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操控你的人生?” 你的三觀,是由什么決定? 文:清藍 1 看過蔣方舟和徐靜蕾參加的一期《圓桌派》,蔣方舟說:如果一個人不愛閱讀,那么他的三觀便只好由身邊的人來決定。 這句話引發了我的聯想: 我們現在所秉承的三觀,到底都是由什么決定的? 我們所相信的一切真理,做出的一切條件反射,一切不假思索的行動和選擇,到底都來自于誰?被誰支配? 小的時候,父母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讀個師范專科學校,然后在小城當個小學或中學老師,拿著不多不少的薪水,過著不咸不淡的生活,在合適的年齡嫁人,在合適的年齡生子,最后活成一個最從眾的模樣,他們希望我如此。 那時,他們最常對我說的一句話是:女孩子,不要想太多,讀個專科就很不錯了。 而我所處的環境,也在不停對我耳濡目染。 我想要對自己要求高一點,我想要野心大一點,他們會說:想那么多干什么,混得過去就行了。 即使我內心很不以為然,并嗤之以鼻,但我卻發現,在20歲之前,我的很多種行為,卻在無意識中“遵循”著他們對我的“教導”。 我會常常自輕自賤,認為自己這么普通,不配擁有任何好的東西。 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也會無意識地告訴自己:只要……就夠了…… 所以,我常常會“莫名其妙”放棄去選擇好的那一個,而讓自己去選擇沒那么好的那一個。 仿佛人生只要擁有基礎配置,可以混口飯吃,那么一切就可以“將就”。 這實際上是一種極自卑,活得極低端的三觀。 雖然我對這種三觀從一開始就是不認同的,但是,我竟然還是被它浸染了! 因為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幾乎無一不在不停地,無意識地,或多或少地,宣揚著這種三觀。 直到后來隨著眼界的開闊,閱讀量的增加,環境的脫離,以及對人生經歷的各種思考,我才真正看清曾支配著我的這種價值觀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存在。 倘若沒有這之后的所有,那么我無疑會繼續著我各種無意識的行為,一輩子都被那種三觀所支配,渾渾噩噩,卻從不知道原因幾何! 2 一個人的三觀,到底是被什么決定的? 被他的原生家庭,被他的成長環境,被他周圍所有的人決定。 如果沒有獨立的閱讀、觀察和思考,那么,這個人的三觀,就是這么被周圍的人所輕易支配的。 從這個方面來說,一個人很可能一輩子都活在他人的支配下而不自知。 小孩子是沒有自己的三觀的,他的三觀,就是他父母的三觀。他的思維模式,就是他父母的思維模式。 因為小孩子的經歷和知識都相當少,也還沒有學會思考,他們只會無條件接受。 一個人原生家庭的三觀,會很輕易地浸染到他生命最初的潛意識中。 如果你刻意去覺察一下我們大大小小的行為,從選擇哪雙襪子,到是去創業還是去做工薪階層,實際上,都是被我們的潛意識所決定的。 如果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本身就擁有著健康而宏大的三觀,那么這個小孩在潛意識里很可能就是健康的,積極的,自信的,從而決定了他會習慣有相當積極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本身擁有著消極的,自卑的,狹隘的三觀,那么這個小孩在潛意識里很可能也是自卑的,消極的,狹隘的,從而決定了他會有各種消極的行為。 我曾見過一個女博士,在發自內心感嘆:學歷那么高有什么用?還不是嫁不出去? 我也見過一個很不錯的男生,放棄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在一本正經地安慰自己:誰不是混著啊。 我還見過一個懷著孩子憂心忡忡的大學女教師,因為懷的不是男孩害怕婆婆不爽,而一直在猶豫該不該去打掉…… 我更見過一個老是遇見渣男的女生,每次她都狠不下心主動和對方分手,只有忍讓,無限忍讓,直到被對方狠心拋棄…… 這些行為這些思想是被誰給支配的呢? 他們所思所為所想所做,真的是出自他們自身的本意嗎? 我們其實一直在被潛意識給操縱。 而潛意識,又來自于我們從小生活的原生家庭,來自于我們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言,周圍綿綿不斷的價值觀熏染。 我們就像一個個提線木偶,被它們操縱著人生,而毫無反抗之力? 3 大約每個人都想要出生在環境良好的原生家庭,想要一個豁達包容的成長環境,但現實卻是,很多的家庭,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而我們周圍的那些人,也并不總是可愛善良的。 