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羊樓洞古村落隸屬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地處湘鄂之交,赤壁六大古鎮之首,松峰茶原產地,并享有有“磚茶之鄉”的美稱。 羊樓洞因茶而生,因茶而名。這里,“一腳踏兩省,雞鳴聞三鎮”。 一條百年老街依稀可見國際茶馬古道起點上被碾出深深的轍印,兩側并不起眼的老宅在風吹雨打中訴說非凡的往事。這里成為了歷史文化名鎮,老街、老宅與游客進行著特別的歷史文化交流。 慕名走進了這“赤壁南大門”——羊樓洞,走在一塊塊硬朗的、積攢著深厚文化的青石板上,似乎在翻閱一頁頁有關厚重茶史的書頁。 在這里,用腳步度量歲月的悠長,宛若還可以聽到久遠的年代里傳來的陣陣馬蹄聲,看到石板上碾槽里深藏著明清歲月熙來攘往的繁華。 “松峰入羊樓,茶香繞鳳丘,古韻珠洞曉,月旁石人瘦。”一首古詩點出了羊樓洞明清古鎮茶香繚繞的美妙意境。 要知道這條老街的故事,還得從1000多年前說起。 羊樓洞一帶出產的松峰茶,自唐朝起便享譽鄰近的鄂湘贛一帶,宋代曾一度以磚茶作為通貨與內蒙進行茶馬交易。明清時期,制茶業已相當發達,逐漸成為方圓百里的茶葉集散地。 到清朝咸豐末年,羊樓洞五條主要街道上就有20多家茶莊,每個茶莊都豎起一根制磚茶的煙囪,人們形容當時的情形是“羊樓洞一條街,家家都把茶行開”。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羊樓洞更是成為中俄茶葉國際商道的起點。 經此茶馬古道,磚茶從羊樓洞由獨輪車運抵新店裝船,出大江運至漢口,溯漢水至襄陽,然后舍舟登陸,改用蓄馱車運,經河南唐河、社旗,從洛陽過黃河。 再經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到張家口,或從晉北的殺虎口入內蒙古,再由晉商馱隊穿越大草原與荒漠,進入俄羅斯的恰克圖、西伯利亞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那時湖北版圖上只有兩個地方稱得上“聞名遐邇”:漢口,羊樓洞。 漫步在古鎮現存的那條以明清建筑為主的石板街上,柱礎石零零散散地蹲在一些老屋門前,見證著古鎮的歷史。 當地老人們介紹,通向鎮外的青石板路面上還清晰可見一條寸余深車行印跡,那是明清時代運茶的“雞公車”(一種獨輪人力車)將石板街碾出的深槽,據說是那個年代臨近省份的鄉鎮運送茶葉和貨物時碾軋而成的。 那些深槽,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古鎮歷史上茶市的繁榮和先民的勤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羊樓洞鎮茶交易的興盛景況。 羊樓洞因茶而興,然而走在今日的石板街上,卻少見以茶為生的人家。蜿蜒穿過一排排青磚黑瓦的小木樓,孤獨的老人們坐在低矮的房檐下守候著流水的光陰。 在保留較為完整的老宅院里,你會發明窗棱上優美的木雕向咱們訴說著明清時代羊樓洞人在修建上的聰明和對美的尋求。 堂屋都是天井構造,上面是天窗,上面是地井。趕高低雨天,雨水從天窗落在地井上,順著石頭的縫隙浸透到排水體系里,始終流到院外,基本不必擔憂房子會被雨水淹了。這些房子雖老,但住起來很舒適,冬暖夏涼,空調都用不著。 羊樓洞古鎮明清贛皖風格古宅 如今的羊樓洞古鎮已不見當年的繁華,但那條以明清建筑為主的古石板街依然還在。 觀音泉水穿街而過,泉水之名取自古鎮之南的一口古井,泉水清冽甘甜,永不干涸。傳說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保這里的山民與茶樹不受干旱之苦,埋下寶瓶,化為泉井。 樸實勤勞的山民,為感謝觀音的恩賜,將井取名為觀音泉,并在這里修建了圓通寺,終日香火不斷。圓通寺位于以磚茶和古板街稱名于世的赤壁羊樓洞內,與赤壁四十八泉之一的觀音泉和赤壁著名景點陸水湖相毗鄰,是鄂西南海內知名的一大古剎。 說起羊樓洞的舊時茶事,陪同采訪的赤壁朋友如數家珍:唐宋時,羊樓洞黑茶加入國家茶馬交易,銷往西亞和歐洲,一斤茶葉可換一頭羊,十斤可換一頭牛。 宋景德年間,羊樓洞黑茶販賣比唐時翻了一倍,黑茶深受西伯利亞和西域大草原上游牧平易近的迎接。 聽說,湖北玉人王昭君奉旨出塞,隨身帶去了湖北的茶葉。持久食用牛羊肉的蒙族人吃茶品茗后,頓感神清氣呼呼爽。今后,牧平易近吃茶品茗在萬里草原漸成風俗,以至“寧肯三日無糧,不行一日無茶”。
清道光年間,羊樓洞聲名遠播,英、德、日、俄等國商人競相前來辦廠制茶,國內晉、津、滬茶商亦蜂擁而至,這個彈丸小鎮成為聞名歐亞的茶市。 鼎盛時的羊樓洞,人口超過4萬,年產青磚茶3億斤,帶動了周邊地區種茶業的發展。“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鼻宕娙酥茼樫玫倪@首竹枝詞,抒寫的便是羊樓洞一帶茶鄉生活情韻。 作為歐亞萬里茶道的重要源頭,羊樓洞生產的青磚茶、米磚茶源源不斷地流向歐亞各國,年出口價值白銀1500多萬兩,好一派“茶去如流水,銀來如堆山”的昌盛景象! 然而,世異時移,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磚茶產業風光不再,羊樓洞繁華凋落,只留下一條石板街銘刻著歷史記憶。 是的,輝煌已然過去,羊樓洞不可能重回茶產業中心地位。而她留下的博大磚茶文化和凝聚了百年鄉愁的古街,卻應該在保護和發掘中新生。 羊樓洞明清古街現已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上請來了一批學者專家,正對這條古街進行保護式修繕。”羊樓洞已踏上發展的新起點。(原文/瀟湘晨報 有刪改)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歷史,考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