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夏商方國聯(lián)盟,西周分封制,華夏大地諸侯國無數(shù),說無數(shù)也有數(shù)。夏代“執(zhí)玉帛者萬國”,傳說商湯時有三千,商代后期有記載的方國有200余。武王伐紂時會盟方國有800個。西周分封主要諸侯國71個,戰(zhàn)國末期以前出現(xiàn)的方國897個。一、西周至戰(zhàn)國的非姬姓方國387個:邸國、程國、儲國、諸國、蒲國、籍國、易國、況國、褒國、鄟國、谷國、柏國、瑣國、顓臾國、黎國、萊國、州來國、州國、甲父國、鄠國、鮮于國、尤國、鄧國、邾國、騶國、鄒國、郳國、濫國、薛國、邳國、摯國、庸國、倏國、南燕國、謝國、申國、陳國、葉國、紀國、蜀國、鄶國、鄖國、桐國、同國、厲國、遂國、繒國、杞國、蓼國、東蓼、舒蓼、莒國、徐國、貀國、代國、杜國、西殷氏國、髦國、湯杜國、亳國、苴國、昔阝國、平周國、奉國、根牟國、鮮牟國、牟國、牟婁國、翨陽國、薊國、須句國、宿國、姜國、蓐國、偪國、逼陽國、寒國、羅國、弓魚國、夌國、祝其國、薄國、厥國、貫國、于余邱國、蔑國、夷國、溫國、董國、箕國、箕子朝鮮、向國、郚國、鄌國、郁國、菟裘國、徙國、陽禺、歡兜、縛婁國、舒國、舒庸國、舒鳩國、舒龍國、舒鮑國、舒龔國、弦國、蒲國、復國、鐘離國、白國、靡國、邧國、姒國、英國、六國、倗國、霸國、養(yǎng)國、妣國、妢國、鄢國、光國、番國、軫國、蕭國、郱國、鄑國、奄國、偃國、西州國、廩國、時國、大隗國、夔國、歸國、何國、妢胡、麩國、有國、鄀國、都國、泉國、巢國、廬國、西黃國、黃國、鑄國、聶國、宗國、鐘吾國、秉國、繁國、溓國、明國、益國、武國、髳國、髦氏國、濮國、那國、傅陽國、番禺國、房國、吳房國、林胡國、樓煩國、肅慎國、東胡國、巽國、伊國、列國、怡國、徐離國、蔇國、敖國、斟鄩國、梅國、穰國、允國、習國、西王國、東鄉(xiāng)國、西鄉(xiāng)國、南鄉(xiāng)國、巷國、艾國、程國、甌國、甌駱國、鷗國、駱國、干越國、楊越國、蠻越國、越國、東甌國、閩越國、閩國、南甌國、西甌國、雒越國、牂牁國、雕題國、黑齒國、儋耳國、荊國、僰國、絞國、紋國、韁國、賨國、恭國、虹國、邛國、江國、邛國、井國、韋國、盧國、屈國、莘國、娩國、姚國、齊國、宋國、炎國、丹國、依國、殷國、蔽國、圭國、華國、補國、駻國、歷國、沙國、長國、鬼方國、?國、奠國、崇國、呂國、彭國、姺國、矢國、匈奴國、析支國、夜郎國、哀牢國、毋斂國、漏臥國、同立國、且蘭、鳛國、滇國、莫國、勾町國、鱉國、邛都國、昆明國、笮都國、潭國、魷國、大駱國、駱國、匡國、權國、項國、葛國、邿國、闞國、冀國、鄅國、朐衍國、戴國、趙國、秦國、楚國、縉國、陳國、逢國、弭國、郙國、公由國、鄆國、潛國、馮夷國、河宗國、邯國、馮國、雋國、觀國、白馬國、申戎、揚拒戎、泉皋戎、伊洛之戎、六濟之戎、狐戎、大戎、小戎、驪戎、戎曼、條戎、奔戎、余無戎、翳徒戎、陰戎、北戎、茅戎、戎蠻、翟獂國、烏氏國、朐衍國、郁郅戎國、彭戲氏、圭戎、西王母國、緄戎國、邦戎國、冀戎國、十盧戎國、翟戎、允姓戎國、戎國、義渠戎國、貘戎、大荔戎國、燕京戎、犬戎國、戶戎國、陸渾戎、草中之戎、麗土之狄、狄國、翟國、令支國、山戎國、無終國、中山國、肥國、鮮虞國、鄋瞞國、竹國、孤竹國、仇猶國、皋落氏國、潞國、廧咎如氏、甲氏國、留吁國、鐸辰國、侁國、剻國、任國、桃國、潢國、儀國、渠搜、丹國、犂國、蒲犁國、大夏、屬繇、月氏、羌方國、青衣羌國、冉駹羌國、婼羌國、發(fā)國、貊國、穢國、雷國、屠何國、青羆、黃羆、長子國、北子國、宗子國、越章國、于越國、瑖國、綸國、風國、均國、季萴國、三苗國。 二、西周至戰(zhàn)國的姬姓方國128個:頓國、極國、雕國、賈國、毛國、詹國、鄣國、尹國、原國、郕國、蔡國、魯國、郜國、畢國、單國、鄴國、鄭國、虢國、蔣國、楊國、岑國、令狐國、郤國、詹國、林國、翁國、龐國、樅國、武疆國、魏國、汝國、燕國、沃國、鞏國、魯國、楷國、釐國、蒍國、豐國、貝國、臧國、鼓國、易國、霍國、共國、巴國、召國、暴國、滑國、雍國、衛(wèi)國、邘國、彤國、岐國、鄘國、邶國、郄國、吳國、虞國、胙國、韓國、祭國、檀國、盛國、南沈國、庇國、榮國、陽國、王叔國、申屠國、管國、方國、許國、聃國、樊國、潘國、茅國、陘國、貳國、不羹國、散國、滕國、甘國、道國、耿國、宜國、芮國、梁國、邗國、郇國、劉國、西唐國、唐國、焦國、瑕國、隨國、曾國、邢國、軧國、周國、息國、密國、宮阝(tong)國、卞國、郭國、鄪國、應國、沈國、凡國、曹國、驪戎國、賴國、鄔國、鄂國、胡國、姬姓狄國、西周國、東周國、緱國、蘧國、遽國、東野國、安陵國、信陵國、寧陵國、歐陽國、豳國、姬國。 三、西周之前滅亡或不能肯定西周時仍存在的方國359個: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鬻發(fā)、文身、甌鄧、九菌、昆侖、狗國、鬼親、枳已、貫胸、離丘、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代翟、韯犁、其龍、白民、共人、海陽、不庾、自深、具區(qū)、揸方、系方、畎夷、黃夷、赤夷、于夷、串夷、北羌、羌龍、馬羌、禾國、先國、稚氏國、我方、軧方、班方、淮夷、藍夷、鳥夷、林方、馬方、亞方、告方、旁方、盾方、去方、上絲、可方、丑方、木方、示方、黍、戔逢、基方、湔方、魋方、兒方、羞方(或羊方)、耳方、丙方、鎬方、郍方、鹿方、逆方、省方、苦方、失方、臣方、雩方、邦方、冊方、庚方、解方、望方、御方、興方、印方、眣方、宙方、龍方、子方、沚國、方方、危方、盂方、土方、工方、(上工下口)方、尹方、步方、弄方、吹方、大方、貯方、垂方、旅方、目方、般方、橐方、牧方、醜方、臿方、禽方、皻方、在方、惠方、纂方、屮方、甾國、畫國、蔓國、妥國、人方、虎方、轡方、旨方、鬲國、九吾氏國、儇國、酉國、巳國、箴國、僖國、柘國、饒國、顓國、臾國、祈國、 國、屠國、鄺國、磨阝國、運國、禤氏國、涂山國、防風國、轅國、過國、戈國、亙國、鉏國、專國、面國、蜚廉國、雇國、猗氏國、攸國、計國、倉國、方雷國、潘國、栗國、目夷國、善國、越戲國、露國、昌國、鯉國、酈國、姑幕國、相國、琊國、婉國、苑國、磿國、宣國、有熊國、有施國、余國、耆國、來國、郝國、疇國、巫咸國、駘國、仿國、雀國、甫國、銜國、讓國、缶國、空桐國、有窮國、斟灌國、斟國、留國、陶國、象國、大庭國、西河侯國、諸暨國、丁國、史國、余航國、有緡國、爽鳩國、適伯陵國、鬷國、吾國、昆國、昆吾國、顧國、運奄國、析國、囂國、終黎國、將梁國、修魚國、白冥國、三壽國、有男國、黨高國、辛國、蒯國、舟國、禿國、路國、郅國、西陵國、夷陵國、封父國、嬴國、部國、夏國、商國、夙沙國、秣陽國、秣國、雙國、屈驁、元國、冥國、武羅國、高辛國、中容國、司幽國、闕鞏國、佚國、沮國、且國、殳國、陰康氏國、洛國、刻國、終國、卑國、繹國、嚴國、左國、邊國、清國、諾國、稅國、陰國、森國、遇國、無國、長沙國、甄鄧國、桂國、損子國、產里國、交趾國、皮氏國、黿國、祁國、又國、渤方、受國、啟國、朵國、(上“庚”下“內”)國、圉國、河伯國、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芍方國、冓國、守國、XX國(未知)、妍方、吉國、漆國、奚國、舉國、舌國、萃國、雜國、貍國、射國、戉國、涂山氏國、嵇國、卞明國、鐵國、京國、沫國、瓦國、羋國、猷國、亞國、毋國、已國、妻國、豈國、郫國、陜國、良國、芒國、登國、澠國、雞國、載國、宮國、阬國、條國、稷國、衣國、麥國、戲國、肅國、輿國、戊國、吹國、妹國、棣國、寧國、堯國、其國、蒙國、孟涂氏國、黿國、啟國、省國、南唐國、北唐國、鄗國、黑國。 