今關城大部已毀,僅北城墻殘存,城北門磚券拱洞尚在,門額有書“墻于雄關”四字。關城筑有內外二道城墻。
小黃巖口:兩側險峰對峙。關口附近僅存一段磚砌城墻。
大黃巖口:毀。
大蟲峪口:毀。關東南殘存石砌城墻,關北為斷壁。
大黑關(黑谷關):東墻坍塌,其余三面尚好。城為石筑、北墻有一磚砌拱洞,保存較好。關東南磚砌長城大部保存尚好,北轉西山勢險峻,僅筑有空敵樓。
大角峪口:關門建筑因修公路拆毀。關門以北筑有一道構筑簡單的石筑城墻。關東西側城墻保存尚好。
五道梁:關口間墻體坍塌,尚存2個小券門洞,東西兩側有磚砌城墻。
頭道溝:毀。其位置可能為將軍臺。
司馬臺:關城在1977年修建水庫時淹沒。關門兩側山腰處各有一座空心敵樓。
古北口:潮河穿關而過,潮河西岸有獨特的姊妹樓今存遺址。
小城:北角有坍塌外,其余保存尚好,西墻劈兩個磚券拱門洞。
陳家峪:在西臺子口。
西駝古關:長城多以險制塞。石墻較好。
白馬關:白馬關河穿關南流。關口內外設二道邊墻,今有公路通過。關外邊墻(二道邊)僅公路東有小段殘坍城墻。公路西有較好的磚墻。內側邊墻(一道邊)是白馬關主體長城,關口東側為尖山峭壁無墻,西側有磚墻至斷崖處。此段磚墻全部被拆。關城堡大部已坍毀,僅部分南墻和磚砌券拱城門尚較好。門額題“白馬關堡”。
孟(僧)郎峪口:有二空心敵樓、南北對峙。
(孤)山峪口:為石砌城墻。有保存較好的敵樓。
黃峪口:原有二南北對峙的空心敵樓。今僅存一座,在關門南。
鹿皮關:白河在此南流入關。今建有白河大橋。關口設施無存。
水堡子關:已無。
白道峪關:被洪水沖毀,僅存一敵樓基座。
牛盆峪關:已毀。
小水峪關:已毀。
懷柔 全長63km,其中大水峪至九孔樓36km,莊戶火石山至西水峪口27km。共有城臺241座,其中大水峪至九孔樓59座;莊戶火石山至西水峪39座,保存好的有98座,破殘的有103座,只有基礎或殘址的有40座。
大水峪關:建筑己毀,西坡上僅存一敵樓條石基礎。關口內側筑小圍城。
河防口關:今有懷豐公路穿越。關口、關城均毀。關口西側僅存一敵樓條石基礎。
蓮花池關:該關原有關門甚好,門外還有二門鐵炮。關北、西南城墻為石砌,甚為堅固。
慕田峪關:關口處有三座樓建筑、中心樓為空心,兩側為實心。它不是從正中城臺開門,而是從南側城體開門,作為關內外通道。其狀如敵樓。造型奇特、為長城沿線關口所少見。
桃峪口:有正北樓。
磨石口關:修邊坑水庫時拆毀,原有二道城墻,故名“雙關子”。有明代“天設金湯”石刻,現存一水門。
大榛峪關口:關門為磚券拱門洞。今仍可通車馬行人。關口西大樓有一石碑。
鐵礦峪口:關口東北百龍崖,十分陡峭,關口建筑已毀,略有殘址。
黃花城關:為京師北門,戰略要地。關城設三門。在頭道關處尚有一磚券拱門洞。附近有明代石刻“金湯”二字。關口兩側城體保存尚好。出頭道關還有二道關,尚存城堡及門洞。
撞道口關:又稱鎮虜關。關城建于明代,今關門磚砌券拱門洞尚存較好。門南、北各有一石匾:“撞道口”“鎮虜關”。長城為磚砌,保存尚好。
西水峪口:磚砌城墻。關口設施被拆毀。
延慶 總長113.5km。其中外邊61.5km,內邊52km。總計有敵樓160座。其中外邊72座,內邊88座。保存的34座,有破殘的24座,只剩基礎或殘址的103座。
四海冶口(北口子):關口南2.5km為四海冶堡。堡周長1.5km,已毀。關口處原有一小甕城和磚砌券拱門洞,今亦被毀。口門向西為磚砌墻,被拆。
隹石口關:已毀。
德勝口關:己毀。
石佛寺口關:明永樂時建。關口外原設有一水門,今關口及水門均毀。關門兩側長城、亦多有坍塌。墻系條石砌筑。
