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謝時臣山水 水墨紙本 1918年作 題識:(1)辛卯長至日,謝時臣,為定之道兄寫。(2)此三十年前臨古之作,偶檢敝篋得之,因為點筆并識其上,戊子(1948)四月二十四日,大千居士張爰。鈐印: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 按張大千1948年自題,此畫或為大千作于1918年前后,時大千僅20歲,此畫或為所見之張大千最早年作品之一。 策杖訪友 設色紙本 1926年作 款識:碧草沒腰荒徑,柴門半掩蘿昏。江邨月上犬吠,漁歸把火燒痕。大千張爰。鈐印:季、元 邊跋:此圖仿石溪上人筆,為二十年前所作,今重記。丙戌(1946)十月,雨后清涼偶閱。大千居士張爰。鈐印:張爰、大千居士 鑒藏印:聽宴樓 松下訪友 設色紙本 1926年作 款識:友慶仁兄屬,仿大滌子行筆寫此。石公筆筆如蛟龍騰空,令人不可捉摹。我輩庸庸,何能望其項背哉。時丙寅十月將望,大千居士爰寫于石雪齋中。筆下遺墨寫。鈐印:張季爰印、字曰古皇、浪花無際似清湘 碧峰秋湖 設色紙本 戊辰(1928年)作 題識:閣倚色峰俯碧流,憑欄一目使人愁,倒懸湖水平如鏡,半出城煙淡似秋。文相祠荒棲鵠亂,黃公墓冷落花幽,閑云不識登臨客,直送斜陽過嶺頭。戊辰夏日,擬大滌子意,大千居士張愛。鈐印:大千居士、阿爰 泛舟覓桃花 設色紙本 1928年作 題識:落落江湖一散臣,蕭然放艇學漁人。隨波欲覓桃花瓣,不信塵埃尚有春。棹歌江上不揚波,云里翩翩一雁過。客況難禁思故舊,如何煙樹漲村多。戊辰九月,大千居士張爰,仿清湘老人筆意,寫于大風堂中。鈐印:季爰之印、大千、苦瓜滋味 天留老布衣 設色紙本 1928年作 題識:蕭散長無事,天留老布衣。炳章道兄屬,仿大滌子,弟爰。鈐印:張季(白文)、阿爰(朱文)、大風堂(朱文) 大千此畫,與上款同為“炳章”、作于1928年的《論道圖》,書風一致,年代應相仿佛,為其早期山水小品佳作。大千臨摹石濤既久,對其筆法、構圖與神韻,皆了然于胸:淡赭的畫面中,高士曳杖江干,野屋蕭散,蘆荻臨江,松石丘壑,一如石濤;筆法設色則在石濤靈秀之外,糅入石溪蒼茫之趣,令全畫古意盎然,學而能化,堪稱“小中見大”。 滄海桑田 設色紙本 題識:蓬池幾回干,桑田幾回改。誰知天地間,竟有山頭海。仿梅遠公筆意,似盤甫仁兄鑒家雅教。弟爰。鈐印:張爰印(白文)、大千(朱文) 仿漸江弘仁筆 紙本水墨 1929年作 雁蕩山圖 立軸 1929年作 溪山歸隱 手卷 設色紙本 1930年作 引首:溪山歸隱。張珩題。鈐印:張蔥玉(朱) 款識:大千居士張爰,庚午五月,寫于大風堂下。鈐印:張爰(白)、大千(朱)、大風堂(朱) 尾跋:散原老人陳三立。溥儒題跋。鈐印:陳三立印(白)、白巖(朱)、舊王孫(朱)、溥儒之印(白)、一朵紅云(朱) 張大千于三十年代之作已見大師端倪,畫中描繪了蒼潤群山,明清畫家的畫風影響明顯。筆墨細秀,風格秀逸清俊,構圖既疏朗又嚴謹,山水錯落有致。畫中見房屋兩間,屋旁又見瀑布,儼然可居可游之境,為萬籟俱靜山巒之色添幾分人氣,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圖右角附跋,書法秀逸,與畫相得益彰。張珩題卷首,陳三立和溥儒作跋。陳三立,有中國最后一位古典詩人之稱,陳落跋更是大方相贈其詩,首起“閉置誰窺臥雪心微晴,躍杖起重尋蒙籠巒壑”,一股清朗沁人心扉之氣撲面而來。 黃海紫玉屏 設色紙本 1930年作 款識:當年梅道人,圓點筆頭新。小與巨然別,松根多竹筠。庚午秋日,寫黃海紫玉屏于大風堂下。大千居士爰。鈐印:季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寒瀑圖 設色紙本 1930年作 此作品是大千先生于1930年繪制的一套99開的巨制冊頁中的一幅,描繪的是黃山奇景“鳴琴泉”。此泉自山脊平斷處噴流而出,順山勢起浮彎轉奔瀉而下。清初著名山水畫家梅清有多幅作品描繪此泉,曾在故宮藏《梅清黃山圖冊》中題道:“鳴琴泉為造物最巧之景”。大千此作雖取景“鳴琴泉”,表現手法上比梅清則更為大膽、夸張且以幾乎平涂的手法展現山勢的平展,將山梁橫斷的形態延伸至畫外,以畫幅之邊緣自然截取,為觀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間。山崖對面觀泉的平坡,被大千繪制成了更具黃山風貌的山石磊錯、奇松挺翠的峭聳的山峰,讓人生出一種登高已至天界的超然神馳。 黃山煙云圖 設色紙本 題識:桑田幾回,亂蓬幾番。誰信天地間,竟有山頭海。寫黃山一角,似默庵仁兄方家博教,大千居士張爰,故都大風堂下。鈐印:大千大利、張爰、蜀客、兩到黃山絕頂人 黃山天都峰 設色紙本 落日采薇歸 立軸 題識:落日采薇歸,蕭蕭兩布衣,邇來人跡少,春雨長頑肥。大千居士爰。鈐印:張季、大千 黃山法臺石擬石濤山水 橫幅 1932年作 |
|
來自: 書畫雅苑 > 《張大千(近代1899-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