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中醫傷科專家。江蘇無錫人。自幼從父學醫。1924年開業行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上海中醫學院傷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衛生局傷科顧問。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擅長治療腦震蕩及外科疑難雜癥。對外傷筋骨、內傷氣血的傷科雜病,既辨證施治予以內治方藥,又能按病癥特點靈活應用針刺、外敷、固定等外治手法。祖傳外敷藥為國內外廣泛使用。 石仰山,上海市中醫院門診部名老中醫診療所特邀專家。1950年高中畢業后,繼承父業,從父石筱山學習中醫傷科及針灸、外科,并師從黃文東攻讀中醫經典著作。1955年開業行醫,1993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1994年為首批上海市領先特色專科——石氏傷科學科帶頭人。從事傷科臨床40余載,理傷續斷注重實踐,推崇整體觀點“十三科一理貫之”的指導思想,力求明其病理,察其病機,撮其要旨,結合骨傷之特點,取其醫理之精華,融古訓與新知于一體。擅長氣血兼顧,注重兼邪,突出痰瘀,內外并重,脾腎同治,治病求本。臨癥用藥頗具特色,內服配伍強調君臣佐使,尤以藥對運用而屢建奇功;外用之劑配伍則又講究辛竄走竅,注重劑型改革,療效頗著。自行研制石氏傷膏,椎脈回春湯,胸脅內傷合劑,腰痛I、II、III湯方,骨密I、II號,接骨片,傷筋藥水,風濕熱袋等理傷系列藥品,在石氏傷科專病專科建設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臨床經驗豐富,擅治傷科以及骨質疏松癥、頸椎病、腰腿痛等疑難雜癥。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課題4項,2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1.三色敷藥 紫荊皮、黃金子、當歸、赤芍、丹參、懷牛膝、姜黃、五加皮、木瓜、羌活、川獨活、白芷、威靈仙、天花粉、防風、木防己、川芎、秦艽、連翹、生甘草、番木鱉。研細末,和勻。用飴糖適量調和如糊狀,置缸內備用。攤于韌性紙張或紗布墊上,0.4~0.5厘米厚,上蓋桑皮紙。外用膠布或繃帶固定,隔3~5天更換。需要時可在桑皮紙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藥膏或糝藥。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續筋骨,利關節。主治一切傷筋骨折,青紫腫脹,疼痛難忍。亦治陳傷及寒濕痹。方中的主藥是紫荊皮、黃金子,用量明顯重于其他藥物。紫荊皮苦平,善于活血消腫,又能解毒。黃金子味辛苦性溫,能溫經散瘀,行氣除痰,祛風止痛。《本草綱目拾遺》說:“杖瘡起疔甲,(黃金子)焙干為末,搽之即開,不用刀刮。”杖瘡,古代杖刑后皮破,其下積瘀為患。“起疔甲”似屬肌膚潰而表皮結血痂、膿痂的痂蓋,它將使其深層郁瘀肉腐要用刀刮除的治療方法,黃金子為末外用,可不用刀刮而去疔甲。促進杖瘡得愈少痕,就是因為它有行氣活血化瘀散結的功效。石氏傷科以2味合用為君,消散瘀結而得腫退痛止之功。余則為活血化瘀或祛風通絡的藥物,互為輔佐以增藥效,并使本方可用于損傷后的各個時期。番木鱉1味是后期增加的,更添止痛之力。 2.紅玉膏 東丹、熟石膏(一方為鋅氧粉)各適量,各為細末,和勻,用白凡士林調成粉紅色軟膏。攤薄層于紗布墊上貼患處。或在蓋于三色敷藥的桑皮紙上全部或局部攤薄層后敷貼患處。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護膚生肌,解毒利濕。主治金刃所傷、皮膚破碎及皮膚濕疹等。本方是石筱山于上世紀40年代初所定的外用方。東丹作為外用藥能解毒生肌。熟石膏外用可生肌斂瘡,凡癰疽瘡瘍,久不收口或湯火燙傷皆常應用。本方可用于皮膚淺表破損或皮膚有濕疹者。若因損傷所致則加紅玉膏于三色敷藥之上,既治皮膚潰破濕疹,又理傷損積瘀。三色敷藥等藥膏外用后,個別患者皮膚過敏,瘙癢起瘰,甚至成皰出水,按中醫理論為病濕氣,若在三色敷藥上加一層薄薄的紅玉膏則可用于已見起瘰瘙癢,但應是尚未起皰出水者。 3.三黃膏 大黃、黃芩、黃柏、東丹、熟石膏各適量,各為細末,和勻,凡士林調成軟膏。攤薄層于紗布墊上,貼患處。或在蓋于三色敷藥的桑皮紙上局部或全部攤薄層后敷貼患處,亦可攤于單層紗布上(類似凡士林紗布),依所需要剪一小塊貼患處,其外再用三色敷藥。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解毒,祛瘀破積,消腫痛,除濕熱。主治損傷以后肌痕瘀腫青紫,掀熱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紅腫熱痛之證。石氏傷科有三黃散,即大黃、黃芩、黃柏3味,研細為末。