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濟和司馬懿提出的這個建議,是針對劉備和孫權這兩大集團近些年來不斷 出現的爭執和摩擦所帶來的重重矛盾而提出的。劉備集團經過赤壁之戰之后,不但占據了荊州數郡,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根據地,同時又通過占據益州和漢中地 區,其實力已經與孫權集團不相上下;而孫權集團盡管在赤壁之后也取得了荊州的部分地區及交州,但在與曹操爭奪淮南的戰事中難獲進展,其北進的戰略意圖遭到 了遏制,為了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孫權集團已經將謀取劉備占領下的荊州作為了首要目標。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雙方就曾經因為荊州三郡之 爭險些兵戎相見。就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兩年(即建安二十二年),孫權派出都尉徐詳面見曹操求和,曹操也秘密派遣使臣來到江東重修舊好,并許諾締結婚 姻,雙方之間展開的長達十年的淮南爭奪戰從此結束,關系已經趨于緩和。孫權的這些舉動都向曹操釋放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 東吳集團的戰略發展方向已經由東線的淮南轉向了西線的荊州,其主要敵人也由宿敵曹操變成了盟友劉備。對于關羽的得勢,孫權勢必不會袖手旁觀。 曹操在聽取了蔣濟和司馬懿的建議之后,立即打消了遷都的念頭,迅速派人與孫權取得了聯絡,并按照蔣濟和司馬懿提出的以割讓江南及加官晉爵為承諾,要求孫權出兵,而孫權也立刻對曹操的舉動作出了回應。同年十月,孫權手下的大將呂蒙偷襲江陵,并迅速占領公安等地。 同年十一月,陸遜率兵開始對宜都、秭歸、房陵、枝江等地的蜀軍發動進攻。十二月,關羽在麥城困守一個月之后突圍,在臨沮被俘,最后被孫權處死。不僅襄樊 之圍于無形之中得到了徹底的化解,孫權與劉備這對曾經在赤壁之戰中結成的戰略同盟也因此反目成仇,刀兵相向。蔣濟和司馬懿提出的聯合孫權抗擊關羽的意見也 凸顯了其重大的戰略意義。 三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任為丞相、魏王。同年 二月,曹丕改丞相為相國,相國府設左、右長史各一人,任命原御史大夫華歆擔任該職,蔣濟也隨即由丞相主簿西曹屬專任為相國長史,成為華歆的主要助手之一。 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成為了曹魏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史稱魏文帝。為鞏固邊防力量,曹丕下詔任命蔣濟為東中郎將,讓他離開京師鎮守邊境地區。沒想 到蔣濟居然不愿前往,一心想著在朝中為官。為此,曹丕專門下了一道《出蔣濟為東中郎將不聽請留詔》,催促蔣濟盡快赴任。但蔣濟到任后不久就立即想出了返回 京城的妙計。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精心創作而成的《萬機論》十卷,呈送給曹丕。這部《萬機論》洋洋灑灑,不但推及利弊,同時也包含了治國思想和理念。曹丕讀完 之后龍顏大悅,立即下詔將蔣濟調回了京師洛陽,并授予蔣濟散騎常侍一職,成了自己身邊的近臣。不過,蔣濟回到洛陽不久就給曹丕上了一課,弄得曹丕這個著名 的文學家、詩人很沒面子。 事情是由曹丕頒布給征南將軍夏侯尚的一道詔書引發的。曹丕在這道《詔征南將軍夏侯尚》中是這么寫的: 卿腹心重將,特當任使。恩施足死,惠愛可懷。作威作福,殺人活人。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你是我的親信和重要的將領,因此特地委任你擔任征南將軍這樣的要職。施恩足以讓人為之犧牲生命,惠愛也能讓人懷念終生,作威作福,可以殺人或者活人。 