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選歷史 匈奴是哪個國家 說到野蠻人,我們的第一印象便想到了匈奴人,我們知道在漢朝的時候,匈奴被漢武帝打敗,一部分歸降了漢朝,和漢人逐漸融合到了一起,慢慢也就沒有這個名族了。另一部分則向北遷徙進入了歐洲,對歐洲歷史影響也是很大的。那么匈奴是哪個國家呢? 匈奴軍隊 我們知道在西漢時期,匈奴北方放牧游獵為生,經常騷擾漢朝邊境。在漢武帝時,匈奴同漢朝展開了十幾年的戰爭,最后被打敗,一部分投降,一部分繼續向北遷移,在東漢時,漢朝再次進攻匈奴,匈奴被打敗后,只能再次遷徙。后來他們來到歐洲,大約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匈奴滅掉了西方的一個國家叫阿蘭聊。隨后匈奴又同西方東哥特國和西哥特國先后作戰,西方這些國家都被打的大敗。當然匈奴之所以在和歐洲這些國家作戰屢戰屢勝,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歐洲的國家實力都不強,另一方面是因為匈奴在同漢朝多年作戰下學會了很多作戰技巧。 之后匈奴首領烏爾丁率領大軍進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戰火還然道了意大利,這時候整個歐洲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許多國家都歸降了匈奴。再后來,匈奴又向西歐進軍,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先后都被匈奴軍隊打敗,一時間匈奴把西歐也攪得天翻地覆。匈奴軍隊規模最大的時候達到了50萬,直到匈奴首領阿提拉死后,匈奴才慢慢衰落下去。 雖然南匈奴和北匈奴都先后失去記載了,但我們今天普遍都認為匈牙利的祖先就是匈奴人,匈牙利也算是一個匈奴國家。 匈奴第一個單于 我們都知道匈奴是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以養殖牲畜和打獵來維持基本生活。匈奴善于騎射,匈奴軍隊更是能征善戰。匈奴的首領叫“單于”,那么我們是否知道匈奴的第一個單于是誰呢? 頭曼單于油畫 根據資料記載匈奴的第一任首領叫頭曼。匈奴的領地非常廣闊,東邊和東胡接壤,南邊是秦國,西邊是月支國。后來,秦始皇派秦軍大將蒙恬率領秦軍進攻河套地區,秦軍軍力強大,打敗了匈奴軍隊,頭曼單于只能率領部眾向北遷移。但秦朝末年的時候邊疆防御松懈弛,匈奴在頭曼的帶領下再次向南進犯。但在秦始皇死了以后,由于秦王朝內部動亂,對邊疆的防守松懈了下來,于是頭曼帶著匈奴人進攻秦朝北部邊疆,并且建立了國家。再后來頭曼被他的兒子殺死了,他兒子就是我們熟知的冒頓,冒頓擔任了匈奴單于。 “頭曼”一詞,根據考證,它本來的意思是:一萬。是個軍隊的軍銜,而不是人名字。代指“率領一萬大軍的將軍”。頭曼帶領匈奴一步步走向了強大,建立起了政權,發展了匈奴的社會經濟。 頭曼時期,匈奴雖然有了很長足的發展,但由于匈奴本來原有的生活方式的影響,致使制度和生產力水平都不是很完善;在加上他的領國,東胡、月支都很強大。南邊的秦國就更加不用說了處于強大的秦王朝統治之下,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匈奴一直沒辦法進一步擴張。直到冒頓單于繼位后,才有了較大發展,并迅速走向鼎盛。 匈奴服飾 說起匈奴,我們最了解的當然屬于西漢時期的匈奴和漢朝的戰爭了,匈奴掠奪漢朝邊境的財物,漢武帝劉徹經過多年的謀劃才戰勝了匈奴。漢武帝因此成就了雄才大略的美名,衛青,霍去病等名將也是在這個時期功成名就的。在我們的映像中,匈奴彪悍勇武,穿著也和漢人不一樣,那么匈奴的服飾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匈奴騎兵 匈奴是生北方的北方游牧民族,他們大都披散著頭發露出左肩。中國古籍中的匈奴在秦朝末年到西漢初年才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出擊匈奴,最終取得勝利將匈奴逐出黃河河套地區,西漢前期匈奴強大起來,在冒頓單于,伊稚斜單于等首領的帶領下屢次進犯漢朝北部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在漢武帝時期,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出兵塞北才將匈奴打敗。這個北方名族以游牧為生,當然戰斗力也非常強悍。在這里就讓我們看看匈奴的服飾吧。 根據文獻資料可以得知,匈奴服裝的基本形式顯然應是上衣下褲,并且是穿靴子的,他們的上衣為芢直襟式短衣,下身為合襠褲,腳穿的是皮革制的靴子。