用蜜或菊花水調敷患處,專用于退紅腫,消熱毒,治癰疽初起,焮紅發熱作痛。損傷以后瘀阻化熱,局部紅腫青紫發熱亦可應用。 4.黑虎丹 爐甘石、五倍子、炙穿山甲、乳香、沒藥、輕粉、兒茶、冰片、腰黃、全蝎、麝香、蜘蛛、蜈蚣。經炮制后各研細末,和勻收貯,宜密封。糝藥,糝于膏藥(如陽和痰核膏)或敷藥(如三色敷藥)上隨癥使用。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祛瘀軟堅散結,化痰消腫,解毒。主治積瘀堅結成塊,痰瘀交凝的疼痛,骨節黏著活動受限及無名腫毒堅硬疼痛者。黑虎丹原系外科用藥,石氏傷科用方抄本上亦載“治一切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用膏藥貼上即可消散”。爐甘石最常用于眼疾及皮膚濕瘡,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其炮制法為“用三黃湯制煅九次,再用童便煅七次,水飛”,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強了清熱活血的作用。五倍子、全蝎、蜈蚣、蜘蛛皆蟲類,善搜剔,能清熱化痰解毒。乳香、沒藥、炙穿山甲則行瘀散止痛。麝香、冰片更是通諸竅,走十二經絡,引藥入達病所,并能活血散結止痛,亦為外傷科要藥。諸藥相合,既能行瘀止痛,又能化痰散結,并能清熱解毒。 5.桂麝丹 麝香、肉桂、公丁香。各為細末,和勻收貯,宜密封。糝藥,常糝于傷膏藥上,亦可糝于敷藥上。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主治一切損傷日久筋骨酸痛或風寒痹痛。本方3味均為辛溫之品。3味配合,則辛溫之力相得益彰,并直達病所,通血脈,散積寒得病去而痛止之效。本方去麝香,易以公丁香、肉桂等量,則為市售的丁桂散,據《上海市中藥成藥制劑規范》介紹用治腸胃受寒、腹痛便瀉,內服及外用貼臍均可。傷科也有丁桂散,系外用藥,各家處方不一。石氏傷科另有丁桂散方,為公丁香、母丁母、安桂、蓽茇4味,亦有溫經活血之功,效力則遜于有麝香能透達關竅的桂麝丹。 6.接骨丹 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乳香、沒藥、血竭、骨碎補、煅自然銅、腰黃、麝香、冰片。各為細末,和勻收貯,宜密封。糝藥,常糝于三色敷藥上,亦可糝于膏藥上。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散瘀,接骨續筋,消腫止痛。主治一切損傷瘀腫疼痛,尤適于骨折。藥物治療骨折的要點是活血化瘀。陳士鐸說:“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接也。”盡管主要是指內治,其實外治又何嘗不是如此。石氏傷科接骨丹中乳香、沒藥、血竭、骨碎補、煅自然銅及雄黃以活血散瘀為主,又能續筋接骨,消腫止痛。生川烏與生草烏局部應用有麻醉止痛的作用。生南星能消腫散結,麝香、冰片辛香走竄、通機竅、活血脈,且利于其他藥物藥性透入。李杲認為冰片有“入骨治骨痛”的功效,因此方中冰片用量重于麝香,突出本方用于接骨的作用。綜觀本方,在活血散瘀的基礎上著重于接骨續筋,所以主治一切損傷瘀腫疼痛,而尤適于骨折。楊清叟說:“凡風寒濕痹,骨內冷痛,及損傷入骨,年久發痛,或一切陰疽腫毒,并宜草烏頭、南星等分,少加肉桂為末,姜汁熱酒調涂。”所以本方合桂麝丹可看做是楊氏之說的藥物擴充,可用于陳舊骨折、宿年陳傷。 7.麒麟散 血竭、制乳香、制沒藥、制大黃、地鱉蟲、紅花、當歸、黃麻炭、三七、煅自然銅、雄黃、辰砂、冰片。共為細末。每日用溫開水送服1~2克。傷在上肢飯后服,傷在下肢飯前服。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散瘀生新,理傷續斷。主治一切損傷,諸凡骨折、脫臼、傷筋等。血竭又名麒麟竭,為散瘀血、生新血要藥,主治“內傷血聚、金瘡折跌”等(《本草備要》),故用為君藥,由此處方定名亦稱“麒麟散”。但血竭專主血分,佐制乳香、制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本草綱目》),散瘀活血而能推陳致新。地鱉蟲、三七、紅花、當歸亦佐逐瘀、理傷、破積通絡之功。制大黃作用緩和,因為傷損血瘀難藥后即祛,宜漸除方得清澈。煅自然銅散瘀血,續筋骨。雄黃解瘀毒,消腫散積,又能化積血為水以得消散。辰砂能通血脈安神定志。冰片則走竄,引藥入達傷處。黃麻炭甚少應用,為治傷良藥,但很難弄到,石氏傷科則用苧麻根代替,苧麻根亦有涼血止痛之功。綜觀全方,藥力較雄而藥性平和。因此,歷來療效卓著。病輕者單用即可,重傷則宜先合湯藥共享。原服法“傷在上肢飯后服,傷在下肢飯前服”為承前賢用藥法。《袖珍方》治折傷接骨用地鱉蟲、煅自然銅2味為末,“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8.新傷續斷湯 當歸、地鱉蟲、制乳香、制沒藥、煅自然銅、丹參、骨碎補、澤蘭葉、延胡索、蘇木、川斷、桑枝、桃仁。水煎溫服,每日1劑。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化瘀,續斷生新。