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中國古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不僅因為其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還因為歷史上有多個政權將西安作為國都,對古代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就此梳理一下古代中國在西安定都的那些政權。 秦陵兵馬俑是西安的標志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西周青銅器 西周是中國遠古社會一個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加速了華夏民族之間的融合,奠定了華夏族的基礎。周武王滅商之后,為了鞏固其統治,政治上采取分封制,分封諸侯到地方拱衛周天子的社稷;經濟上繼續施行井田制,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西周定都于豐鎬,豐鎬是豐京和鎬京的合稱,分別在灃河的西岸和東岸。豐鎬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它已經具備了城市的架構和管理功能,豐鎬遺址在今天陜西西安長安區。這是有史記載最早定都于西安的政權。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周,秦漢,隋唐都城位置示意圖 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歷史地位極其重要,秦尚未兼并六國之前,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歷經144年,直到秦滅國。秦朝時期的國都占據了今天咸陽市和西安市部分地區,東西400公里,南北200公里,規模宏大,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國都。現在的西安許多旅游景區就是當年秦國都留下來的遺址,比如聞名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阿房宮遺址等等。《大秦帝國》書寫的就是這段歷史,不過今天是看不到秦國都的巍峨壯觀了,很多場景是在橫店的“秦王宮”拍攝的。 “秦王宮”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漢長安城平面圖 西漢建立之后,漢高祖劉邦在咸陽秦宮殿舊址的北側新建長安城,后定都于此。漢武大帝繼位后,開拓了西域疆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長安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西漢時期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新朝(8年—23年) “新朝”是王莽篡漢之后,建立的一個短暫的王朝,都城在長安,雖然政權更迭,但是絲毫沒有影響長安作為第一大都市的地位,直到東漢遷都洛陽之后,長安作為西京,其地位才開始下降。 東漢定都洛陽,但是一直把長安作為陪都,末年董卓控制東漢政權,把長安作為國都(約公元190~196年) 西晉也是定都洛陽,但長安沒有作為陪都。西晉末年洛陽被匈奴攻破,西晉皇族宗室司馬鄴被長安地方官員擁立為帝,定長安為國都(公元312年~公元316年),直到西晉滅國。 前趙(319年~329年)歷史也很短暫,公元319年,匈奴人劉曜改國號為“趙”然后遷都長安,329年長安被后趙軍隊攻破,前趙滅亡。 前秦(350年—394年) 公元352年氐族人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因其統治根據地在秦國故地,所以國號為“秦”,前秦前期實力強大很快就兼并其他政權,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歷史上,前秦與東晉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淝水之戰”。戰后,前秦國內矛盾激化,很快又陷入分裂。 后秦(384年-417年) 前秦與東晉開戰,關中兵力空虛,這給了其他部族機會,公元386年羌人貴族姚萇稱帝,以長安為國都,國號沿用“秦”。但是統治地域僅限于今天的陜西甘肅和河南部分地區。公元417年,長安被東晉大將劉裕攻破,后秦滅亡。 西魏(535年―556年) 南北朝時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西魏政權被宇文泰把持,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經歷兩代三帝,歷時二十二年。 北周(557年—581年) 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歷五帝,共二十四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 隋(581年-618年)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之后,舊長安城已經破敗不堪,遂在長安城東南方興建大興城,后來遷都于此,經過隋文帝隋煬帝兩代帝王,大興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唐(618年—907年) 唐代長安城平面圖 唐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朝定都大興城,改為長安舊稱,后來陸續興建了大明宮,興慶宮。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墻內面積的9.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至盛唐,長安人口一度超過200萬,僅市區人口就達到100萬人以上,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漢唐長安城比較圖 如今,唐玄奘主持修建的大雁塔依然挺立在西安市區,復原的大唐芙蓉園吸引了眾多中外友人的參觀,這兩處旅游景點代表的就是隋唐時期的文化。 大唐芙蓉園夜景 大順政權(1643年),明末李自成起義之后,曾在西安稱帝,短暫的以西安為國都。 西安雖然號稱“十三朝古都”,但是西晉,新朝,東漢,以及一些分裂割據政權都只是短暫的把當時的西安當作國都,實際意義并不大。不過西安作為秦漢隋唐盛世時期中華民族的統治中心,讓中國文化享譽世界,這一意義已經遠大于“十三朝古都”的意義。 如有紕漏,歡迎斧正。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四、史籍/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