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金錢和性,一直以來是被忽視的兩大教育領域。 愛德華·羅伯特·布爾沃說:管理金錢,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自己。 也就是說,金錢極大地參與了孩子的人格塑造。如果孩子從小得不到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和良好體驗,對心理健康發展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 舉幾個例子: 1. 輝輝是個月光族,他最離譜的記錄是一天花光了一整個月的工資。而他會出現報復性消費,是因為小時候偷錢,被爸媽痛打,并堅決不給零花錢,這讓輝輝的整個成長生涯都在為錢苦惱,變得內向、自卑、甚至墮落。長大后,只有通過過度消費,他才能讓心理達到平衡。 2. 嘟嘟是個偷竊癖患者,10歲被接到了爸媽身邊。由于父母一直忙于工作,她常常覺得自己被遺棄,這讓她極度渴望交朋友,可是她又沒有零錢請同學吃東西。第一次沖動偷了爸媽的錢,被爸媽口頭教育一頓,之后就總忍不住偷東西,雖然她知道會被罵,甚至打,但是她發現自己很享受偷東西時產生的快感,甚至因為錢而受大家歡迎的感覺。 3. 曉曉的父母怕孩子虛榮,從小拒絕給她零花錢,這讓她感到自卑,看著身邊的同學都有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她很羨慕。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她便開始偷錢或借錢。大學的時候,為了有足夠的錢買奢侈品,她向銀行貸款,欠下了一大筆債。畢業后被追債,父母不得不幫她把債務還清。 以上幾個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是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金錢觀塑造而導致出現了一些心理疾病和極端消費行為。 而無一例外,他們在小時候都出現過“錢荒”而產生焦慮的狀態,在出現偷錢行為后也沒有得到家長很好的指引。 很多家長總認為,給孩子吃得飽、穿得暖、東西夠用,不用給孩子零花錢。他們也不認為給孩子零花錢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甚至覺得孩子有了錢容易學壞。當孩子提出要錢,他們就拉緊腦子里繃著的弦,一定要知道孩子的錢怎么花,花多少,擔心他們拿錢去玩游戲或者干壞事。 而當孩子出現偷錢行為時,他們便對孩子的品行道德產生嚴重懷疑。輕則指責,重則打罵。 清崎先生曾在《富爸爸,窮爸爸》中說過:只要孩子一開始對錢感興趣,就該教他們理財。 孩子偷錢就是傳遞對錢感興趣的信號,可惜的是,很多家長都沒有這種意識,反而因此將孩子“妖魔化”。 02 常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偷錢,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明明保證下次不再犯,可是下一次偷更多。 如果用暴行來震懾孩子,膽子比較小的孩子,會從此聽話。反之,孩子只會暫時屈服于暴行,之后逐步打怪升級直到去面對國家法律制裁。 這就是俗話說:治標不如治本。 想要終止孩子“偷錢”行為,就應該深入了解孩子偷錢的行為動機,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目前中小學生出現偷錢行為問題的主要原因無非以下六點:自發行為、引起關注、交際需求、尋求父母信任、被勒索、享受偷竊樂趣等。 針對以上六點,嬌媽根據不同情況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1.自發行為 有些小孩,他們會認為爸媽的錢就是自己的錢,所以當他看到家里的柜子或桌上有錢的時候,他就會自發地去“拿”,根本就沒有“偷”的概念。 像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借此機會和孩子普及物品所有權概念,讓他知道,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間,也是分你我的。在不經過物品主人的同意就擅自占有,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數額過大還違法。讓孩子懂得“界限”,也有基本的是非觀念。 2.引起關注 有些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照顧。孩子偷錢只為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像這種情況,父母要諒解孩子的孤獨感,懂得他的空虛和對父母的愛的渴望,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扼制孩子的偷錢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伴孩子,給予關注。 舉個例子: 小凌的父母自己做生意,比較忙。平時小凌上學放學都是保姆接送。 有一天晚上,小凌看到沙發上媽媽的手提包,于是萌發了偷錢的念頭。雖然她覺得這樣不好,但是一想到這樣做爸爸媽媽就會把注意力從生意上轉移到她身上,她還是躡手躡腳地打開包包,拿走了一百塊。 果然第二天晚上媽媽到房間里找她談話,她當時心里特別忐忑。 出乎意料地是媽媽竟然沒有提到她偷錢的事情,更沒有打罵她,而是說:你長大了,也該有零花錢了。以后媽媽會每周把錢藏在書房或雜貨間的某個角落,你自己去找,找到就是你的。找不到,你那個星期就沒有零花錢。 