主治一切新傷瘀阻或筋骨折斷等。該方稱新傷續斷,顧名思義,凡是一切新傷或筋骨折斷,俱可用之。跌打損傷多因皮肉筋骨受損引起氣血凝滯、經絡阻塞、筋傷骨損。臨床上常見有早期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損傷等,大都見有局部腫脹、青紫等瘀阻現象;辨證多屬血瘀氣滯、筋脈阻塞;治當活血化瘀,續斷生新。 9.接骨片 參三七、煅自然銅、地鱉蟲、廣地龍、朱砂、乳香、沒藥、骨碎補、蘇木、川斷、冰片、紅花、兒茶、當歸、降香、血竭。口服,成人每次4片,兒童減半,每日3次,以溫開水或黃酒送服。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化瘀,續骨息痛。主治跌仆閃挫所致的骨折、傷筋等癥。對有移位的骨折需經醫生復位后方可服用。石氏傷科根據“肢體傷于外,則氣血傷于內”之理論,認為瘀血停滯,經絡不通是跌仆傷損產生腫脹疼痛的主要原因。所渭“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因此石氏接骨片組方重點突出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方中川斷、地鱉蟲、蘇木、紅花、沒藥、當歸、血竭等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配以冰片、降香、乳香等辛香走竄之品,通透經絡而行其血脈;瘀久必有伏熱,故用廣地龍、朱砂、兒茶等清熱通絡,以清除瘀熱,通其血道;更用煅自然銅、骨碎補、川斷等繼傷斷、接骨傷。從而使瘀去、新生、骨合、筋續,充分體現了“跌打損傷之證,專從血論”的指導思想。 10.石氏傷膏 紫荊皮、黃金子、羌活、獨活、防風、香加皮、生大黃、當歸、川芎、馬錢子、天花粉、甘草。先將患處洗凈,揩干。揭去膏藥上的薄膜,將藥膏貼于患處。貼敷處如需擦洗,可將膏藥揭下,膏藥表面貼上薄膜,擦洗后可再繼續使用。若用于關節活動幅度大的部位,可用醫用橡皮膏或繃帶固定。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祛風勝濕,舒筋通絡。主治各種軟組織損傷、陳舊性勞損及骨關節病、早期閉合性骨折、風濕類疾病等損傷腫痛。本方可以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多種病癥。跌打損傷多因皮肉筋骨受損引起氣血凝滯、經絡阻塞、筋傷骨損。吳云峰在《證治心得》云:“跌仆閃挫,卒然身受,此屬無心,必氣為之震,震則激,激則壅,壅則凝聚一處,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不通則痛,諸變百出。”臨床常見有早期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損傷等,除局部見有腫脹疼痛、青紫活動受限、關節屈伸不利等,辨證多屬氣滯血瘀、經絡阻塞,外治當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11.傷筋藥水 生川烏、生白芷、羌活、獨活、山柰、紅花、生南星、姜黃、乳香、沒藥、蘇木、生大黃、樟腦、威靈仙。上藥用75%酒精浸漬,10余天后濾出去渣,裝入瓶內備用。先用手掌揉搓酸痛部位,待其肌膚溫熱柔和,再用藥棉蘸藥水涂搽患處,或先將藥水稍加溫后用藥棉蘸之擦患處,至膚熱為度。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行氣血,散瘀結,驅風寒,通關節。主治傷后或感受風寒所致的筋骨關節酸痛,肢節拘急麻木等癥。傷科應用外用藥水,不但有直接治療外表損傷疾患的目的,而且還有內病外治的作用,是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治療的一種方法。外用藥能通過皮表透達肌肉、腱鞘,深入關節,從而使體內氣血調和、筋脈疏通、關節滑潤。 12.柴胡細辛湯 柴胡、細辛、薄荷、當歸、地鱉蟲、丹參、川芎、澤蘭、半夏。水煎溫服,每日1劑。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祛瘀生新,調和升降。主治頭部內傷(腦震蕩)昏迷蘇醒后或無明顯昏迷所致的頭暈、頭痛、嗜臥、泛泛欲惡等。頭部為清陽之處是經絡都會之樞要,外部經穴分布極多,內部充滿腦髓,且宮竅下系上絡,諸般緊要,以統全身。一旦頭部遭受打擊,或自高墜下,或跌仆時頭部著地,或受外力撞擊而致,或骨折直接壓迫,輕者震激腦海,重者傷及顱腦,導致顱內血脈損傷或瘀血內蓄,引起腦震蕩,出現頭暈、頭痛、嗜臥、泛惡、昏迷、肢厥等險急癥狀。頭暈目眩,嘔吐泛惡,是腦震蕩的主要癥狀。石氏認為,柴胡能升、能降,因而得著一個“和”字,只要善于使用,不論病在上、中、下哪一部位都很適宜,可謂是治療傷科內傷的一味有效良藥。同時,柴胡又為引經之藥,可使藥力隨經氣循行而通達上下。本方在主用柴胡的基礎上,輔以細辛,起到辛開苦降,升陽降濁之功,治頭痛腦動之疾;半夏為使,能降濁止嘔;薄荷辛散以助之,更用當歸、地鱉蟲、丹參、川芎、澤蘭等化瘀治血之品。