四、秦以前曾有但無法找到資料的方國23個:柳國、絢國、茲國、佟國、北野國、三豐方、姑洗國、柏成國、一異國、陽夏國、復稾國、盟國、郎國、鄄國、殷邱國、璽國、用國、洪國、孤國、翟祖、酅國、癸北國、灌國。 五、西周主要諸侯國情況1.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yǎng)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陜西省,在當時屬于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zhàn)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tǒng)一中國。 2.齊國
夏商時期,淄博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夏商王朝的屬國爽鳩、季、適伯陵、薄姑等古國。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建齊國。淄博由此成為齊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后經西周、春秋、戰(zhàn)國,長達800余年。前221年滅于秦國。 3.晉國
4.魏國
5.燕國
6.楚國
西周初年,荊人的殘部主要是季連的羋姓后人,已西遷至丹水與淅水之間。鬻熊為首領時,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繼位后,有圖南之意,楚人覺察后,在鬻熊之子熊麗的率領下,舉部南遷至睢山與荊山之間,暫時避棲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時,周公避禍于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麗之孫熊繹為楚君,楚國正式誕生了。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隨即開始統(tǒng)-全國的迸程,諸侯國紛紛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滅亡的命運。在攻滅韓、趙、魏后,秦軍于公元前224年大舉伐楚,楚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擊之力。公元前223年、秦軍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壽郢,俘獲負芻,綿延800的楚國就此滅亡。 7.魯國
8.吳國
吳國是中國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其國境位于今天江蘇省南部蘇州、無錫、常州一帶。傳說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為了將他們的王位讓給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出逃到江南建立吳國。春秋時期,吳國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zhàn)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令伍子胥自殺,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秦馀杭山(今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9.越國
10.宋國
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于現(xiàn)在河南商丘一帶。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于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鬃拥恼撜Z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宋國后來逐漸發(fā)展強大,宋襄公曾經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戰(zhàn)國時期,宋國終被齊國所滅。 11.鄭國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新鄭。鄭武公以和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的歷史上,鄭國甚為活躍。就連當時的齊國還經常聽命于鄭國,跟隨鄭國東征西討。到鄭莊公統(tǒng)治末期,鄭國由于連年征戰(zhàn),國勢日衰,齊國才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對周邊小國發(fā)號施令。鄭國以后由于內亂疊起,公元前375年為 12.鄫國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周武王滅商后,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于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系,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愿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并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于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13.