八達嶺(居庸外鎮)關城:由關城及墻體組成,關城設東西二門:西門題“北門鎖鑰”,東門題“居庸外鎮”。城門洞跨度大,寬3.9米;高5.06米。
東溝口:原有券拱磚門溝通內外。今己破壞無存。
石峽口:城墻由條石砌筑,保存較好,該口為斷崖山谷之關口,十分險峻。原有券拱關門和一小水門洞,今已毀壞無存。原口內筑有城堡,亦已毀。今有公路穿過。
昌平 尚無統計數字。
居庸關:其地險絕,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屏障。關城建在崇山夾峙、長達15km的關溝之中,兩側高山聳立。峭壁陡不可攀。被古代軍事家稱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門頭溝區 尚無統計數字。
沿河城:明代重要關隘之一。敵臺均得以保存。關城周長約1100米。其中一面呈直線,其余三面因山勢而建,不很規則。關城內建有大、小校場、衙門官署和圣人府等機構設施。關城兩側城墻沿山而修。共有敵臺16座。
天津關:關隘踞山峰黃草梁,敵臺叢密。城墻連級,有沿字6—11號敵臺。另一有巨大方形石砌敵臺一座,稱“七座樓”。
洪水口:在門頭溝區齊家莊鄉北。靈山南麓峽谷中,建有沿字12—14號臺3座。扼守古道間。現存石墻155米。
梨園嶺口:在齊家莊鄉北靈山古道上。敵臺建造精良,內室頂用青磚發券。結構堅固。敵臺兩側有石墻258.7米。
小龍門口:在齊家莊鄉境。崖間筑有沿字15號臺,券門。堅固雄偉,形式險要。敵臺南側有一道斜上石墻,長276米,由鑿光的石料砌筑。
方良口:在門頭溝區大村鄉,明代軍事隘口之一。地處兩條北去的寬闊峽谷交點上。東北去可達長峪城,西北去達鎮邊城,東去為白羊城。城墻為石塊砌筑。長2km。坍毀嚴重。
附4:懷柔縣地處北京市北部,其西接延慶,東連密云,北隔長城與河北省灤平、豐寧兩縣相交。
長城進入懷柔縣境內的大致走徑基本上是迂回向西,大體可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由密云過境,經河防口、下官地、蓮花池,至慕田峪后,由舊水坑西向北轉,經九孔樓又轉西進延慶縣四海;另一部分則由舊水坑繼續向西轉偏南至黃花城,然后經撞道口、西水峪出懷柔界進延慶境。
由密云入懷柔境至九孔樓段長城,約長七十二華里,現查有敵樓一百五十四座,其中較好的五十九座,圮殘的六十六座,僅存基座或殘址的二十九座。密云小水峪村和懷柔大水峪村,僅一溝之隔,當地稱為“道墻溝”,是一條常有人畜通邊外的山道。在溝口有長不足三百米的石墻,今墻體較好。過溝口因山險無墻,由三道樓往西至香椿樓之間,只在山脊設有四座敵樓。由香椿樓起始有石墻,部分自然坍塌。碾子峪、大水峪處的磚墻,多為當地修大水峪水庫所拆毀。在香椿樓順山脊有一條通往密云小水峪的山路,過此路有一條幾乎已坍平的石砌城墻,此墻游離主體長城之外至溝底。從建筑形式及坍塌情況,與香椿摟外那二百余米石砌城墻相比,前者肯定早于后者,何時所建尚不可知。
大水峪關,關外道路狹窄,兩旁山勢險峻。今關口建筑已毀,西坡上僅存一敵樓的條石基座;關內側舊筑小圍城,今尚可辨出遺址殘跡。由大水峪口兩側山崖起至海拔574米山頂懸崖止,石墻砌筑的較為簡單,多己倒塌。由山頂起長城轉南向,至河防口仍為石筑,雖坍塌嚴重,但墻體尚存,靠近河防口處,墻坍成石堆狀。