全方重在化瘀升清,體現了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的指導思想。 13.天麻鉤藤湯 天麻、鉤藤、白蒺藜、當歸、赤芍、白芍、川芎、丹參、酸棗仁、茯神。水煎溫服,每日1劑。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平肝寧神,和營養血。主治頭部內傷后頭暈脹痛減而未除,又兼目眩昏花,心悸不安,夜寐不寧等癥者。頭部內傷是常見的損傷,發病率僅次于四肢損傷。顱內嚴重損傷多有后遺癥,死亡率亦較高。本方以天麻治頭部內傷、頭暈頭痛為主藥,《本草匯言》言天麻“主頭痛,頭暈虛旋”;張元素曰其能“治風虛眩暈頭痛”;《本草新編》云:“天麻,能止昏眩,治筋骨拘攣,通血脈,開竅。”并輔以鉤藤、白蒺藜等清利頭目;配以當歸、赤芍、白芍、川芎、丹參等養血和營、活血通脈;取四物之理,更用酸棗仁、茯神等養心安神,以治頭部內傷所致的心悸不安,夜寐不寧之患。全方以達平肝寧神、和營養血之功。 14.胸脅內傷方 柴胡、香附、延胡索、枳殼、青皮、陳皮、降香、木香、郁金、當歸、丹參、桃仁、蒲黃、三七、杏仁。搖勻口服,每次35毫升,每日2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主治胸脅內傷初期作痛,轉側活動牽掣,深呼吸、咳嗆加劇等癥。胸脅內傷是指外力傷及胸壁的軟組織、骨骼、胸膜和胸內器官(如心、肺等)而引起的氣血、經絡和臟腑等的損傷。胸為清曠之在,心肺所居,脅為肝之分解,肺主一身之氣,肝主條達疏泄。若胸脅內傷則會導致氣機不暢,疏泄失常,傷及肺系心絡則可見胸悶脅痛,呼吸咳嗆加劇等癥。石筱山認為“胸脅內傷臨床上每多以氣血傷損為主”,提出氣血兼顧、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的論治原則。組方以柴胡、香附寬胸疏肝,宣通氣道,行其郁結,入厥少兩經,為其君藥;輔以當歸、郁金、降香、木香、丹參、延胡索等和血活血、行氣息痛之藥,使血各歸其經;佐以桃仁、蒲黃等逐絡中之瘀,使血各從其散;同時運用青皮、陳皮、枳殼等健脾和胃、消痞散結;然瘀血易化熱,血瘀之處,必有伏熱,故用三七、杏仁清之,通之。由此使氣血升降暢行,胸脅內傷疼痛自平。 15.勞損風濕膏 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生大黃、當歸、黃金子、紫荊皮、生地、蘇木、桃仁、桑枝、桂枝、炙僵蠶、青皮、炙地鱉蟲、炙地龍、羌活、川獨活、川芎、白芷、川續斷、梔子、骨碎補、透骨草、細辛、生麻黃、廣木香、炙穿山甲、紅花、丹皮、赤石脂、落得打、白芥子、宣木瓜、乳香、沒藥、蒼術、甘松、山柰。洗凈后,切片或打碎,浸入麻油內7~10日后,入鍋文火煎熬,至藥枯為度。去渣濾清,將油繼續煎熬,使其滴水成珠,將鍋離火。徐徐篩入炒東丹,邊篩邊攪,收膏后呈圓團狀黑色硬塊,稱膏藥肉,貯藏備用。為去火毒,以置泥地上,貯存一些時日再用為宜。膏藥肉化烊攤于布上,約0.2厘米厚,多呈圓形,也可做長圓形,再加上糝藥研和貼于患處。應用較多時先將膏藥攤好,便于收貯。臨用時烘烊再加糝藥。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祛風散寒,通絡止痛,舒筋健骨,通利關節。主治損傷以后筋絡強硬牽掣或骨節酸痛,及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痹痛。損傷初起,腫脹不甚顯著者亦可酌情應用。傷膏藥大多是組成復雜的大復方。石氏傷科的傷膏藥“大致著重于溫運,既能理傷,又兼治風濕”,因此石筱山定其名稱“損傷風濕膏”。方中除了活血化瘀及祛風散寒藥物外,參入軟堅、化痰、散結的白芥子、生半夏、生南星、炙穿山甲、炙僵蠶等以助活血溫運之功,從而能更好地消除損傷以后或風寒留著所致的肌筋黏結甚至局部成塊成索等癥。此外,又集乳香、沒藥、山柰、甘松、生川烏、生草烏等或活血止痛,或理氣止痛,或散寒止痛等止痛藥的大成。因此,既能針對病機,又能較好地改善癥狀。 16.熏洗劑 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紅花、桂枝、細辛、山柰、松節、紫草、海桐皮、威靈仙、桑枝、接骨木。取熏洗劑1袋,約100克,加水3000毫升,煮沸后,用文火煎10分鐘左右,倒入盆內。患肢置于盆上,用浴巾圍蓋患肢及盆,使患肢受到藥液熏蒸。待藥液不燙時揭去浴巾,將患肢浸入藥液中泡浴。每天熏洗2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翌日熏洗仍用原湯煎洗,如此復煎,藥液少了再添加些水,每劑中藥可連續熏洗2天再更換新藥。熏洗完畢后可用毛巾擦干患肢。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舒筋,溫經通絡。主治陳傷勞損,筋骨酸楚疼痛,或骨折后期關節粘連、活動不利等癥。軟組織或骨骼損傷后,局部就會出現瘀血腫脹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的病理變化,即使在骨折愈合后亦常常會出現關節活動受限、肌肉粘連、攣縮等關節與肢體功能障礙的并發癥。