邾國(鄒)顓頊帝之后代曹挾于周武王時被封于“邾”,建立邾國,最初附庸于魯,春秋時漸強,進為子爵之國,稱“邾婁”,后又改為“鄒”,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后來,春秋時魯穆公改邾國為鄒國。因建都鄒邑而得名。曹姓,戰(zhàn)國初亡于楚宣王。 14.莒國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隱公元年,這一段的莒國歷史,史文缺略,為空白期。太史公多見舊籍,于此當有所見,惜他因莒國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跡,無法妄測。僅知自茲輿期始封至魯僖公年間之茲平公,共歷十一世。茲平公之后,始有國君世系,但是因為承襲了東夷風俗,國君無謚號,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為生前稱號。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間,周人欲以周魯為代表的華夏文化去同化東夷孑遺,尚未收到顯著效果。入戰(zhàn)國后,楚的勢力擴張到淮上,滅蔡,進而滅莒。然而到底距其本土過遠,不能長期占有,莒之全境終于入于齊。 15.呂國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周宣王時,呂國改名為甫國,春秋時甫(呂)國為楚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 16.許國據(jù)史書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滅商后,周成王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為太岳之嗣,也稱為許文叔。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前534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前 538年又遷荊山;前529年復遷葉地;前506年再遷容城。戰(zhàn)國初期終于被楚國所滅,遷于容城,后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17.虢國
18.虞國
虞--周代姬姓國。虞也同吳,史書記載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時曾爭霸中原的吳國,此略。一是山西晉南的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jù)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陜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后裔。前655 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 19.州國古州國之都。在今湖北監(jiān)利縣東。州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于杞,州國公族定居于淳于城( 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后來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 。 20.淳于國周武王把安丘縣東北部封給淳于公,建立淳于國.淳于公為姜姓,和當時的菜,紀等國為鄰.春秋初年,從河南搬來的杞國不斷侵逼,淳于無力抵抗,國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難,淳于國亡。 21.杞國
22.萊國萊國商代以前,萊國的統(tǒng)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等縣,東部直到黃縣沿海地區(qū).姜太公初封齊國,建都營丘(今昌樂縣境內),離萊都較近,萊候曾多次率眾爭奪營丘.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強大,齊國打敗萊國,占有今平度縣以西的領士,萊公被迫遷都黃縣,稱東萊.戰(zhàn)國時,東萊亦被齊國吞并。 23.蕭國伯益的巨大功績使他的子孫得到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被分封至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春秋時滅于楚莊王。 24.徐國
相傳帝顓頊玄孫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贏姓,伯益的小兒子若木因其父親的功勞在夏禹時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國(故地大約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一帶)。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皆為諸侯,周穆王時,已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比較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時代周稱天子。穆王得此消息,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平叛,徐偃王棄國而走,躲進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shù)以萬計,這座山后來就叫徐山,徐州也由此得名。后周穆王降偃王兒子宗為子爵,仍封于徐(今江蘇省泗洪市一帶),春秋時徐國敗于楚國,國力漸衰。至宗十一世孫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終為吳國所吞并,其后子孫便以國為氏。 25.舒國春秋時期,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滅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時所建封國,號稱“群舒”。