河防口關,古為極沖之地;今有豐寧通懷柔(為國道111一部分)由此經過。公路東側長城已無跡可尋,公路兩側有一座被拆毀的敵樓殘基。由河防口至官地雁棲河口的石砌城墻,除羊鼻山附近坍塌嚴重,其余地方大部分墻體尚存。蕎麥山雄峰障蔽,勢若屏藩,城墻止于其崖下。蕎麥山頂上建有一座空心敵樓。
官地雁棲河口,在靠近官地河口處長城北又有一道石砌城墻,做為關口屏障。由官地河口至蓮花池段,大石湖以東石砌城墻雖有自然殘圮,但墻體尚存;柳樹溝以南因山勢險峻多未筑墻,只有空心敵樓,大部分較好。
蓮花池關,當地老鄉俗稱“缺糧口”,明為極沖之地。東起山海關的薊州鎮長城止于此;西接慕田峪的長城由此進昌鎮黃花路界。此關原來關門甚好,門外還有兩門大鐵炮,修公路時將關門拆毀,鐵炮被賣了廢鐵。蓮花口東北長城大部分石砌墻體較好,存高三至四米,頂寬二米。關口西南至慕田峪大角樓段城墻先為磚砌,后改石砌,均很堅固。這段城墻墻體較好,磚垛口大部分毀壞。墻內側隔十幾米有一保存較好的花崗巖吐水嘴。過大角樓另有一分支向南行約八百米止于一山頂。分文墻石砌,墻體及磚垛口均較好。當地傳說此為錯修邊。由大角樓主體城墻轉西北方向,過五座敵樓便與新修復的慕田峪長城相接至慕田峪關。
慕田峪關,位于懷柔縣三渡河鄉北。此關只是山脈中的一個隘口,并不處于交通要沖。此關以西皆重邊,以東皆單邊(東十里接蓮花池關)。慕田峪關關口處三個樓臺相連,中心樓為空心,兩側俱實心,此結構為其它關口少見。慕田峪關是雙面垛口,亦為其它地方的長城所罕見。經牛角邊至桃峪口的正北樓一段長城所經地勢較為平緩,城墻雖未修復,但條石墻體及大部分磚垛口仍較好。在牛角邊附近有一天然石灰巖溶洞,當地稱“黑牛洞”,據說洞深五十余米。由正北樓往西至莊戶村的火石山,長城所經地勢十分險陡。過正北樓下山為“單邊”(由于山上可筑城墻之地過于狹窄,故只在懸崖外側修了一段垛口狀的墻,稱為“單邊”),由“單邊”至箭扣之間,有一段長城就修在一絕壁北側,緊貼斷崖而過,有一處因找不到可砌墻的支撐點,用兩條鐵肩擔搭于兩崖石之間,墻從鐵肩擔上修過,其驚險可見。這段長城長約十四華里,因山勢險峻,故每一段長城都留下了十分獨特的名稱,如“單邊”、“箭扣子”、“透亮山”、“鷹飛倒仰”、“火石山”等;其間共有敵樓四十一座,其中較好的十五座,圮殘的十六座,毀壞極重和只存基礎的十座。
內長城起點(內外長城交匯處),長城由火石山上一座石結構的實心敵樓處分支,向東北方向至火藥山九孔樓;向西方向至磨石口、黃花城、八達嶺。分支處的實心敵樓,東、西兩側有門可登樓頂,今樓體及四面垛口皆好。由實心敵樓往東北至九孔樓,隨山勢跌宕,有幾處城墻陡斜達六十度以上,修有磚臺階,今大部分臺階損壞,一觸即坍。墻體及大部垛口較好,僅有極為險峭的幾處稍有坍圮。過這段險墻,有許多地段構筑的較為簡單,且倒坍較為嚴重,在靠近火藥山九孔樓處,毛石碼筑的城墻已倒塌成石堆狀。火藥山上九孔樓規模很大,為方形上下兩層空心結構,條石基座上的樓體為青磚砌筑。此樓四面墻壁都有箭窗,每面并排九個,共三十六個。可惜此樓今已圮坍。北路長城由九孔樓出懷柔縣,入延慶縣境。西路長城,由火石山起向西經磨石口、黃花城、撞道口,在西水峪口西三華里處出縣境,共長約五十四華里。現查共有敵樓八十七座,其中較好的三十九座,圮殘的三十七座,僅存基座或殘址的十一座。長城轉西后為條石砌筑,今墻體完好,大部分磚砌垛口尚存。由分支樓向西第八座敵樓雖已殘損,但仍具樓狀,此樓東西有三窗,南北有單門。城墻由此樓向南有一分支,長約八百米,當地稱此為“耷拉邊”(“耷拉邊”為磚砌城墻,雙面垛口,其間有兩座保存較好的空心敵樓。在“耷拉邊”和主體城墻分支樓西側,有一寬約二點五米的券拱門洞,此門可由墻內側直接進入敵樓。)。