若因治不如法,或耽擱失治,遷延積歲,即會導致“陳傷勞損”之癥。石筱山先生在其醫案陳傷勞損治略中曰:“陳傷之癥,乃宿昔傷損……癥見:四肢疏慵,色萎不榮,傷處疼酸,此乃病根不拔,故雖愈必發也。”巢氏《諸病源候論》曰:“勞損見證,四肢少力,無氣以動,筋骨關節酸疼,畏寒,兼邪者,類同痹證。”故方中的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細辛、桂枝、山柰等辛溫之品,取其辛能走竄散結,溫能通行氣血之功,從而緩解筋脈拘攣,起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之效;同時運用紅花、海桐皮、威靈仙、紫草等活血散瘀、祛風除濕之藥,以療陳傷勞損風濕之患,解筋骨關節酸疼之苦;更用桑枝、接骨木等養筋骨,透脈絡,以疏通關節,逼邪外出,以求達功能恢復之功。全方重點突出“通”字,以通為治,以治為通,而共奏溫經通絡、活血舒筋之效。 17.椎脈回春湯 牛蒡子、僵蠶、葛根、桂枝、天麻、穿山甲、黃芪、半夏、當歸、杭白芍、羌活、獨活、潼蒺藜、白蒺藜、狗脊、甘草、川芎。每瓶500毫升。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化痰,活血祛瘀。主治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關節間粘連癥等。根據六經理論,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互為表里,若少陰精血虧虛,腎氣化生之源匱乏,則無力起啟督脈氣血,以致不能濡潤太陽之表,難以推動周身脈氣,從而陽氣不利,經血不暢,日久氣血易凝瘀于脈絡之中;同時,少陰腎氣乏力,以使太陽膀胱氣化不利,氣不化津,水精不布,水液不能滋養經脈,而結為痰濕,留滯于太陽氣道。因頸背為諸脈會通之處,加之長期低頭伏案閉折氣血通路,從而氣滯血瘀痰凝于項背,形成今之所謂的頸椎病。此病癥,推其因是腎督陰血虧虛,少陰經氣弱滯,究其果為氣血痰濕互結于太陽頸項,所以在論治上,一方面要補其腎,助氣化,另一方面則要行氣道,化瘀滯,通痰結,因果并論,標本兼治,以求獲取良好的臨床效果。在這種論治思想基礎上,分析歷代各家處方經驗,結合石氏傷科用藥心得,以石氏牛蒡子湯為基礎方,結合桂枝加葛根湯等方,化裁成為椎脈回春湯,專治椎動脈型頸椎病,通過臨床運用頗有效果。 18.調中保元湯 黨參、黃芪、白術、熟地、懷山藥、炙山茱萸、川斷、補骨脂、枸杞子、炙龜板、鹿角膠、陳皮、茯苓、甘草。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煎約150毫升藥液溫服。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健脾胃,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陳傷勞損,肩項腰背筋骨酸楚,乏力體疲。石筱山先生云:“陳傷勞損,非一病也。雖證有相似,而因出兩端。陳傷之證,乃宿昔傷損,因治不如法,或耽擱失治,遷延積歲,逢陰雨勞累,氣交之變,反復不已。癥見四肢疏慵,色萎不榮,傷處疼酸,此乃病根不拔,故雖愈必發也。”石氏對此病癥,牢牢抓住其先天與后天之本的作用,自制調中保元湯,每多獲得良效。方中以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等藥,調補脾胃,益氣培源;配以陳皮開啟中州,健脾和胃,調肝解郁,以助動氣血之源,推動氣血運行,而生新血,不斷地補充先天之精。更用熟地、懷山藥、炙山茱萸、補骨脂、炙龜板、鹿角膠、枸杞子等藥品補益腎本,填精益髓,以固元陰真陽,而滋養溫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脈經絡、肌肉皮毛。全方脾腎同論、精氣血共調,以求解除陳傷勞損、肩項腰背筋骨酸楚、體疲乏力之苦。 19.溫經強腰湯 麻黃、桂枝、紅花、細辛、白芷、狗脊、地龍、青皮、制川烏、制草烏、橘皮、澤漆、威靈仙。每瓶500毫升。口服,每次35毫升,每日2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溫經強腰,散寒止痛。主治風寒閉塞型腰腿痛。包括急性損傷腰痛,腰椎后關節滑膜嵌頓,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石氏認為該類腰痛,主要是由于太陽經脈被風寒所襲,而致腰部疼痛板滯,遇寒則甚,活動受牽制,正如《素問·刺腰痛篇》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石氏說:“太陽經脈有敷暢陽氣的作用,其氣向外,故主表而又主開。太陽之脈上達風府、下抵腰腎,有賴于腎督之陽氣。”《靈樞·本藏》云:“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說明腰腎具有人體水臟、水腑、水道的氣化功能,敷布津氣,充養體表,起到既滋潤而又溫煦的雙重作用。