群舒國先被徐國所滅,后又復國,楚襄公二十一年,又被滅于楚國。滅國后,群舒國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國名為氏,稱舒氏。 26.紀國紀國是商朝在東方的與國,都城在今壽光縣紀臺鄉(xiāng),周滅商,紀國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齊國強大起來,逐步向東發(fā)展,紀國成為主要障礙,經過長期戰(zhàn)爭,到公元前690年,紀便被齊國吞并。 27.譚國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于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 齊桓公出奔時曾經過這里,當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齊桓公稱霸諸侯后,借此故吞并了譚國。 28.管國管國作為西周初期的一個重要封國之一,屢見史書。西周早期武王滅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鮮于管(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稱管國,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zhèn)。周公攝政后,管叔因勾結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后裔以管為氏,管叔鮮為管氏(姓)的開氏始祖。 29.蔡國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滅于楚國。建都于蔡,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447年,楚滅蔡。 30.鄖國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30.蔣國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后來蔣國被楚國所滅。 31.芮國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縣,一說在今陜西省朝邑縣南有芮城),周成王時改做諸侯國,稱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時,芮國被晉國所滅(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32.沈國同樣和姓名有關,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實沈,是黃帝的后裔帝嚳之子。實沈氏族后來因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故為嬴姓。后來,他們建立了沈國。周昭王南征時,嬴姓沈國被滅,其子孫就以國為姓。夏朝時,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國。至周初,蔣國滅了姒姓沈國,沈人南遷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孫也改姓沈。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季載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輿北)。姬姓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國被蔡國吞并(一說被晉國滅掉),沈國的后人就稱為沈氏。 33.曹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伯爵,國君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後裔。建都陶丘,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國滅曹。 34.霍國周代姬姓霍國有兩處,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另一霍國位于山西省霍縣西南,是西周時期山西境內最北的姬姓封國,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晉獻公十六年冬(前565),晉太子申生滅霍。 35.庸國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xiāng)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墻歷經三千余年風雨仍然屹立商代,庸為侯國。定都于竹山城東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楚國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tài)勢。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yǎng)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并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lián)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lián)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實現(xiàn)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 36.權國商武帝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權地(今天湖北境內),建立權國。春秋時期,楚國武王大敗權國。權國遷走,不久又被巴國所滅,權國貴族子孫就以原國名“權”作為姓氏。 37.謝國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資料只查到這么多了)。 