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融(前16~62),東漢初期將領,“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他經營河西,成功至偉;又謙遜謹慎,遠寵辭官。可惜子孫放縱,終致衰微。 一、辭讓鉅鹿割據河西 竇融少孤而有大志。王莽居攝年問,任強弩將軍司馬,參加了攻翟義、平槐里的戰斗,因軍功被封為建武男。王莽末年,青徐兵起,王莽太師王匡請竇融任助軍,出兵東征。漢兵起,竇融隨王邑軍在昆陽大敗,撤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在王邑推薦下,竇融被任命為波水將軍,引兵進駐新豐。王莽失敗,竇融率軍投降更始大司馬趙萌,任校尉。趙萌十分看重他,推薦他為鉅鹿太守。 竇融見更始帝新立,東方尚在亂離之中,加上竇家累世在河西,習知當地風俗,因而不想出關。竇融去見趙萌,說自己不想到鉅鹿郡,而想出守河西。趙萌替他奏明更始帝,于是朝廷任命竇融為張掖屬國都尉。竇融大喜,立即帶領家人西行。到任后,他安撫百姓,交結豪俊,對羌人示以恩信。于是吏民擁戴,河西歸心。 更始政敗,竇融被河西諸郡長官推舉為將軍,主持河西大局。從此,竇融擁眾割據。河西地區民風本來就淳樸,而竇融等為政又比較寬和,于是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平時,軍民一起習練兵馬騎射和烽燧之警。一有外兵侵犯,竇融就自己率兵與諸郡兵士前去救助平定。后來,匈奴和羌人都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百姓為避災荒兵火逃到這里來的也越來越多。 二、誠歸漢室兄弟封侯 后來,竇融聽說光武帝劉秀即位,便想東向歸附,但河西路途險遠,不能自通。正巧當時隗囂先歸附漢室,竇融等便依從隗囂,受漢朝正朔。 隗囂表面上雖順應官民將士的心愿歸附漢朝,卻心存異志。他派舌辯之人張玄游說河西,勸竇融莫歸漢朝,以求獨立。竇融召集豪杰和太守們商量此事,有智之人都說劉秀天命所歸,無人能及。竇融經過慎重考慮之后,決定東歸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29)夏,派遣長史劉鈞向劉秀通誠獻馬。正好劉秀也派使者來給竇融送信,使者在路上遇到了劉鈞,于是便同他一起回到洛陽。劉秀接見劉鈞并盛情款待之后,便命他帶著自己親加璽印的書信回河西,信中坦誠分析形勢,勸竇融拿定主意,早作決斷,并任命他為涼州牧。竇融又派劉鈞上書光武帝,表明自己決意附漢,并無徘徊觀望之心。 這時,割據隴地的隗囂叛漢,竇融寫信給隗囂,責備他不該叛漢,并勸他審時達變,迷途知反。隗囂不聽竇融的意見。竇融便和五郡太守一起厲兵秣馬,上疏劉秀,請示日期,準備出兵進擊隗囂,為漢廷效命。劉秀見竇融如此忠誠,深為嘉美。 建武八年(32)夏,劉秀親自西征。竇融聞訊,率步騎數萬、輜重車五千多輛策應,在高平第一城會師。在拜見光武帝之前,竇融先派手下人去請教會見禮儀。當時,戎馬倥傯,兵戰連年,諸將三公交錯于路,因而禮儀疏簡。劉秀得知竇融先問禮儀,十分高興,于是宣告百僚,置酒高會,用特別優厚的禮節接待竇融等人。任命竇融的弟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堂弟竇士為太中大夫。接著,光武帝與竇融一起進軍,隗囂大敗,城邑都歸降了漢朝。 竇融功績突出,劉秀封他為安豐侯,又封竇友為顯親侯。竇融部下竺曾等五人也同時被封侯。竇融因為兄弟二人都受侯封,而且久駐外鎮,專有方面之權,內心常懷戒懼,屢次上書朝廷,請求派人來替代自己的職務。光武帝下詔回復說:“我和您,猶如左右手一般。您怎么還不明白我的意思,屢次謙遜退讓呢?請您安心,努力治理地方,保境安民,不要擅自離開部眾。” 三、位高朝右心存謙退 隴、蜀平定之后,朝廷下詔,命竇融率五郡太守一起到洛陽奏陳事務。竇融等奉詔東行,官屬賓客相隨,駕車千輛,牛羊遍野。竇融先到洛陽城門,奉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劉秀派使者發還侯爵印綬,立即接見了他,使他居于侯位;幾個月后,任命他為冀州牧;又過十幾天,升任他為大司空。賞賜優厚,恩寵無加,傾動京師。 竇融因為自己本非光武帝舊臣,而一入朝廷就蒙此厚恩,位在功臣之上,所以每次進見都非常卑恭,言詞也特別謙遜。光武帝見他能識進退,對他愈加親厚。 竇融為人一向謹慎小心。如今久居高位,心中不安,屢次辭讓爵位。他先通過侍中轉達,然后自己上奏,說年事已高,兒子又不爭氣,因此不愿再位列諸侯,也不愿把侯爵傳給兒子。不久,他又請求進見皇帝面陳。劉秀猜測出他的心思,沒有召見。一天,朝會完畢,諸臣退出,竇融逡巡滯留。劉秀知道他又要辭讓,就命手下人請他出去休息。后來,皇帝召他議事,預先對他說:“上次我知道你要辭職回鄉,所以才推說天氣太熱,讓您退出自便。這次我們見面,只談論別的事,不準再說辭職的話。”這以后,竇融就不敢再請辭了。 建武二十年(44),大司徒戴涉因為所推薦的人違法,被關進監獄后死去。當時,三公參職,光武帝不得已也免去了竇融大司空的職位。第二年,竇融加位特進。建武二十三年,竇融代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竇友當時擔任城門校尉,兄弟二人都執掌禁衛部隊。 不久,竇融又提出退職還鄉,光武帝不準,常派人賞賜金銀布帛珠寶珍奇。竇友去世,皇帝念竇融年邁體衰,派中常待、中謁者到他的臥室,勸他努力餐飯,珍重身體。 明帝即位之初,竇家同時在朝的就有一名三公、兩名侯爵、三名娶公主為妻的、四位二千石等級的官員。在京師,祖孫官府相望,甲第連云。當時外戚、功臣無人能比。明帝永平二年(59),竇融的堂侄護羌校尉竇林犯罪被殺,明帝下詔書切責竇融,并舉出西漢竇嬰、田蚧之事為戒。竇融惶恐不已,上書請求離職。明帝命他歸家養病。第二年,竇融交上衛尉印綬。 竇融在宿衛任上十多年,年紀老邁,子孫放縱妄誕,多行不法。長子竇穆交結輕薄之徒,囑托郡縣,甚至矯稱太后詔命,敗亂政事。明帝大怒,把竇穆等官職全部免除,命攜家屬歸其故郡,只把竇融留在京師。不久,竇融去世,享年78歲。謚“戴侯”。 |
|
來自: liuhuirong > 《秦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