石氏認為,若人體腎氣不足,營衛又虛,風寒之邪最易侵襲太陽經脈,導致其經脈閉塞,便會引起腰痛之證。故石氏傷科用藥取太陽傷寒主方麻黃湯之意,用麻黃辛溫,發散風寒,開啟腠理,桂枝通陽解肌,助麻黃之力;又取麻黃附子細辛湯之理,用制川烏、制草烏易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引太陽督脈之陽氣;用腎經表藥之細辛,輔佐其間,從里及外,以祛逐風寒之邪。風為百病之長,寒主收斂,風寒凝滯,則經脈閉阻,血氣不行,故用通行十二經脈之威靈仙、辛散之白芷、通絡之地龍等引散之,用紅花、澤漆等活血通利之;并輔以皮、橘行氣血,狗脊固其腎,從而達到溫通散寒、通絡止痛之功,充分體現了石氏傷科理傷治病注重兼邪的基本原則。 20.理氣固腰湯 香附、川楝子、青皮、陳皮、延胡索、當歸、桃仁、丹參、桑寄生、狗脊、制川烏、白芥子。由黃浦區中心醫院石氏傷科研究室與制劑室研制而成,每瓶500毫升。口服,每次35毫升,每日2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理氣活血,固腰息痛。主治氣滯血瘀型腰腿痛,包括急性損傷性腰痛,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椎管狹窄等病。腰為腎府,系足太陽膀胱經,帶、督二脈之樞紐。若腰部用力過猛或失當,或腰部屈伸動作不相協調,姿勢不正,或咳嗽噴嚏,卒然進閃,均易使經絡損傷,而致氣滯血瘀、經絡阻塞,產生腰部疼痛。石氏根據氣滯血瘀型腰痛之特點,研制理氣固腰湯,專治氣滯血瘀型腰痛,臨床運用具有良效。石氏傷科認為該類腰痛,主要是由于跌打挫閃,損傷腰部或腰之附近經絡,使惡血留于經脈所致,從而可使腎之真氣受損。因此,對此類腰痛,石氏傷科主張從氣血立論治之,提出宜氣血兼顧,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的治療原則。方中用川楝子、香附、青皮、陳皮理氣,氣行則血行;當歸、延胡索、桃仁、丹參等活血化瘀;配以制川烏通暢太陽督脈陽氣,以助行氣活血;狗脊、桑寄生以固真氣之損;白芥子的運用,為其用藥之妙,因氣滯血瘀,腎氣不利,可能會引起津氣凝聚不暢,與氣血相互結滯,白芥子不但能夠通導行氣,更能開結宣滯,從而增強了治療效力,以期氣行血活。全方充分體現了石氏傷科理傷內治氣血兼顧,以氣為主是常法,以血為先是變法的基本原則。 21.益腎健腰湯 生地、熟地、杜仲、菟絲子、淫羊藿、補骨脂、山茱萸、獨活、桑寄生、當歸、肉蓯蓉、青皮、陳皮。由黃浦區中心醫院石氏傷科研究室與制劑室研制而成,每瓶500毫升。口服每日2次,每次35毫升。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腎健腰,活血和絡。主治腎督虧虛型腰腿痛。包括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椎弓根崩裂、腰肌勞損等病。石筱山認為該類腰痛,其病程較長,腎之本必虛,是由于腰部傷損后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導致病情纏綿,腰痛反復發作,即所謂“久病及腎是也”。在治療上石筱山先生則用其益腎健腰湯,以益腎健腰和絡息痛,方中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溫腎補其精氣,生地、熟地、山茱萸滋補腎之陰血,溫涼結合其旨在溫通,陰中求陽;杜仲、肉蓯蓉、桑寄生健筋壯骨,固腰以益養腎之氣血;當歸養肝之血以生腎中之陰(肝腎同源關系);青皮、陳皮行氣和血健脾胃,獨活通行少陰督脈,以助氣化為引藥。全方用藥把陰中求陽,與陽中求陰辨證統一起來,其旨在治病必求于本。 22.陽和痰核膏 生麻黃、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白僵蠶、大戟、甘遂、新鮮五代頭草、藤黃、火硝。前7味用菜油浸6~7天后撈起。菜油內入新鮮五代頭草煎熬至枯,去渣。再入前7味煎熬,至枯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藤黃、火硝,溶化后濾清。入炒黃鉛粉,攪和收膏,貯存備用。膏藥烊化后攤于韌性紙張或土布上候用。臨用時先將膏藥烘熱,使之稍烊,加上少許糝藥,一般多加黑虎丹,貼患處。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消癥瘕,破積聚,化痰核,除腫痛。瘀血或痰濁凝聚形成的腫脹結塊,肢體損傷后遠端的腫脹,流痰流注及一切痰核等證。方中各藥多為峻利的逐水消痰藥,今用以外治則無內服傷正之慮。各藥歷來多用以外消積滯結塊。主要藥物新鮮五代頭草即鮮澤漆,善于行水消痰,近年用治瘰疬、慢性支氣管炎等多有良好效果。《植物名實圖考》中說:“煎熬為膏敷無名腫毒。”生南星化痰消腫散結,《圣濟總錄》用以外治“頭面及皮膚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軟或硬,不疼不癢”,近年亦外敷治腮腺炎。