磨石口關,修邊坑水庫時被拆毀。長城由磨石口至大榛峪口段多為條石砌筑,少部分為磚砌,大部分保存較好,雙面垛口齊全。
大榛峪關,關門為磚券拱門洞,今仍可通車馬行人。過大榛峪口西大樓后,長城南轉至鐵礦峪口。這段墻體大多仍為條石砌筑,保存較好,只在靠近鐵礦峪口的地方山險異常,墻體砌筑簡單,倒坍較重。
鐵礦峪口,鐵礦峪口的東北山,當地稱“百龍崖”,十分陡峭。鐵礦峪口的長城今已毀,略存殘址。城墻由此向西上山,約百米,至樓子峪南坡陡處變簡易毛石碼砌墻,當地稱為“干插邊”。墻寬隨山勢變化,由一點五至二點五米不等,墻也很低矮,從尚存的一些石垛口碴的地方看高不足三米。這段墻上有一座殘圮較重的敵樓,當地稱“壓腰樓”,據說修此樓時壓死過好些人。長城過海拔1103米的山峰后,開始由西向南轉行約五華里,又由海拔1006米的吹風駝西北轉為向西。這段長城除因山險未筑墻外,多砌筑簡單。在由南向西轉處,有一去西北方向的條石筑的分支墻,坍塌嚴重,靠近村莊處已被拆光。過東口樓村又轉西南交于主墻。在東口樓村張嶺家房北尚存一殘圮的空心敵樓,東口樓村北山上有一樓只存條石基礎。石墻分支交匯于主墻后至黃花城關,大部分為條石砌筑,其間有少量磚砌城墻,墻體保存較好,只大部分磚垛口圮坍。
黃花城關,地處京師北門,東有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北鄰四海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關城設二門。據《日下舊聞》所載:“黃花鎮以東歷密云、馬蘭、太平、燕河屬于山海,謂之東關。以西歷居庸、白羊、紫荊、倒馬屬龍泉,謂之西關。”。今懷柔通延慶公路穿此關而過,關口東側建有黃花城水庫,水庫石壩很大一部分是拆用的長城石料。長城由黃花城關口向西,過北大坡后至撞道口。此段多為磚砌城墻,磚大部分被拆走,尤其是關口兩側,幾乎無磚可尋。
撞道口,其西至居庸關僅百里,為極沖之地。今關門磚砌券拱門洞尚較好,仍為車馬行人的通道。門南、北兩側各有一石匾,南側匾書“撞道口”,北側匾書“鎮虜關”;長城由撞道口至石湖峪北,由西北方向轉南行,此處約八百米毛石砌筑的城墻較好。由石湖峪北轉南至西水峪口,為磚墻較好,很多地方垛口尚全。
西水峪口,今關口設施已被修西水峪大壩時拆毀。長城過西水峪口,至懷柔同延慶交界處,城墻為條石砌筑,墻體和大部分磚垛口保存較好。
附5:著名關口
平谷:四座樓*、羅家溝、東長峪、黃松峪、東澇洼、將軍關、水廠鄉、黃崖關*
密云:五座樓、石城鎮、黑龍潭、西彎子、黃峪口、西白蓮峪、朱家峪、番字牌、白馬關、西溝林場、古北口、金山嶺、司馬臺、大角峪、黑關、墻子路、鹿皮關
懷柔:水泉溝、龍泉峪、西水峪、石湖峪、撞道口、黃花城、鐵礦峪、大榛峪、北京結、九眼樓、箭扣、幕田峪、蓮花池、神堂峪、河防口、北斗峰、青龍峽、小水峪、牛盆峪
延慶:鎮邊城、長峪城、陳家堡、石峽、石峽關(已坍塌—)、東溝、八達嶺、八達嶺水關、居庸關、石佛寺、小張家口、西紅山、王仲營、柳溝、二司、三司、四司、柏木井、后坑、金雞梁、黃石碴、上花樓、下花樓、四海、椴木溝
門頭溝:黃草梁(七座樓),沿河城
* 四座樓山是平谷第一高峰(1063米),位于平谷縣黃松峪鄉。山頂有四座明長城敵樓,現存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