這道詔書原本是對夏侯尚的嘉勉和鼓勵,但是文中使用的“作威作福”一句卻犯了大忌,屬于一種嚴重的用詞不當。而當夏侯尚美滋滋的將這個詔書拿給蔣濟看時,蔣濟頓時就看出了其中的問題。 過了沒多久,曹丕召見蔣濟,向他問及天下風俗教化的情況,而蔣濟卻冷冰冰地回答說沒有看到什么令人欣喜的情況,反而聽到的都是些亡國之語,這讓原本等著蔣濟歌頌自己功績的曹丕非常憤怒,責問蔣濟究竟是什么意思。這時候蔣濟不慌不忙地說起了曹丕給夏侯尚的詔書。 蔣濟認為,“作威作福”是《尚書》中明確勸誡后人應該戒除的,是個貶義詞,而曹丕作為一國之君居然用上了這個詞作為頒布天下的詔書,足見已經忘記了古代圣賢的訓誡。蔣濟提醒曹丕,天子無戲言,希望曹丕認真對待在詔書里出現的這個嚴重失誤。 蔣濟的話讓曹丕深有感觸,于是連忙命人追回了給夏侯尚的這道詔書。對于心胸狹窄的曹丕來說,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一次蔣濟的話卻讓他不但怒氣全消,而且心甘情愿接受了蔣濟的批評。這也可以看出蔣濟在曹丕心中的地位。 就在蔣濟在洛陽悠閑地擔任著散騎常侍的這段時間里,三國形勢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關羽在荊州敗亡之后,蜀漢集團的勢力擴張受到了極大的遏制,由諸葛亮所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構想也瀕臨破產。 為了挽回這種不利局面,劉備于黃初三年(公元 222 年)二月開始向孫權占領的荊州地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主動向曹丕俯首稱 臣,而曹丕拒絕了謀士劉曄提出的趁機向東吳發動夾擊的建議,接受了孫權的請降要求。孫權在夷陵之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曹丕這時候才想起來應該向孫權施加 更多的壓力,于是向孫權提出將其兒子孫登送至魏國作人質的要求,遭到了孫權的斷然拒絕。曹丕惱羞成怒,不顧劉曄等大臣的反對,于同年九月以十萬之眾兵分三 路沿長江一線向孫權發動進攻。曹休、張遼、臧霸作為東路進攻洞口,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作為西路進攻江陵,曹仁則作為中路進攻濡須地區。由于蔣濟曾經 在淮南一帶與孫權有過交手并具有一定的作戰經驗,曹丕特意命令蔣濟隨同中路大軍統帥曹仁一起出征。就這樣,蔣濟又一次來到了戰爭的第一線。 戰爭開始之后,曹仁以其子曹泰向濡須發動主攻,并以將軍常雕及諸葛虔、王雙等乘船襲擊濡須中洲,蔣濟則被安排率領一支偏師進攻羨谿。對于曹仁的這個部 署,蔣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蔣濟認為,東吳大軍占據長江西岸,并將戰船部署在長江上游,按照這樣的戰場態勢,曹仁進攻濡須中洲的計劃等于是鉆進了吳軍預先 布置好的陷阱,無疑是自取滅亡。不過,蔣濟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曹仁的認可,曹仁固執地按照原定計劃發動了進攻,結果東吳將領朱桓以將軍嚴圭進攻曹仁的油船, 以一部對常雕所部進行反擊,自己則以主力對曹泰發動總攻。這一下子讓曹仁措手不及,常雕當場陣亡,王雙被俘,曹泰眼見大事不妙,只能燒毀營寨撤退,數千士 兵在這場戰斗中死亡,中路大軍的進攻遭遇慘敗,曹丕三路進攻的計劃無法實現,只能全軍撤退,無功而返。此戰過后,曹仁羞愧難當,不久便抑郁而亡。戰后檢討 得失,蔣濟不但沒有受到絲毫的處罰,反而因為向曹仁提出警示而得到了曹丕的嘉獎。黃初四年(公元 223 年)三月,曹丕下達了一道《以蔣濟為東中郎將代 領曹仁兵詔》。 |
|
來自: liuhuirong > 《三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