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筆者近日相繼觀摩了十余節不同層次的閱讀教學公開課,上至省市,下至區縣、基層學校,從常規的研討課,到新秀的競賽課、名家的示范課……觀課越聽越多,有種感覺也越發強烈:作秀之風泛濫,浮華之氣彌漫!心中有話如魚刺梗喉,不吐不快。于是特撰此文,擇其典型,望聞問切,一探究竟。
望──秀場寫真 1.媒體運用泛濫成災 時下, 許多老師放著好好的課文不讀,熱衷使用多媒體。即使根本不需運用課件的文章,也會將板書設計、思考題目甚至課文內容在媒體上展示出來。課件取代了板書,鼠標取代了粉筆,圖像取代了文字,錄音取代了朗讀;課堂成為影院,課件成為影片,學生成為觀眾,教師成為放映員。課堂上,教者手忙腳亂,看者眼花繚亂,聽者心慌意亂。 2.合作學習煞有介事
現在的語文課,不乏被美其名曰“突出主體,合作探究” 3.探究延伸信馬由韁 上課伊始,總是讓學生匆匆讀完,連課文中的句子還未讀熟,課文的內容都沒理解,就架空談論、延伸探究:或欣賞最喜歡的語句、段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談一談你的看法”;或補充一些課外讀物,來個拓展閱讀;或馳騁“想象”,在課尾來一個遷移寫作;或讓學生離開書本去探究,從網上得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深奧的科學知識;更有甚者,在延伸時將一些晦澀艱深的理論帶進課堂,弄得學生如墜云霧一般。 聞──秀者心聲 這種包裝亮麗、華而不實的課,為什么目前會作為一種“范式”被紛紛仿效?筆者通過與授課者深入的交談,似乎尋得個中緣由:
1.盲目心理
2.屈從心理
3.時髦心理
4.依賴心理 問──秀風之害 1.技術秀:喧賓奪主 毋庸置疑,多媒體技術有助于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增加教學容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形象和生動。可是,教師一旦成了課件的奴隸,就會忽視對教材的鉆研,對教學設計的思考,唯課件精美第一,將語文課堂從“死氣沉沉”帶向“浮躁”和“花哨”,游離在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導致語文課在圖片和聲音的熱鬧中失去了閱讀活力和思維效率,步入了技術主義的歧途,陷入了新的高耗低效的境地。 為了運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追求一種時髦,甚至把課文處處內容以畫面形式對號入座地呈現,直接干擾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直接對話交流,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想象力的發揮,致使學生體會不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不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閱讀品質。 2.合作秀:不知所終 合作的宗旨和歸宿是在學生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煞有介事的合作學習,把小組討論作為課堂點綴,存在過多過濫、匆忙展開、草率收場、缺少分工、缺乏指導五大弊病,根本無法實現合作的價值。 過多過濫,使得一些沒有思維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論的問題充斥課堂,無法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匆忙展開,使得一些學生因思考不夠成熟,而導致討論流于膚淺;使那些思維遲緩的學生,只能默默無語、充當聽客、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和依賴性。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解決不了疑難,而且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草率收場,違背了學生的思維規律,強行中斷了學生的正在進行的討論,使得學生的思維難以深入,甚至會掐滅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缺少分工,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使其產生強烈的內驅力。缺乏指導,就會遠離了目標和價值,必然使大多數學生喪失了合作的興趣。 3.探究秀:莫名其妙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語文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 信馬由韁的探究是泛化的淺層的隨意的探究,無異于水中花、鏡中月。探究內容從重點詞、句、段,到課文的內容,情感、章法,不僅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事事必探究,樣樣要交流,勢必影響教學進度,而且還將熄滅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打消學生真正探究的興趣。探究問題皆由學生發現、選擇、決定,一切跟著學生走,結果只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過于分散,匯報交流時只能各自為政,無法形成焦點、產生合力。脫離教材任意發揮,將說明性課文的學習探究成了“科學課”,將記敘性課文的學習探究成了“故事課”“思想品德課”,純屬狗尾續貂,只會迷失自我,結果“肥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園”。 切──治秀之方 處方一:立足語文 盡管語文教學可以使用課件,但語文課絕不是信息技術課;盡管語文教學要強調“綜合”,但語文課絕不是拼盤課……語文并非是個筐,不是什么都能裝。語文姓“語”,語文課應該充滿語文的味道。“語文味兒”既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更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不管我們的教學活動涉及到哪個領域、哪門學科,采取哪種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歸宿在于為語文服務,為扎實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服務,為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服務,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為此,教師要盡可能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這是使語文課具有語文味兒的前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上,用在基本技能的訓練上,讓他們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觸摸語文的脈搏,感受語文的魅力,享受語文的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處方二:著眼文本 閱讀教學的核心指向是通過學生與文本材料之間的直接對話,喚醒并激活學生原有的體驗和認識,實現新的認知建構。無論音畫是多么地美侖美奐,也無助于學生對作品直接地品讀感悟。文本閱讀給人的感覺是深刻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用課外資料、多媒體課件取代文本,以觀看課件作品代替閱讀文本,無疑否定了文本的價值,也否定了文本閱讀的價值。著眼文本,首先要做到凡是與學習課文沒有直接關系的一律不引進,確實對學習課文內容有直接幫助的,也要慎重引進、點到為止,杜絕大量引進相關材料沖擊文本閱讀的做法。著眼文本,一定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研讀文本上,尊重文本作家的基本價值取向,尊重文體的寫作背景,注重文本字詞句的落實,挖掘文本意境的延伸含義,并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在理解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接近作品的內涵,建構文本意義,生成各自特有的閱讀體驗和人生感悟。 處方三:關注學生
(來源:人教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