小凌興奮地點頭。 之后的每個周日,她都會在書房和雜貨間里搜索。 起初兩周,她總是找不到。后來熟了,基本一天內就可以找到。 而除了錢,她還可以找到望遠鏡、漫畫繪本、兒童書籍、生日禮物、兒童節禮物、圣誕節禮物,甚至是爸媽的合照或者爺爺的字畫。拿著這些,媽媽會在她問的時候給她講自己的故事,講死去的爺爺瞎了一只眼睛的故事。 在這個尋找零花錢的游戲里,小凌學到了很多很多東西。也讓她和媽媽之間的關系變得親密信賴。 往往孩子第一次偷,在乎的是人;可是,假使這種行為沒有得到好的引導,以后就會變成一種習氣,而這種習氣會如同惡魔般將孩子的一切羞恥心吞噬。 好在這位聰明的媽媽明白孩子的行為動機,利用孩子好玩的天性,將它變成一種游戲,精心準備禮物和主動分享故事,把孩子引向正軌,并為孩子成長創造了一些特別的記憶。 3.交際需要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錢有需求。這種需求會建立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 舉個例子: 皓皓元旦那天收到了好朋友們的禮物。他心里特別開心,尋思著要給朋友們回禮。當他和父母說這事時,媽媽說:小孩子間不用回禮,要不,你把你朋友送的禮物送給另一個朋友;把另一個朋友的禮物送給朋友,這樣就可以了。 皓皓聽到這句話,覺得心里很別扭,心想:難道大人都這么不珍惜朋友送的禮物嗎? 因為這件事,皓皓想了很久,主動提出以后每個月給他特定的零花錢用,結果被父母一口回絕,這讓皓皓感到特別絕望。 皓皓嘗試過去兼職,可是沒有人敢接納童工。之后,他一直很自卑,特別是在錢的問題上。看到朋友同學放學成群結隊去買零食或去咖啡店之類的,他就感覺自己格格不入,慢慢地他就疏離了那些人。 別人都說他越來越高冷,只有他知道,他打從心底里自卑。 孩子之間也有人情往來,為了在同伴中尋求認同感,只能想辦法得到錢,而孩子能做的就是“偷錢”。案例中的“皓皓”沒有出現偷錢行為,而是一直在想方法解決。由于沒有找到關于錢的宣泄口,他的心理一直很壓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像這種情況,其實是最容易解決的,父母應該合理滿足孩子的金錢需求。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協商每周或每月給多少零花錢。不要像案例中的皓皓爸媽一樣,完全忽視孩子的需求。 4.尋求父母信任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能讓孩子充滿自信,激發孩子的決心,給予孩子勇氣,讓孩子生出責任感和榮譽感。反之,孩子容易迷失自我,無所適從。 舉個例子: 辰辰小時候偷過一次錢,被爸媽口頭教育。 不久之后,媽媽發現錢包少了一百塊,認定是她拿的,不由分說地暴打她。 后來發現是媽媽數錯了,可是媽媽卻沒有向她道歉,還說“又不是你上次當小偷,我怎么會懷疑你?” 辰辰心里委屈。之后她就控制不了自己,總是忍不住偷家里的錢,甚至偷親戚家的錢。 父母每次打罵她,都會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你這孩子沒救了。 她開始收手不再偷錢,是在她讀高中住校的時候。 那個時候,爸媽突然一周給她一百五十塊,并和她說:錢不夠花,就和爸媽拿。 她心里特別感動。之前她一個月的零花錢加起來都不夠50塊。 一周一百五十塊,對她來說是一筆巨款。爸媽居然一下子給這么多,不擔心她亂花錢。 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信任,這種信任讓她決定不再小偷小摸。 她也突然明白,一直以來,她想偷的其實是父母對自己“失去的信任”。 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 育兒心理學有句話說:你說孩子是怎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你所說的那種人。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打量他,也不要隨意給他下標簽。給予他一點信任,他就會成長為你想要的樣子。 5.被勒索 有些社會不良青年會在校園附近打劫孩子、勒索孩子。孩子為了應付他們,不得不偷父母的錢。一般孩子會被威脅不準說出去,不然會被殺全家之類的。 家長如果不先客觀傾聽孩子的聲音,及時給予孩子幫助,容易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把孩子逼上絕路。 6.享受偷竊的樂趣 有些孩子反復偷竊,把偷來的東西藏匿、丟棄或物歸原主,并感到愉快和滿足。這時,家長千萬不要打罵孩子。孩子可能有偷竊癖,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偷竊行為。 這種情況一般會發生在自幼倔強、好強、比較自私狹隘、交往狹窄的孩子身上,他們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報復心”極強。家長一旦發現,一定要及時尋求心理醫師幫助,讓孩子接受心理治療。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目標所激發的。 孩子偷錢的原因復雜多樣,深入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才能真正對癥下藥。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所看,想他所想,感受他的感受,對他的難處給予理解、支持、信賴和愛。 你的孩子,其實比你想像中還要正義。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