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并發癥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包括肩痛、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下面分別介紹: 一、肩關節半脫位 肩關節半脫位是腦卒中早期的常見并發癥,多在腦卒中3周內發生,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影響極大。卒中病人肩關節半脫位的原因是卒中后早期,上肢不同程度的癱瘓,肩關節穩定性減弱,偏癱側肩關節周圍肌肉肌張力低下,維持肩關節正常解剖位置的周圍肌肉松弛,使固定肩關節的穩定機構強度降低,導致肩關節脫離關節窩的正常位置。對于肩關節半脫位最主要的是預防:①在軟癱時做好肩部關節的保護,避免對癱瘓肩的過分牽拉。②患側臥位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在無知覺時損傷肩關節。③在硬癱時,做肩外展上舉運動時宜掌面向上使肩外旋,讓肱骨大結節避開肩峰的擠壓。④同時須配合做肩胛骨的被動活動,增加肩胛骨的活動范圍。肩關節半脫位的治療方法: (1)矯正肩胛骨的姿勢注意良肢位擺放。 (2)糾正肩胛骨的位置,抵抗肩胛骨后縮:Bobath式握手,雙上肢伸展充分上舉,多次反復進行,臥位、坐位均可。 (3)活動肩胛帶:讓肩胛骨向上、外、前活動。 (4)刺激肩關節周圍起穩定作用肌群的張力和活動。 (5)肩關節無痛范圍被動運動保持肩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 二、肩痛 肩痛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多在腦卒中發病后很長時間甚至數月后發生,發病率高達84%。它不僅給患者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也使患者的進一步康復受到極大影響。肩痛發病原因很多,一般認為主要由于肌痙攣破壞肩關節運動的正常機制以及患側肩部處理不當,導致肩關節外展時所必需的肩肱關節節律紊亂,使肱骨頭、喙肩韌帶以及軟組織之間產生摩擦和壓迫,從而刺激了軟組織中高度密集的神經感受器所致。 治療應針對偏癱后肩痛的發病機理使用神經促通技術,糾正肩胛骨的下沉、后縮及肱骨的內旋、內收,以減輕肩帶肌的痙攣。注意糾正患者的坐、臥體位和進行患肢被動、自主運動;同時還應由治療師實施有效的抗痙攣活動,使肩周各組肌群間的張力逐步恢復平衡,促進肩胛骨與肱骨間的協調和同步運動,從而達到肩關節的痙攣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另外還可以采用止痛藥物控制疼痛,并在局部采用超聲波、超短波等物理療法進行綜合治療。 三、肩手綜合征 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常在腦卒中后1~3個月內發生。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有關,也有人認為與機械作用致靜脈回流障礙有關。表現為:突然出現的肩部疼痛,運動受限,手部疼痛及水腫;后期出現手部肌肉萎縮,手指攣縮畸形,甚至患手的運動功能永遠喪失。常用的預防及治療方法有: (1)患肢正確的放置:將患肢抬高,防止患手長時間處于下垂位;維持腕關節于背伸位,可采用上翹夾板固定腕關節。臥位時,將上肢平放,遠端抬高與心臟平齊,手指放開,半握空拳,可置一圓形物體于手掌中。此姿勢可促靜脈血的回流。 (2)向心性加壓纏繞:即以一根粗約1~2mm的長布帶,對患肢手指、手掌、手背作向心性纏繞,至腕關節以上,隨后立即除去繞線。反復進行可減輕水腫,促進周圍血管收縮舒張自行調節機能。 (3)冰療:即將患手浸于冰水混合液中,連續3次,中間可有短暫的間歇,本法可消腫、止痛并解痙。但應注意避免凍傷和血壓升高。 (4)冷熱水交替法:即先把患手浸泡在冷水中5~10min,然后再浸泡在溫熱水中10~15分鐘,每日3次。以促進末梢血管收縮舒張調節的能力。 (5)主動運動:在可能的情況下,練習主動活動,如可訓練患者旋轉患肩,屈伸肘腕關節,但要適量適度,以患者自覺能承受的感覺為度,避免過度運動人為損傷肌肉及肌腱。 (6)被動運動:醫護人員幫助活動患肢,順應肩、肘、腕各關節的活動,活動應輕柔,以不產生疼痛為度。在卒中早期即開始訓練,卒中后24~48h即可進行,越早越好,可預防肩痛的發生,維持各個關節的活動度。 (7)此外還可應用針刺、中藥、推拿、物理治療等治療手段綜合治療肩手綜合征。 參考資料:唐強. 臨床康復學[J]. 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