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曲子是指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的敦煌卷子中清理出來的唐至五代時期詞曲,人們把它稱作曲子詞,又因發現在敦煌,故稱爲“敦煌曲子詞”或稱“敦煌歌辭”。 敦煌曲子創作年代爲唐初至于五代時期,大約在8世紀至10世紀之間。除溫庭筠、李曄、歐陽炯的五首詞有作者姓名可考外,絕大多數是無名氏的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品流復雜,有樂工、歌伎、游子、征夫、思婦、僧人、道士、妓女、商人、士卒、醫生等等,涉及社會下層的各個方面。由于作者的廣泛性,極大地影響了題材內容和創作風格,使敦煌曲子的題材內容豐富多樣,藝術風格多姿多彩。在表現形式上,拙樸是其本色。 在體制上,處于草創階段,屬于粗備型體,字數不定,韻腳不拘,平仄通押,兼押方音,常用襯字,未臻完全成熟。在內容上,一般與詞調大致相符,屬于早期詞調初創時的特征。在流傳下來的千余首敦煌曲子中,有較爲細膩纏綿的閨情詞,有慷慨激昂的邊塞詞,有描寫世情民俗的詞,還有很重時代色彩的詠時事詞。這些曲子風格質樸,格調清新,感情醇厚,語言直白,較多保留著詞産生時的原始狀態,對了解詞的起源,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敦煌曲子在我國詞史上有重要價值,是中國文學遺産中珍貴的一部分。對研究唐代社會及民間說唱文學有重要意義。 這里應該記住一位學者:王重民(1903~1975),字有三,原名鑒,河北高陽人。1924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研究中國古典文獻,整理文史資料。畢業后長期在北京圖書館工作。1934年曾去法國,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整理敦煌遺書,將伯希和劫去的敦煌千佛洞卷子,編爲《伯希和劫經錄》,并選出《巴黎敦煌殘卷敘錄》一、二輯,攝制許多重要敦煌卷子的膠片。1952年后,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主任。敦煌曲子詞,爲唐人寫本。自敦煌石室發現后傳世,但多有散佚,其中大部分先后爲伯希和、斯坦因所劫走。分別收藏于巴黎國家圖書館和英京博物館。王重民從伯希和劫走的17卷,斯坦因劫走的11卷,還有羅振玉所藏3卷及日人橋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錄曲子詞213首。經過校補,去掉重復的51首,編成《敦煌曲子詞集》。 上面選錄的是伯3994卷作品,最爲經典。冊頁裝,爲專門的曲子詞寫卷。此卷合計完詞五首,其中《更漏子》(三十六宮秋夜)、《菩薩蠻》(紅爐暖閣佳人睡)二詞,爲五代詞人歐陽炯作品,見《尊前集》;《更漏子》(金鴨香紅蠟淚)爲晚唐詞人溫庭筠作品,見《花間集》。溫庭筠爲并州太原人,歐陽炯爲益州華陽人,他們均爲花間詞人,其活動與西北無涉。此次其他詞作,主題皆關春愁秋怨,閨閣閑情,文風亦極類《花間集》,毫無邊塞作品痕跡。其寫卷無疑是傳自中原的。
更漏長 (歐陽炯 作) 高27.6cm 三十六宮秋夜永。露華點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銅壺。明月上金鋪。 紅線毯。博山爐。香風暗觸流蘇。羊車一去長青蕪。塵鏡彩鸞孤。
更漏長(溫庭筠作) 金鴨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盡。鬢云殘。夜來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心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 (歐陽炯 作) 紅爐暖閣佳人睡。隔簾飛雪添寒氣。小院奏笙歌。香風簇綺羅。 酒傾金盞滿。蘭麝重開宴。公子醉如泥。天街聞馬嘶。
菩薩蠻 (佚名作) 霏霏點點回塘雨。雙雙只只鴛鴦語。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 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云粉妝。
魚(虞)美人(佚名 作) 20.1 × 13.8 cm 東風吹綻海棠開,香榭滿樓臺。香和紅艷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墜金釵。 金釵釵上綴芳菲,海棠花一枝。剛被蝴蝶繞人飛,拂下深深紅蕊落,“污奴衣!”
《敦煌曲子》殘稿 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轉自《敦煌國際項目》IDP數據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