白僵蠶化痰散結,《積德堂經驗方》合黃連為末摻之治重舌、木舌;近年用陳醋調其末涂治急性乳腺炎。生半夏外用可治奶發、癰疽發背,《補缺肘后方》用以外治雞眼。藤黃消腫解毒,常用于外用藥中治無名腫毒。火硝破堅散腫,《近效方》外治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凡此種種,可見組成本方的大多數藥物即使單用也有很好的化痰散結的功效,合而為方,再入峻利的逐水之品甘遂、大戟(此2味合白芥子即《三因方》控涎丹,今移內服而外用)及辛溫助運。另外,能“破癥堅積聚”(《神農本草經》)的藤黃,則有化痰結而祛瘀凝并助運利濕,得消腫脹散結塊的效果。臨床應用多配用少許黑虎丹摻于膏藥上,則更助其祛瘀消腫軟堅的功效。 23.碧玉膏 青黛、大黃、黃柏、熟石膏。各為細末,和勻,凡士林調和成軟膏。攤于紗布墊上,貼患處。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泄濕熱,解毒消腫。主治濕熱內蘊,肌膚紅腫,及伴濕疹瘰作癢者。青黛涼血、清熱、解毒,又善治濕疹,解諸藥毒。《本草衍義》載某婦少腹部濕瘡浸淫,醫之無效,乃用馬齒莧合青黛外涂,并內服八正散始告愈。今用以為君,故本方善于清泄濕熱。與三黃膏相比較,是以青黛易黃芩、東丹,也說明本方以清濕熱見勝。因此,更適用于損傷初起,瘀血化熱,濕熱蘊遏,傷處焮紅腫痛而肌膚起疹起皰,疼痛難忍者。另外對用其他膏藥或藥膏后引起皮膚過敏作癢,用本方亦頗合宜。青黛又能涼血解毒,石筱山先生用本方外敷痄腮,亦甚有效。碧玉膏大多單獨應用。 24.鐵扇散 龍骨、石灰、血竭、蕓香、爐甘石、赤石脂、象皮、乳香、沒藥、煅白螺螄殼。各為細末,和勻。撒布在創口或創面上,多與金槍膏或紅玉膏合用。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止血斂瘡,活血定痛。主治金瘡出血或創面不收。金刃創傷的治療以止血定痛為先,又宜活血以生新,合有助于創面斂合之品,佐涼血解毒則更為全面。鐵扇散的組成即具有這些特點。象皮止血斂瘡,治外傷出血及一切創傷或潰瘍久不收口,近人加象皮入外用藥中有明顯的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在治療手指外傷中有較滿意的效果。石灰止血,又能定痛斂瘡。赤石脂止血又能生肌。爐甘石、龍骨、煅白螺螄殼則均善斂瘡。《玉揪藥解》說爐甘石“最能收濕合瘡”,龍骨則性最黏澀,《普濟方》神仙止血散以龍骨為主藥,合白石脂、訶子、苧麻葉治金瘡出血,煅白螺螄殼尚能止痛散結。乳香、沒藥、血竭及蕓香活血定痛,血竭還能止血生肌,蕓香又有涼血解毒的功效,《世醫得效方》治金瘡斷筋即以白蕓香末敷之。因此,本方是一張配伍合理而完備的治療金瘡出血及創面不收的外用方。 25.金槍膏 金銀花、黃柏、生大黃、生甘草、紫花地丁、當歸、紫草、黃蠟、白蠟、血竭、乳香、沒藥、黃連、兒茶、龍骨、象皮。用麻油浸5天后煎熬至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熔化濾清的黃蠟、白蠟,混合均勻后再入已為細末并和勻的后7味,拌和成油膏,收儲備用。藥膏攤在紗布墊上,直接敷于創口或創面上,或先撒布鐵扇散。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涼血解毒,活血止痛,止血生肌。主治金瘡皮破肉裂,或破皮斷骨。本方的組成不外涼血解毒、活血止痛或止血生肌類藥物。這三方面的作用對其所治病證不可或缺。金瘡出血必須止血生肌以促使愈合,而金瘡或破皮斷骨除外見出血外,又多內有瘀血。瘀血當化,唯活血止痛。瘀易化熱,又有創口,毒邪有外襲之機,涼血解毒也屬必需。方中止血生肌有象皮、龍骨、兒茶、白蠟、黃蠟等味,用量亦偏重。而且如象皮、龍骨、兒茶等味皆研粉拌入藥膏中,不影響藥性,血竭、乳香、沒藥等辛香的活血止痛藥亦研粉和入,以存其性。先行煎熬的8味則以涼血解毒為主,亦具活血止痛的功效。石筱山先生以往應用本品治療破皮斷骨,出血較多時加用鐵扇散,以增止血生肌功效,金槍膏的應用局限在創口處(或創面),其余部位仍用三色敷藥敷貼。 26.鮮金斛湯 鮮金斛、鮮生地、象貝母、梔子、茜草、竹茹、藕節炭、蛤殼、茯苓。水煎溫服,每日1劑。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肝火,泄營熱。主治胸脅損傷后吐血咯血,其量稍多,并有肝火偏旺征象。胸脅內傷后,若及肺系胃絡,使經脈破裂,均可見吐血、咯血,并伴有肝火偏旺以及肺胃火熾、津液虧耗之象。此病推其因,是胸脅內傷,經脈破裂,究其果是木火刑金侮胃所致。故石筱山先生以鮮金斛清熱養陰生津為主藥。又配以梔子、鮮生地、象貝母、竹茹、蛤殼等,瀉肝火、泄營熱、清肺胃;同時以茜草、藕節炭行血止血,以解吐血咯血之苦;更用茯苓健脾氣、寧心神,以充其氣血,統其血脈。 27.牛蒡子湯 牛蒡子、僵蠶、白蒺藜、獨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每日1劑,水煎溫服,早、晚各1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祛風豁痰通絡。