38巴國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史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許參加了武王伐紂戰(zhàn)役,后在漢江上游建立國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時期巴國見諸于史籍的是與楚、鄧等鄰國之間的戰(zhàn)爭記載。最終巴國失敗了,又開始了幾百年的遷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不斷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周邊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傳統(tǒng)更難彰顯。最終巴國被一路跟隨而來的楚國逼迫,數(shù)易其地,“巴子時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豐都),后治閬中,”這段記載也許就是巴人當時的境遇寫照。 公元前316年,巴國最終被秦國所滅,結束了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 39.息國
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號稱千乘之國,北結齊鄭、南抗荊楚春秋時,春秋時鄭國(國都在今鄭州新鄭)和息國發(fā)生了矛盾爭端,息國國君不采取談判協(xié)商的態(tài)度來解決爭端,卻貿然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被迫應戰(zhàn),將入侵者打得大敗而逃,后楚文王攻滅息國。 40.郤國春秋時期,出自姬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后晉獻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兇,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其后遂以封地為姓,形成郤氏。見《尚友錄》、《古今姓氏書辨證》、《正字通》。春秋時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后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往楚國,楚昭王時郤宛任左尹。其子孫后代沿襲祖姓為郤氏。 41.邢國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于邢(河北邢臺),建立了邢國,公元前662年邢國為衛(wèi)國所滅,邢國國君的后代遂以國為氏,稱為邢氏。②春秋時晉國有大夫韓宣子之族,食邑于邢,其后代子孫以封邑名為姓,亦稱為邢氏。 42.祝國黃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后來就有了祝國。公元前768年,“齊人滅?!薄?/p> 43.鄣國西周初,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后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 44.聶國春秋時齊國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于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 45.陳國 周武王滅商后,封媯滿于陳。陳國在西周時期共傳10君。平公七年時,周朝東遷,開始進入東周時代,諸侯“禮樂崩壞”,多不義之戰(zhàn),周室衰微,陳國也由此進入多難之秋。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殺掉陳湣公,將陳地劃為楚國的郡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 46.薛國黃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chuàng)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于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歷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戰(zhàn)國時齊、魏共滅薛。 47.鞏國春秋時期姬姓小國,現(xiàn)今鞏義市孝義鎮(zhèn)。前516年晉滅鞏 。 48.葉國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曾孫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諸梁,諸梁被封于葉,建立葉國,為公爵,世稱葉公。 49.項國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建立項國。后項國被齊國所滅。 50.衛(wèi)國
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衛(wèi)國于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為秦所滅。 51.滕國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周公東征后封其弟錯叔繡于滕,今山東滕縣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國都。有認為滕始封可能在衛(wèi)地,后改封山東。春秋初期,滕、魯關系密切。《春秋》魯隱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記載。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見魯公,爭行禮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為先。戰(zhàn)國時,孟子曾到滕國拜見滕文公。戰(zhàn)國初期,滕國即被宋康王所滅。 52.