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常見皮膚病巧用中成藥□廣東省連州市北湖醫院副主任醫師 陳金偉 冬春之交,乍暖還寒,加上花粉飛揚和進食易過敏食物(如魚、蝦、蛋、奶)等原因,易導致過敏性皮膚病(如蕁麻疹、濕疹)、頑固性皮膚病(如銀屑病)、感染性皮膚病(如癬)等急性發作,或在慢性的基礎上進行性加重。中成藥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且不良反應少,上述病發時,可有針對性地選用中成藥。 消風止癢顆粒:最適用濕疹和小兒蕁麻疹(中醫稱“癮疹”、“風團”)本藥由荊芥、防風、蒼術(炒)、蟬蛻、石膏、木通、地骨皮、亞麻木、當歸、地黃、甘草組成,具有清熱除濕、消風止癢的功效。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證實,本藥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臨床上用于風濕熱邪蘊阻肌膚所致的濕疹、風瘙癢、小兒癮疹(癥見皮膚丘疹、水皰、抓痕、血痂,或見梭形、紡錘形水腫風團,中央出現小水皰,瘙癢劇烈,以及濕疹、皮膚瘙癢癥、丘疹性蕁麻疹見上述癥候者)。 用法:口服,1周歲以內每天15克(1袋);1~4歲每天30克(2袋);5~9歲每天45(3袋)克;10~14歲每天60克(4袋);15歲以上每天90克(6袋)。均分2~3次服。 不良反應:偶有腹部不適。 注意事項:陰虛血虧(癥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或少津、脈細數,以及面色無華、口唇蒼白等)者不宜服用;孕婦慎用。服藥期間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白酒、辛辣、油膩、海鮮、乳類食物;服藥期間出現胃腹部疼痛或腹瀉時停藥。 除了本藥,小兒還可酌情選用兒膚康搽劑(伴濕疹最適用);成人可酌情選服皮膚病血毒丸(最適用于伴濕疹、粉刺、腳氣、便秘和頭暈目眩者)等。 皮敏消膠囊:最適用成人蕁麻疹(中醫稱“癮疹”、“風團”)本藥由苦參、白鮮皮、地骨皮、荊芥、地黃、紫草、牡丹皮、黃芩、黃連、黃柏、蒼術、蛇床子、蒲公英、紫花地丁、青黛、蟬脫、蒺藜、西河柳、防風、蒼耳子、蜈蚣組成,具有清熱涼血、利濕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臨床上用于濕熱內蘊、或風熱襲表郁于肌膚所致的癮疹(癥見皮膚灼熱刺癢,搔后即起紅色風團,時隱時現,部位不定,皮疹色紅,隨搔抓次數增多增大增厚,遇熱加劇,病程纏綿,易反復發生,多伴心煩,夜間發作較重),以及急、慢性蕁麻疹見上述癥候者。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4粒,每天3次。急性蕁麻疹療程1周,慢性者療程2周。 注意事項:哺乳期婦女禁用;脾胃虛寒者慎用;兒童、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慎用;出現過敏癥狀停用并作抗過敏處理。 不良反應:偶有輕度腹瀉、大便不爽、惡心和頭暈,停藥后可恢復。 除了本藥,還可酌情選服膚紅顆粒(最適用于人工性和壓力性蕁麻疹)、潤燥止癢膠囊和烏蛇止癢丸等。 消銀顆粒(片):最適用于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本藥由地黃、玄參、牡丹皮、金銀花、大青葉、當歸、赤芍、苦參、白鮮皮、防風、牛蒡子、蟬蛻組成,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潤膚、祛風止癢的功效。臨床上用于血熱風燥和血虛風燥型皮疹(癥見皮疹為點滴狀,基底鮮紅色,表面覆蓋有銀白色鱗屑,或皮疹表面覆有較厚的銀白色鱗屑,較干燥,基底淡紅色,瘙癢較劇)。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證實,本藥有抗過敏作用。 用法:口服,片劑,成人每次5~7片;或每次沖服顆粒1袋(3.5克);均為每天3次,1個月為1療程。15歲以上同成人;7~14歲劑量減半;7歲以下不用。 不良反應:偶有胃腸道反應。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癥見進食生冷食物即腹痛或空腹痛、反酸、進熱食即緩解等)者慎用;孕婦禁用;服藥期間忌辛辣、油膩、海鮮食品、蛋類食物。 除了本藥,還可酌情選服復方青黛丸(最適用于銀屑病進行期和伴玫瑰糠疹者)、克銀丸和銀屑靈膏等。 紫歸治裂膏(橡皮膏):適用于皮膚皸裂(南方稱“皮膚爆裂”)本藥由當歸、紫草、冰片、白薇、松香、石蠟組成,具有活血養血、解毒止痛、生肌潤膚的功效。臨床上用于手足皸裂的治療。 用法:外用,先用溫熱水浸泡、洗凈患處,等患處泡軟后擦干,貼敷本藥,每天2~3次。偶有局部過敏反應,停用可消失。 除了本藥,伴感染者還可酌情選用瘡瘍膏、創灼膏、紫花地丁膏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