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苑雜談 中醫界流傳“虛則補之”、“虛不受補”、“效不更方”、“效必更方”等說法。外行聽著是矛盾,內行聽著是辯證。 “虛則補之”是絕對的。華佗 《中藏經》: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虛不受補”則是相對的;“效不更方”是相對的,“效必更方”則是絕對的。 經方辨證非常強調方證相應,證以方名,方以證立,方隨證轉,有是證則用是方,無是證則去是方。患者服藥后病情好轉,證候、病機未變者,此情況下理當“效不更方”。倘若服藥后見效,且患者證候、病機已變,此時則需“效必更方”。患者服藥,只要藥對癥,患者證候、病機一般都會改變,這是情理之中必然的事。所以,“效必更方”是絕對的。明白這些中醫說法對宏揚醫理、解析疑難、遣方用藥大有裨益。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先哲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相反相成的雙方時刻在互相變化、轉化中。虛與補、效與方就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在中醫藥的一種體現,這兩個方面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互相變化、互相轉化、相互影響的,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引起對方的改變,“虛則補之”、“虛不受補”、“效不更方”、“效必更方”就是前賢應對這些變化的智慧總結,為后人指出的行醫正道。認識到這一點,方能做一個明白的中醫人。 “虛則補之”、“虛不受補”、“效不更方”、“效必更方”,他們之間,沒有誰對誰錯的說法。也沒有誰好誰壞的比較。打一個中醫人都明了的比喻,人參、大黃,誰對誰錯?誰好誰壞?用對了地方,都是對的、都是好的;用錯了地方,就是錯的、就是壞的;“虛則補之”、“虛不受補”、“效不更方”、“效必更方”,亦是如是!在此多一句嘴,醫易相通,周易六十四卦,同樣是“沒有誰對誰錯的說法。也沒有誰好誰壞的比較”。 機械地看待“效不更方”,不知通變,有“效”會變無“效”甚至變成有“害”。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很好地說明了死守“效不更方”的危害性。用小柴胡湯治療肝炎,當患者有關小柴胡湯的“證”消失了,還要繼續長期服用小柴胡湯,并強調“漢方安全,長期服用沒問題”,誤導人們濫用小柴胡湯。不遵守“有是證,用是方”的方證對應原則。結果造成188例患者出現間質性肺炎,其中死亡22例的悲劇。這悲劇是墨守“效不更方”的惡果,是違背“效必更方”的懲罰。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殷鑒不遠,警惕警惕!人命關天,萬不可大意! 經方治病的根據是“有是證,用是方”,要求醫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真正的中醫治病,特別是對急性病,是服一次藥即看變化,根據癥狀變化而變換方藥。即使是慢性病,也不允許長期服一個處方。西醫則不同,治療高血壓病,一個絡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一個海捷亞(氯沙坦鉀氫氯噻嗪片),硬是讓病人一服就是十多年,并囑長期吃下去。這些高血壓患者是西醫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誰能說得清。 “虛則補之”、“虛不受補”、“效不更方”、“效必更方”是中醫的大智慧,大醫方能大智,大智培育大醫。 ![]() 關于“虛則補之”、“虛不受補”的雜談 http://www./bbs/forum. ... ad&tid=41086&ext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