江國伯益的后代大約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jù)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于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于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后于春秋時期滅于楚。 53.葛國夏代有嬴姓葛國,在今河南修武縣境(該在遺有葛伯城、葛伯墓),后為成湯所滅,湯征服葛國后,只將葛伯除之,葛國也不改國名,歷經夏、商、周三代,立國約1800年。春秋時淪為魯?shù)母接?,后滅于宋?/p> 54.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鄭國。 55.宿國周朝時,周武王為了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國(今山東東平縣東南),據(jù)傳義,是宋亡宿國。 56.遂國虞頡次子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夏朝找到,分封在舜故鄉(xiāng)附近的遂國,在今山東寧陽西北,春秋魯莊公十三年 公元前681年)被齊所滅。 57.鐘吾國
春秋時期,新沂地區(qū)據(jù)“春秋”記載,西周時為子爵鐘吾國,南鄰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陳,今宿豫縣大部在其境內。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滅于吳。 58.炎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于炎地,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郯子曾兩度朝魯。戰(zhàn)國時期(約公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 59.鄅國妘姓之裔, 封于鄅, 即春秋鄅國。在古瑯琊開陽縣,現(xiàn)在臨沂大部分,蒼山部分、沂南部分。曾為邾的附庸。直到春秋時期,鄅國被魯國吞并,成了一個屬邑,更名為“啟陽”,這個妘姓國就滅亡了。 60.畢國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畢國,叫畢國公,又稱畢公高。四百年后,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后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zhàn)功。并被晉獻公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 61.申國周宣王時黃帝的后代被封于謝,并且建立了申國。公元前668年,申國被楚文王所滅。 62.羅國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63.鄧國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xù)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 64.絞國古絞國之都。在今湖北鄖縣西。絞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65.唐國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縣)封給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古代還有一個姬姓的唐國,在今天的湖北隨縣西北的唐北鎮(zhèn),春秋時被楚國所吞并。 66.劉國周代劉國之都。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劉為姬姓國,周初成王封王季子于劉邑?;蛘f此劉國為春秋初期周王 取鄭地而后所封。 67.黃國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68.厲(隨)國
西周時封的姬姓諸侯國(在今天湖北省隨縣),春秋時期改為隨國,戰(zhàn)國末滅于楚。 69.蓼國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國,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縣,縣東有蓼城岡。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公子燮滅蓼。 70.鄀國允姓國有鄀國,在湖北鐘祥北面漢水邊,春秋時遷到河南淅川南邊內鄉(xiāng)縣境,稱為下 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國,曾被秦攻取鄀國都城商密,遷徙后滅于楚,以國為氏的為鄀氏。 71.肥國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滅于晉。 72.鼓國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后滅于晉。 73.中山國
74.鄟國非常弱小,包括郯城司家鄉(xiāng)沭河以東部分和臨沭石門鄉(xiāng)部分以及東海溫泉鎮(zhèn)部分村莊,后亡于魯國。 75.祝其國疆域:贛榆部分和東海、新浦部分村鎮(zhèn)。三、莒國,莒南、臨沭、贛榆部分,莒縣、沂水大部分村鎮(zhèn)。 76.姒國(資料缺)77.蓐國(資料缺)78.英國楚穆王四年滅英。 79.六國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 80.佟國(資料缺)81.泉國(資料缺)82.過國(資料缺)83.耿國
