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華強北人工智能朗讀:
![]() ![]()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重裝上陣的華強北商圈仍以電子元器件、安防、手機、數碼產品為主導,匯集餐飲、珠寶、百貨、服裝、物流、金融等多個行業。
華強北是國內手機通訊類產品集散基地龍頭。 本版攝影: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
華強電子世界內展示著各種電子產品。
賽格廣場是華強北商圈的地標建筑。 原標題:涅槃華強北 “中國電子第一街”的前世今生 上篇 深圳新聞網訊 華強北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這條中軸主干道南北長九百多米的街區,因為集結了蜂窩般的電子街鋪,被稱為“中國電子第一街”。它占據了深圳全市九成以上的電子數碼產品交易份額,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 如今它卻陷入一場激辯漩渦中。 這邊廂,“電商當道,誰還去實體店逛”、“山寨”的標簽撕不干凈、“封街改造4年,華強北曾經驕傲的手機市場已經落伍”、“經營成本高,轉讓關門的鋪面越來越多”,有的網絡文章甚至直接下了這樣的判詞:“華強北已被殺死。” 那邊廂,“升級改造后的華強北科技時尚、吃喝玩樂全齊了”、“如果說它是電子街第二,估計沒人敢說第一”。 真相究竟如何?深圳商報記者連日來走訪了華強北店主、商場經營者、孵化器、創客、采購商、政府主管部門、學者,共同直面華強北的今天,探討華強北的創新發展路徑。 繁華前世:街長九百米 富翁數不清 提起華強北,要從上世紀80年代深圳開始打造市場經濟的試驗田說起。當時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不久,城區面積不大。原電子工業部、兵器部、航空局、廣東省電子局等單位,在當時的上步工業區內設點,成立一系列中國電子工業企業,并建成了愛華、京華、華發等大廈。 深圳市政府在規劃道路時,就將早在1979年就來到深圳的華強公司附近的一條路命名為華強路。嚴格意義上講,當時的華強路只能算一條工業區內的廠區馬路。 華強北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還與日本、美國等國家電子產業向外轉移的歷史時期密不可分。國外電子技術通過深圳這座橋頭堡引入中國的過程中,深圳電子產品和流通市場得以迅速做大做強。 1985年,電子工業部決定在深圳成立辦事處,整合分散的小電子企業。為了實現市場化運營,深圳電子集團公司成立,1986年,深圳市政府、廣東省和電子工業部以省市所屬的電子企業和部屬電子企業為基礎,吸收其他部門所屬的電子企業參加,組建深圳電子集團公司。1988年,深圳電子集團更名為賽格電子集團,并在賽格工業大樓一樓,設立全國第一家專門銷售國內外電子元器件的電子產品交易市場——賽格電子配套市場(賽格電子市場前稱)。 成立之初,賽格電子市場面積只有900平方米、43戶商家。面積雖很小,條件也十分簡陋,但由于符合改革開放之初的市場發展需求,這樣一個生產資料性質的集散市場定位,正好填補了市場空白,所以吸引了許多內陸廠商與香港廠商的關注,入駐商戶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賽格集團成立后,其成員企業一度多達一百多家,囊括桑達、華強、康佳、愛華等深圳知名電子企業。 賽格電子市場隨后經歷了五次擴容,發展至目前總經營面積近60000平方米,商鋪3000余個。經營產品涵蓋電子元器件、電腦整機及配件、智能產品、手機通訊產品及配件等幾大類、數十萬個品種。與賽格一街之隔的華強集團,也開設了多個專業電子市場,共同形成華強北商圈中最出名的雙子星格局。 整個華強北商圈也逐步擴大,形成東起上步中路,南到深南路,西到華富路,北至紅荔路的商圈格局,其中軸位于南北向的華強北路上。商圈內相繼冒出賽博、遠望、新亞洲等眾多私人投資的電子市場,逐步發展成為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中國電子信息產品集散地。各市場也約定俗成地進行細化和分工,有專做通訊器材的,有專做安防監控的,有專做元器件的,形成齊頭共進的良好局面。 以賽格電子市場為例,2000年,高度達三百多米的賽格廣場投入使用,成為華強北電子市場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賽格廣場裙樓一至八層是亞洲最大的電子市場,匯聚世界上幾乎所有知名品牌電子元器件,電腦整機及配件,以及通信、家電、視聽類電子產品,是國際名優電子產品薈萃的“世界電子之窗”和“永不落幕的高科技產品展銷會”。 “最旺的時候是2001年前后,那時賽格市場內一鋪難求,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玻璃柜臺后,是身價不菲的富翁。賽格也是許多中央領導視察深圳的必到之處?!?月5日,在賽格電子市場內已經打拼12年的潘先生,向記者講述自己親歷的威水史。 那時候很多柜臺老板都是在老鄉的“誘惑下”一頭扎進這門生意的。