如果一個人不夠幸運,從原生家庭里獲得的垃圾遠比珍寶多,那么,他是不是一輩子都無法擺脫這些負面影響?他由原生家庭繼承而來的三觀是不是就真的堅如磐石無可更改? 并非如此。 小孩子終究會長大。 當他漸漸長大,學會獨自觀察,學會獨自思考,學會批判,學會閱讀,學會接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學會開拓自己的眼界,學會兼容并包,這時,他完全有可能逐漸將原來的三觀給摒棄掉,從而建立起自己的三觀,掌控自己的人生。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潛意識的操控呢? 1、隨時保持清醒的自我覺察力。 自我覺察,也就是自覺自己現在在做什么。 我們可以在心里安置一雙眼睛,隨時觀察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這雙眼睛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它只是在冷靜地觀察,并負責將觀察結果隨時匯報給我們的意識。 一旦我們意識到,這個行為是被原來的某種三觀所操縱,我們就知道了這個行為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 這個警覺性可以使得我們同類行為的發生頻率越來越低。 2、帶有批判性的廣泛的閱讀。 唯一讓我們可以擺脫周圍環境“催眠”式浸染,讓我們隨時保持清醒的,就是閱讀了。 受空間所限,我們周圍的環境往往是很單調的,每天接觸到的人也很可能是重復的。我們再會玩,也不可能每天都換一個地方,每天都能接觸到截然不同的一群人,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中穿梭。我們周圍的環境很可能幾年,十幾年都紋絲不變。 在單調的環境里人很容易被同化,被浸染。因此,我們必須閱讀。 閱讀可以教會我們以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是開拓眼界最快捷也是最簡便的方式了。 當我們打開一本書,也就是打開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閱讀的種類越是廣泛,我們看過的世界也就越多,看問題的角度也就越豐富。 如果一個人不閱讀,那他無疑就會被周圍環境給“催眠”,而毫無自知。 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才是打開眼界的正確方式。 如果光是閱讀,光是接受,而不加以思考,那么一千本書就有一千個世界,你要聽哪個世界的? 書不是拿來聽從的,而是拿來思考的。 3、一旦固化,你就陷入被動。 有些人很頑固,在聽到不同的意見的時候,總是想也不想就徹底否決了。 而讓他們說出否決的理由,他們又說不出來,充其量只是:我聽不慣,我從來沒聽過這種說法,大家都說的是…… 其實,他們之所以想也不想就否決,是因為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沖擊了他們潛意識里從周圍環境里延續來的三觀。 當一直操縱著他們的三觀遭到了沖擊,他們會下意識地恐慌,因此,常常會態度激烈地進行否定。 然而,如果你只是單純地堅信,而從來不去檢視,不去思考,那你就是盲目的。 這樣的人,很難從原來的三觀中跳出來,哪怕它們帶給了他很多的傷痛,很多的挫折,讓他走了很多的彎路,他充其量也只是感嘆一下,接著又繼續心安理得被它們操縱。 然后一直無限循環。 要打破這種循環,就得學會不頑固。 一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往往會帶來一段截然不同的思考。 想也不想就否決,那也就是在自斷出路。 4、反思所有的人生經歷。 你經歷過的一切,都是你的財富。 但是,很多人卻只是在經歷,完了之后從不檢視,也不反思。 對于這樣的人來說,經歷再多,也不過是像被水濺濕了一下,干了之后就看不出一點痕跡。 就像《摔跤吧!爸爸》里面說,摔跤是要用腦子的。 如果你只顧著摔,而從不主動去想想為什么摔,怎樣摔,那你所受的所有傷,對你來說意義也就僅僅是疼痛而已。 只有撥開傷痛的表皮,細細研究,你才能看到那些發光的東西。 反思才可以有所調整,才能知道更多。 在反思中,人才能不停成長。 人成熟的一個標志就是:開始擁有清醒的自我覺察能力。 然而,很多人依然活得渾渾噩噩,一輩子都被原生家庭及童年成長環境的人、事、物所操縱,拿自己的人生去踐行著別人的三觀,甚至陷入一種無限循環的杯具模式,卻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要打破這種循環,首先你就得想想:到底是誰,在操控你的人生?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