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出汗,但你是否知道,某些出汗可能提示了身體出現了癌變,如果不引起重視,隨著病情的進展,出汗的現象可能越來越嚴重。 第一,盜汗。 說到盜汗,很多人并不陌生,有一句話叫做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很多人常常在睡夢中驚醒,用手一摸后背,濕漉漉的全是汗,因為盜汗太多,常常把被子、床單全部滲濕。中醫上認為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西醫上最常引起盜汗的疾病是肺結核,但是某些體質虛弱的癌癥患者,也有可能會出現盜汗。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碰到過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癌癥的患者出現久治不愈的盜汗。 第二,戰汗。 很多人聽說過盜汗,但是卻不知道戰汗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戰汗就是全身戰栗后出汗,也是畏寒發熱后的一種表現,中醫認為戰汗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后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西醫認為,高熱的情況下,身體為了退熱,往往采取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隨著汗液的蒸發,也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降溫。 最常見引起戰汗的是某些感染性疾病,但是腫瘤患者抵抗力差,容易合并細菌,病毒的侵犯,對于反復出現的戰汗情況,如果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就該考慮是不是合并了癌癥。 第三,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中醫認為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癥狀。西醫上自汗多是由于甲亢疾病所致,但是也有一些自汗,可能與某些內分泌腫瘤有關,比如甲狀腺癌,甲狀旁腺癌等等。 第四,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中醫認為冷汗前并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癥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西醫上冷汗的發生與某些癌癥相關。 我們為什么會出汗?出汗到底好不好? 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汗腺的分泌神經是交感神經支配,是膽堿能神經纖維。汗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體溫,運動的時候,血液循環加快,體溫升高汗,使體溫下降,天冷了,汗腺和毛孔就收縮,不再流汗,防止體溫散失。 中醫認為出汗利于排毒,如果出汗減少或者過多,變得很不規律,那么身體的新陳代謝就可能出現了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