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勤力,學而有方,在求學的過程中,他探索總結出獨到的學習方法,最終成為一代儒學大師。今夜我們來一起學習孟子的讀書之道! 【誦讀】 方明 (著名播音藝術家) 【書寫】 王學嶺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講解】 傅佩榮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選好典范和規矩 我們要分幾方面來看。首先,一個人學習,他不但是指念一些書本而已,他還要選擇典范以及規矩。所謂的典范就是你要向誰學,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偉大杰出的人物,你要把誰當做典范。 那么以孟子來說的話,答案很清楚,他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他就是要向孔子學習。孟子廣泛地搜羅學習,就他所能把孔子所有說過的話,言行方面的記載全部加以了解,那么以孔子作為典范的話,使孟子成為儒家的一位忠實的學者,并且總是增華,不斷地加以發展推廣。后來成就為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成為亞圣。
那么除了學孔子之外,他還有一個方法,他說你在一個鄉里面,就要跟同鄉的人,杰出的人物交往。你是哪一國人,就跟那一國的杰出人物交往,你是這個時代的人,就跟天下所有杰出的人物來往。 換句話說,學習就是要像孔子說的“樂多賢友”,樂于跟杰出的朋友來往。這樣一來自己也會得到很大的幫助。如果你說我都學過了,那還怎么辦,往上在歷史上尋找古人來跟他們交往。所以孟子能夠有這樣的一種表現,跟他所選擇的典范非常完美是有關系的。
典范之外還需要規矩。他特別提到兩個情況,第一個他說古代有一位射箭最有名的高手,叫做羿。羿教別人射箭的話,他規定規矩很嚴,古代說彀。彀這個字也就是拉弓要拉滿,你不能說我現在去學射箭力量不夠,拉一半,那不行的。你沒有把弓拉滿的話,這個規矩你沒做到,就不要談你的技巧了。 他接著說,大的工匠就是蓋房子,或者造很多精美的家具大的工匠,教人避規矩,規矩兩個字是從此而來。也就是說圓規跟矩尺,你要畫圓的,你要畫方的,都要拿這些工具。他說羿教人射箭,大匠他教人做木工,都要有嚴格的規矩,你如果沒有好的規矩的話,你怎么可能成就好的結果呢。所以孟子就下個結論,他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那么接著就要看你學習的時候,具體上還要怎么做呢?兩個原則,第一個是專注,第二個是永恒。 說到專注首先要排除干擾,所以孟子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他說一個楚國的大官,想讓他的孩子學習齊國話,請問他找誰教?他找楚國人教還是找齊國人教? 當然找齊國,因為你要學齊國話,但是你請一個齊國的家教來到家里面,到了楚國教你的孩子學齊國話,怎么教都沒用,因為你教完以后一出門,四周都是楚國的小孩,跟他講楚國話,孟子說你每天鞭打他,教他講齊國話也不可能。那你換一個方式,把這個孩子就放到齊國都城的市場上,周圍前部是齊國人講齊國話,那這個孩子你每天鞭打他,教他講楚國也不行,他非講齊國話不可。這個說明什么?環境的重要。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孟子很重視每天在做什么,長期培養下去。還是一個有恒的問題,人生最難就是有恒,有恒并不是說頑固拘泥,而是則善固執。則善固執跟頑固不一樣,頑固是自我中心,不聽別人建議,則善固執是堅持到正確的路上走下去,到最后自然就有成果。 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孟子特別強調,他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廣博的學習,詳細的說明,他的目的是要回到扼要說明。你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說明,最后要扼要能夠掌握重點。你如果不能扼要說明的話,代表你學的東西很散漫,一離開書本就忘記了。你如果可以扼要說明,叫你用一分鐘把你今天聽到一個小時的內容說一說,這個時候你必須自己去反省,去思考。這是個很好的方法。 那另外一個方法,孟子強調“取之左右逢其原”。這個原怎么來的,好學、深思、力行。你光好學不夠,你要深思。想通了之后有了心得,還要實踐、力行,力行了之后有了體會,那個心得越來越深,就是你自己的東西了。所以他說君子學習的話,欲其自得之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就要像什么,有了源頭的活水。 除了你融會貫通之外,還要能夠活學活用,讀書不能讀死書,像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本畢竟是載體,你把這個載體當做說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絕不能改,那念書不是太呆板了嗎? 另一方面孟子也說,像讀到《詩經》的時候也不能夠執著。 第一個你不能夠隨便應用,一定要知道是誰寫的這首詩,他在寫什么。第二個你不能照字面上去說,要考慮到各種情況,你不能夠只就字面或者隨便不同的時代去套用詩經,這樣子就是活學活用的方法。 學習的戒律 我們談到學習的時候,還要說明一下學習有什么樣的戒律。 首先,不可以操之過急。很多人念書很急,每天念好幾個小時,不停下來。但是孟子認為你如果操之過急的話,你將來可能很快就會放棄了,他說進步太快的退步也很快,我們是有這樣的經驗,比如說聽一場演講,聽別人說念書多么重要,多么有價值。回家之后就天天念書,但是你那么急,你沒有計劃,你不能按部就班的話,你很難長期堅持。在學習的時候不要著急,要有計劃。 第二個不可急于謀生,你說我學習就是為了賺錢,為了生活。孟子認為這個是格局太小了,事實上我們學儒家人都知道,在論語里面,孔子已經告訴一個學生說,“君子不器”,君子不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特定用途的器皿。就是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人才,我專門做這個事,他專門做那個事。為什么要“不器”,因為人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生命,他不應該只作為一種工具來使用。就算你必須做一個專業的工作,你也是一個完整的人,下班之后,休假的時候,將來退休的時候,你還是一個完整的生命,要面對家人、親戚朋友,還有整個社會。所以這又是作為一個君子在儒家來說,有這樣的要求。 接著,學習的戒律還有什么呢?不要好為人師。我們稍微學一點東西,就希望教別人,看到別人有什么地方有問題,我們就說孔子說孟子說我來教教你。學習的目的首先是為自己,這一點孔子也說過,叫做“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所謂的古代,是指商朝跟周朝初年,學習是為了自己,改善自己的生命,而孔子那個時候呢,很多人學習是為了別人,什么意思?為了作秀,秀給別人看,這是不對的。 最后我們學習還要了解孟子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他說了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他說求學跟請教的方法、目的沒有別的,就是把失去的心找回來,這是孟子思想的重點。人的心在外面到處游蕩,把它找回來,這什么意思呢?兩個意思,第一個你先找回來的話呢,真誠就會有內而發,產生行動的方向,行動的力量。第二個你心找回來之后才能做主體的思考,把所有學問融會貫通,所以我們今天談到,孟子的學習的方法,從前面要有典范跟規矩,本身要專注而有恒,同時融會貫通還有活學活用,這些方法對我們現代人都還很有啟發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