84.蘇國前身為夏時建立的溫國,商湯滅之,而后同宗有蘇氏居其地,商末,有蘇氏助周伐商,因受賜家鄉(xiāng)十二邑建蘇國,都城溫。 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蘇國被狄族所滅,末代君蘇明自盡,族人逃往衛(wèi)國。 85.冀國周代屬國,相傳唐堯的后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冀國在今山西河津市。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后來,冀國被虞國所滅。 86.諸國早在夏代.諸城市境內就建立了諸國.初為姒姓國,到春秋時改為彭姓統(tǒng)治.其統(tǒng)治區(qū)域在諸城,安丘一帶。 87.共國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wèi)國所滅。 88.井國周代受封諸侯國井國在山東安丘,據(jù)《廣韻》,井是姜姓之國。其他不明。 89.縉國西周封給晉國之后,縉云氏的一支遷到魯西,今山東濟寧縣西南有縉云山,一名晉陰山,縉云氏于此建立鄑國(山東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魯所滅 。 90.楊國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fā)源地,應該是在山西。后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滅于晉。 91.邘國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國舊址,建立邘國。春秋時滅于鄭國。 92.皖國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其他不詳。 93.鄖國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94.邿國邿國是位于今微山縣一帶的小國,受魯國控制。公元前五六〇年,邿國發(fā)生內亂,魯國乘機吞并之。 95.須句國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后邾國并吞須句國,但不久又復國。 96.郜國周文王的第十一個兒子受封于郜(今山東成武縣東南),建立郜國。春秋時郜國被宋國吞沒。 97.弦國春秋時黃國也,亦弦國之地。魯僖公五年,楚人滅弦。 98.郕國
郕國在周成王東征之后被封在山東寧陽一帶,位伯爵。畿外郕國夾在齊、魯兩個大國之間,逐漸淪為附庸。公元前8世紀前后,在魯國控制之下;公元前686年為齊襄公淫威所攝降齊;公元前616年,郕國國君去世,太子奔魯,在魯國的幫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國再度成為魯國附庸;春秋后期,郕君淪為魯大夫,之后郕成為孟孫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孫氏;公元前408年,齊國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國 。 99.梁國周平王時。秦仲討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陽梁山(在今陜西省韓城縣南)。春秋時梁國亡于秦國 。 100.向國古代在今山東省莒縣西南有一個向國,春秋初年被莒國攻滅。 101.凡國周代凡國之都。在今河南輝縣西南,凡為姬姓國,始封君為周公旦之子。...為姬姓國,始封君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載)。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楚滅之。 102谷國春秋時,諸侯伯綏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國為楚國所滅。 103.賴國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賴(今湖北隨縣),建立賴國。春秋時,賴國被楚國所滅。 104.牟國周時子國,牟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莊鎮(zhèn)趙家泉村,春秋時期是魯國的附屬國,春秋末期亡。 105.柏國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為楚所滅。 106.顓臾國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顓臾國(附庸于魯國)。 107.焦國首都在今河南陜縣南。焦為姬姓國,始封君或以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時期滅于晉。 108.茅國
西周時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南),建立茅國,后來茅國為鄒國攻滅, 109.滑國西周初年,滑國封地在今偃師與鞏義魯莊一帶,都城位于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zhèn)滑城河村附近臺地上,后被秦所滅。 110.巢國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在夏、商、周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滅掉巢國。 111.雍國周文王的兒子被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陽),建立雍國,為伯爵,世人稱之為雍伯,其后世子孫以封國名。雍國于春秋中期被晉國吞并。 112.頓國頓國,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區(qū)分封的姬姓國之一,位子爵。從西周、春秋時期起,古頓國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項城一帶建都。作為國卑勢弱的小國,頓國本依附于陳國,后來懼楚國之強背陳而轉向楚。陳國大兵壓境遂使頓子失國,頓子逃楚求援并在楚國避難。公元前637年秋,因為陳國在歸順楚國的同時又暗中勾結宋國,楚王遂接受頓子的求援,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楚軍在占領了焦、夷兩地后,并在頓地修筑新城后回國。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陳國包圍,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頓子復國,前496年,楚滅頓。 113.黎國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后裔,賜爵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于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后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 。 114.費國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魯國季孫氏叛魯,自立費國。后并于齊。 115.郇國