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做生意,從曾在電子廠打工的老鄉那里學習主要型號的零配件,勤快地登錄專業網站查詢各種電子元件的真偽,磕磕絆絆地掙錢。 “有做外貿一夜之間用完一卷傳真紙的故事,也有從一米柜臺長成大公司的傳奇,更多的是老鄉間的小道消息。那時候人工便宜,一個人一千多塊錢一個月,招到了就拼命打電話拉活,我負責備貨做市場。”潘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做大的老板很快就“鳥槍換炮”,租辦公室做生意,存更多的貨,做更大的生意。 除了熱鬧,華強北也朝著專業化的路徑發展。 2007年,由華強北各大電子市場電子元器件、手機、數碼、IT等56類產品組成的華強北“電子市場價格指數”正式發布,成為國家工信部的數據源之一;2008年,華強北被中國電子行業協會授予“中國電子第一街”,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產品種類最齊全、年交易額最大(四個第一)的電子產品交易集散地,是國內電子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改造轉身:封街千余日 商戶陷陣痛 華強北首個發展高峰期出現在2002年至2007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讓華強北商家感受到寒意。從2013年開始,整個電子行業出現明顯下滑態勢。在當時國際經濟走勢不明朗、外貿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外貿依存度高的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出現萎縮,再加上電子商務沖擊等,華強北遭遇空前的轉型壓力,電子市場上“關、停、并、轉”的現象屢見不鮮。 在這股產業洪流中,伴隨著VCD、DVD、MP3MP4播放器、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以電子元器件等電子產品生產資料為特色的華強北,依然憑借產品全、工藝全的特色,圍繞芯片、電路板、二極管等周邊零配件,掀起一輪又一輪造富浪潮。僅以智能手機為例,每一款熱門手機發布,與之相關的配件都會引來一波狂歡,包括手機殼、保護膜、耳機、充電器、外置音箱等。大約有兩成的店鋪為了追求速度和成本,還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廠。 但與之前的電子產品相比,后來出現的各種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平衡車、機器人、無人機等,在華強北掀起的產業漣漪強度要小很多,而且風口的更新迭代極為迅速,這也讓習慣了“抱大腿賺熱錢”的小店鋪們,在疲于奔命中不得不感嘆生意機會的轉瞬即逝。 “手機下載一個APP,就可淘汰一批智能產品。在顛覆性產品沒出現前,我們維持現狀的利潤點少了很多?!迸讼壬行o奈。 從2013年3月起,因深圳地鐵7號線施工需要,華強北路主干道實施封閉施工,禁止車輛通行,在隨后的一千多個日夜里,客流繼續在逼仄的破損路面上穿行,然后鉆入兩旁商廈內,迅速消失在密密麻麻的店鋪海洋中。在巨大的音樂聲中,臨街店鋪的帥哥靚妹樂此不疲地展示攬客熱情。一些稍寬的路面,則被臨時開辟為商家進行促銷活動的風水寶地。在無人機剛剛流行的年代,年輕的飛手在街頭操縱各種新型的多旋翼無人機,從人群頭頂上空呼嘯而過,總會吸引人們抬頭仰望華強北的天空。 但圍擋施工改造帶來的陣痛是有目共睹的。客戶不能開車進出,直接分流了一部分客流。近些年正處于轉型期的經濟大環境,也拖慢了華強北的步伐。尤為關鍵的是,快速發展的電商憑借網絡傳播的新特質,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人工成本優勢和經營模式的扁平化優勢,將實體店鋪逼到了角落。一些品牌廠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單線,減少了線下營銷比例,使得華強北的鋼筋水泥沒能占到絲毫便宜。 銷售模式的變化,消費習慣的升級,讓困在圍擋施工狀態下的華強北只能干著急。更為可怕的是,以往柜臺形成的規模優勢背后的商品同質化劣勢也顯露出來,整個華強北沉浸在殺價與真假貨的鑒別“樂趣”中。不少店主轉行或者退掉了高價的柜臺,離開華強北。 “4年時間,你可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多少變化?”店主黃先生言語間充滿遺憾。他已在遠望二樓店鋪守了5年多,從做手機零配件生意起家。一旦有新款電子產品上市,朋友圈里都熱鬧異常,大家會交流各種信息。他的淘寶店生意雖不錯,但他的實體店面生意也得與線上同價銷售,攤薄了利潤,他更懷念封街前熙熙攘攘的場景。 重裝上陣:開街新面目 期待涅槃中 2017年1月14日,在經歷近4年地鐵圍擋施工后,華強北重新開街,1、2、3、7號地鐵、42個出入口無縫接駁,立體密集的交通網絡,徹底扭轉了以往華強北給人擁堵不堪的舊印象。從四通八達的地下空間,到密如蛛網的地面商鋪,再到藏身于高樓大廈內的公司群體,形成總容量達到600萬平方米的立體商圈,寬敞大氣的華強北主街路面,沿街建筑外立面修葺一新。 