主治風寒痰濕入絡,周身或四肢頸項等部骨節酸痛,活動牽強。石筱山先生認為,傷科疾病,無論病位在經絡、皮肉、筋骨,其發病機理以及辨證施治的理論基礎總離不開氣血。同時,石筱山先生非常重視兼邪的治療。兼邪或由損傷起因,或因積勞引發。損傷日久,氣血不暢,津液運行受阻,會導致痰結濕滯;如氣血已先虧于內,此時如風寒濕邪乘隙入絡,則氣血濁逆不暢,以致津液凝聚成疾,變態百出。石筱山先生獨重從痰濕角度論治傷科疾病,特別是遷延日久的疾患,行散通結豁痰之法就成為石氏傷科的基本治則之一,并形成了典型代表方劑牛蒡子湯,在治療此類疾病中可謂獨樹一幟。 28.痰瘀阻絡湯 牛蒡子、地鱉蟲、僵蠶、獨活、白芷、半夏、丹參、制南星、白蒺藜。每1劑,水煎2次。每次煎約150毫升藥液溫服。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豁痰逐瘀,祛風通絡。主治痰瘀阻絡型、增生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術后關節粘連癥、滑囊炎等病。這些病從中醫病機分析,大多屬“痰瘀阻絡”范圍,石筱山從痰瘀相關理論出發,認為“瘀能轉化為痰水,痰水亦能轉化為瘀”。因此石筱山先生運用此方,旨在緊扣病機,化其痰瘀。該方藥雖9味,但組方嚴謹,簡潔。其中牛蒡子祛痰消腫,疏通十二經絡,地鱉蟲逐瘀破結通絡。《本草經疏》曰:“無瘀血停留者不宜用。”兩者合用,宣滯破結,善搜經絡頑痰宿瘀,為主藥。佐以僵蠶化痰散結而和氣血,助以丹參之微寒,獨活之辛溫,和血舒筋,透達陽明,疏利少陰,更伍白芷之辛溫,芳香通竅,化瘀排膿而生新。制南星、半夏之辛溫,燥濕化痰,消瘀散腫。復使以白蒺藜之辛溫,疏肝風,行氣血且散瘀血。全方綜合之功效,重在開破痰瘀,導其結滯,宣達氣血,通利關節。 29.逐痰通絡湯 牛蒡子、白僵蠶、白芥子、炙地龍、澤漆、制南星、金雀根、丹參、當歸、川牛膝、生甘草。制成每瓶500毫升。搖勻口服,每次35毫升,每日2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逐痰利水,通絡消腫。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筋絡牽掣等癥。中醫對腰椎間盤突出很早就有敘述,如《素問·刺腰痛篇》中說:“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又云:“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醫學心悟》也說:“腰痛拘急,牽引腿足。”以上均說明本病可由外傷引起,癥狀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時加重。這與西醫所說的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基本相似,中醫稱之為“腰腿痛”或“腰痛連膝”等。石氏傷科根據中醫學整體觀念之理論,以祖傳之要方牛蒡子湯為基礎,結合辨病與辨證之特點,研制成逐痰通絡湯,專治急性期痰瘀阻絡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其療效頗佳。方中牛蒡子具有豁痰消腫,通十二經絡之效,白僵蠶具有化痰散結之功,兩者配伍為君藥;配以白芥子化痰理氣,以去除皮里膜外之氣血凝滯聚積之痰;加以澤漆、金雀根,化痰消瘀,利水祛風;更用制南星以加強本方化痰解痙之功;同時以丹參、當歸、川牛膝、炙地龍活血化瘀通絡強腰。全方重在逐痰利水、通絡消腫,以期使神經根水腫消失、椎間盤突出癥痊愈。 30.益氣養經湯 生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懷牛膝、肉桂。制成每瓶500毫升。搖勻口服,每次35毫升,每日2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養經,活血通絡。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疼痛乏力等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癥狀為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對于該類腰椎間盤突出癥,尤其在緩解期之癥,石氏往往運用益氣養經湯治之。該方是以“補陽還五湯”化裁而來。方中以生黃芪為君藥,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并助諸藥之力;配以當歸活血養血,具有祛瘀而不傷好血之妙,是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助當歸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均為佐藥;懷牛膝在本方中起引經藥之功,肉桂配之以溫通督脈。全方重在益氣養經,活血通絡,以解腰椎間盤突出之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