116.胙國周為胙國,周公旦之第六子伯分封于此,稱胙國。春秋時,稱南燕國。 115.夔國楚國國君熊繹的六世孫叫熊摯,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歸),建立夔國,后又為楚所滅 。 116.古密國117.亦鄶國118.鄶國
周時子國,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并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祭壇,把名單埋于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怪臣于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果當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 。 119.應國史籍最早見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時代即有,應國以鷹為圖騰,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際,應國被楚國滅亡。 120.介國東部一個少數(shù)民族國家,位置在青島地域,春秋中期被齊吞并。 121.鄾國首都在今湖北襄樊市東北。鄾為曼姓國,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為其后裔。周時居此,為鄧的附庸,后滅于楚 。 122.任國后裔有仍氏(亦稱有任氏,任,仍古時同音)就在這里建立了仍國.周朝時期,仍國被封為任國。首都在今山東濟寧市境。任為風姓國,太皞的后裔。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任國先后隸屬于魯、宋、齊國。至戰(zhàn)國時期任國猶存。秦統(tǒng)一中國后,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 123.邳國夏、商時期,睢寧縣古邳一帶還有一個邳國。邳和薛同祖。邳原來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國的先祖奚仲曾經擔任過...邳國的歷史很長,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楚人的壓迫,邳人又重新北遷至薛。邳國遷回故地后,仍稱邳國國都邳。 124.胡國首都在今安徽阜陽縣境。胡為歸姓國,周時有存。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滅胡。 125.代國春秋末年今渾源一帶屬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國,戰(zhàn)國初期代國為趙所滅 。 126.彭國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內。其建國者史稱彭祖 。 127.苴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來廣元建立苴國。相傳苴國因兵災和旱災鬧了糧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銷的方法解決了他們的困難。既賺錢又出名,苴國后為秦所滅。 128-129.魚國、魷國留在三峽當?shù)氐陌腿?從文獻得知,春秋時建有魚國、魷國等小國,為庸國之附庸。后并于楚。 130.軫國首都在在今湖北應城縣西。軫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同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 131.扈國從《春秋》記載可知扈國多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時仍存,戰(zhàn)國時,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毀于列強相互吞并的戰(zhàn)爭 132.荀國周成王初年,荀國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之臨汾故郇城;荀國后為晉所迫,沿汾河流域南遷至今山西省臨猗縣之故郇城,最后還是為晉所滅。 133.邶國
135.桐國桐國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時,桐國大體為楚附庸,時而依附吳,越滅吳后,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強鄰環(huán)伺的春秋時代,弱小的桐國不得不朝吳暮楚,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揣摩大國的臉色,估計后來是被楚吞了。 136.極國周初,極國(姬姓小國)城邑.公元前721年(春秋隱公二年)魯大夫展無駭帥師滅掉極國。 137.賈國西周時,周康王姬別把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封于賈,建立賈國,號為賈伯,作為周朝的附庸國,春秋時,賈國被晉國所滅。 138.祭國最早為商王朝的邦國,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滅商后也將祭國滅掉,重封后的祭國在春秋初年,鄭國東遷時被滅。 139.毛國
西周時周文王之子鄭從最早的封地今陜西華縣轉封到今洞南宜陽(即毛泉)的毛國后,便以國為姓,產生了毛姓,春秋末周敬王時,當時的毛伯介入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公元前516年爭奪失敗,毛伯南逃楚地,毛國被滅。 140.根牟國根牟莒州沂水縣南有牟鄉(xiāng),即古根牟國 141.甲父國今山東金鄉(xiāng)。 其他國家資料一筆帶過的有絢國、翨陽國,有窮國、道國、微國、柳國、豐國、六國、瑕國、姜國、觀國、大庭國、駘國、岐國、箕國、莘國、逼國、倪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