半年后,記者漫步在900多米長的華強北,大理石地面光潔平整,三五成群的購物者閑坐在花團錦簇的露天長椅上,天橋鮮花觀景臺、噴泉廣場、抽象雕塑,街道兩側一字排開的景觀樹已經發芽,定位于“國際電子商業名街”的華強北商圈,首次以“步行街”身份亮相,展示其“新穎、時尚、科技、創新”的全新形象。 正如華強北街道辦相關負責人所言,未來的華強北商圈將有四個轉型目標,包括打造國內一流的國際商貿功能區、打造國內乃至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高地、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打造國際一流消費電子展示交易中心。此外,未來華強北還將打造創新創業大街,建設世界級的智能硬件研發設計中心等。 完成硬件改造的華強北中軸步行街全長約930米,南起深南大道,北至紅荔路,東西寬約60米。客觀而言,盡管華強北封街改造給當地的營商氛圍帶來嚴重沖擊,但重新開街后的華強北,在硬件方面得到明顯提高,對片區的人流、經濟、商業和物業均有顯著促進作用。除了賽格、華強,商圈內的九方、茂業百貨、女人世界、群星廣場、曼哈數碼、明通數碼、世紀匯、萬商電腦城、遠望、國美、蘇寧、樂淘里等,也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更新改造。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重裝上陣的華強北商圈仍以電子元器件、安防、手機、數碼產品為主導,匯集餐飲、珠寶、百貨、服裝、物流、金融等多個行業。 7月5日,記者在華強北多間電子市場實地采訪發現,盡管可以看到鋪位轉讓招租的告示,但整體出租率依然維持在八成左右。店主吐槽的焦點集中在現場客流減少、經營成本高等方面。以賽格電子市場為例,盡管鋪租與高峰期相比有30%的降幅,但在扣除水電雜費后,日益高漲的人工費讓小店主們感到壓力。 “它依然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展示交易市場,國內當之無愧的手機通訊類產品集散基地龍頭?!鄙钲谫惛耠娮邮袌鲐撠熑送鯑|告訴記者,在具有顛覆創新意義的電子產品沒有出現前,華強北必須依靠此前的積淀完成自身的涅槃。 名片 “華強北”是以華強北路為中軸,東起上步中路,南到深南路,西到華富路,北至紅荔路所形成的商圈統稱。它濃縮了深圳30多年的發展史,是深圳的絕佳代言人。今年1月,官方披露的最新統計情況顯示,華強北商圈內共有企業約1.8萬個、個體工商戶約2.1萬戶、從業人員約22萬,日均人流量約50萬人次,年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其中電子產品交易額占總量的七成)。從華強北走出了騰訊、金蝶、大族激光、海能達等一大批創新巨頭,由此延伸出的產業觸角,遍布全球五大洲近100個國家。 商戶掃描 華強北店主有心事:昔日豪賺情何放 今天支撐思轉型 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 實習生 楚文瀚 如果說華強北是一輛汽車,那么數以萬計的華強北小店主們,就是鉚緊這輛汽車的一顆顆鉚釘。每一個小柜臺背后的店主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或酸,或甜,或苦,或辣。 “我經歷過賺快錢的黃金歲月。”已經在華強北泡了七八年的李小姐,經營著一家手機零售以及維修店,“高峰時期,我名下有9個鋪位,在賽格、華強電子那邊都有我的鋪子?!?月4日,談起往日的輝煌,李小姐仍然面露得意之色。 李小姐現在在華強北經營著一間大約40平方米的手機專賣店,同時也兼營手機維修。店內除了她之外,總共有3名工作人員。其中兩人負責給客戶介紹店內的品牌手機,另一人則主要負責維修服務。“以前柜臺銷售員1500元就可以招到,現在起碼要3000元起步?!崩钚〗阏f。 鋪子最里面一側有一排工作臺,掛著風槍、焊臺。正是這小小的工作臺,承擔了她一個上午的業務量。在記者采訪的兩個小時內,修手機的顧客來了五六撥。但咨詢買手機的顧客,卻寥寥無幾。兩個工作人員自顧自地低頭玩手機。而維修師傅卻忙得不可開交,形成了鮮明對比。 “現在深圳逛街的選擇之處太多了,華強北在年輕人中的吸引力在減弱?!崩钚〗銚u了搖頭,又說道:“你們買手機現在也不會來華強北了吧?你看我的鋪面也不小,但是光顧的客人都是來修手機的,買手機的人估計都跑到網上了。” 談及接下來的打算,李小姐已有計劃離開華強北,“可能以后會去寶安、龍崗開店吧。” 電腦曾經也是華強北的一面旗幟,現在卻已經風光不再。巔峰時期的華強北,幾乎國內外知名的電腦品牌,都在華強北設有專賣店,但現在已很難看到電腦品牌專賣店的身影,電腦維修的檔口,也淹沒在眾多手機產品的維修招牌中。 在華強電子世界的四樓,以電腦維修的鋪子居多。來自潮汕地區的陳師傅,現在和徒弟經營著一家專門負責電腦維修的柜臺。他們的柜臺旁有兩個合并在一起的玻璃柜臺,堆滿了一捆捆的電腦主板等各種電腦元器件,還掛著一副牌子,上面寫著“招聘維修師傅與學徒?!逼渌衽_則冷冷清清,不少柜臺顯示已空置多時。 “現在做生意肯定不如以前,市場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标悗煾悼戳搜凼謾C里的股票行情,說道:“撐不下去的同行,早就跳到其他地方。不過我覺得還能堅持一段時間?!彼Φ?。(王海榮 實習生 楚文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