就功能而言,此類服裝不僅防風保暖,適應與北漠嚴寒多風的子哦然環境,當然也可滿足秦漢匈奴畜牧狩獵的游牧生活方式,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名族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對匈奴的服飾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我們了解匈奴的歷史。 匈奴姓氏 在古裝電視里看到的古代少數民族,他們著裝發型都很特別,連名字都特別多字而且在我們漢族人看來特別不好理解和記憶。于是特意去查閱資料才發現少數民族匈奴,原來他們的名字都有各自不同的含義。 匈奴作戰圖 史記里關于匈奴的文章,提到的匈奴起源,原來匈奴祖先和我們漢族祖先一樣。我們的古代祖先最早建立了第一個王朝的夏,夏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就是出自那個時期,幾千年前了,夏王朝的人祖先又是黃帝。因此匈奴和我們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然后黃帝的后代建立了夏朝,夏氏的后代有一個叫淳維的因為什么緣故在商代的時候往北邊逃去了。淳維的子孫后代就在北方繁衍逐漸形成了匈奴一族。那么匈奴的祖先,姓氏還是和我們漢族一樣的。直到淳維到北部生活之后,因為周邊的環境,其它少數民族,比如突厥,鮮卑,烏桓族等,也有是后來出現的,總之淳維及他的子孫后代選擇和當地人融合通婚,姓氏也逐漸和漢族完全不一樣了,加上語言環境的改變,當地方言的影響,匈奴語逐漸形成,音譯的姓名也因此區別于漢名字。 歷史書籍記錄的匈奴貴族的姓氏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匈奴首領曾出現的姓氏,呼韓邪,呼開頭的,冒頓單于,單于氏,理解了匈奴姓氏的來源對于這些特別的姓氏,就不會太陌生了。 后來,隨著匈奴后裔的漢化,匈奴人的姓氏漸漸簡化或者改姓了。 匈奴皇后 匈奴將首領稱為“單于”,將皇后稱為“閼氏”。那么匈奴皇后這個“閼氏”稱號是怎么來的呢?其實“閼氏”原來指的是女子化妝用的胭脂,后來擴展為匈奴皇后。 昭君劇照 匈奴雖然天生兇惡好戰,但他們也有浪漫的一面,他們把“閼氏”這種美好的漂亮的顏料比作自己的皇后,可見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喜愛。 我要重點說一下這位“寧胡閼氏”王昭君。昭君從小便可愛喜人,長大之后更是端莊賢惠,美麗動人,十七歲時父親把她送進宮中成了宮女。然而昭君并沒有馬上得到皇帝的寵幸,孤獨的在宮中度過多年,后來呼韓邪單于入漢面見元帝請求與漢朝和親,此時的昭君因多年沒有得到皇帝的寵愛而心灰意冷,于是主動請求與呼韓邪單于成親。元帝將昭君賜予呼韓邪單于,昭君抵達匈奴為漢匈兩個民族帶來巨大的好處,她把中原的文化帶進了匈奴,促進了當地的發展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她勸諫呼韓邪單于放棄戰爭,增進了漢匈的友好往來與和平共處。 然而好景不長,建始二年呼韓邪單于不幸去世了,昭君的悲慘生活便從此開始了,根據他們收繼婚俗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單于,生下兩個閨女,再到后來他的這任丈夫死去,昭君又要嫁給第一任丈夫的孫子,此時的她已經身心疲憊,徹底崩潰最終服毒自盡……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匈奴的收繼婚俗給當時的女子的身心帶來多大的傷害。 匈奴為何要囚禁蘇武與張騫 漢武帝時,漢朝與匈奴之間戰爭不斷,雖有強大的國力做支撐,但要完全擊垮一個游牧民族還是很困難的。于是,漢武帝便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希望聯絡西域各國夾擊匈奴,但此時的河西走廊被匈奴占據,要通往西域就必須從匈奴人的眼皮子底下過去,于是就有了歷史上的“蘇武牧羊”等傳說。 漢朝使者出使匈奴 這下問題來了,匈奴捉到蘇武與張騫后,有很多種處置方式,為什么最終選擇的是囚禁,而不是殺掉,以至于他們有機會一次次逃跑呢? 這個問題在史書上并不能找到明確答案,但并非不能發現蛛絲馬跡。實際上,除了蘇、張二人以外,匈奴曾先后扣留漢朝使者多達十幾批,被殺的只有一人。其余的人,不是在匈奴善終,就是被放回漢朝。這當然不是說匈奴人特別善良,從當時的史料推測,這可能是基于兩個原因。 一是不愿,為什么不愿呢?匈奴當時正值崛起時期,匈奴貴族對待漢朝實際上是抱著仰慕的心態的,而漢朝的使臣一般都是有才華有見識的人,所以匈奴單于千方百計想讓他們為其所用。以蘇武為例,蘇武曾被匈奴扣押十幾年,說是“囚禁”其實并沒有關押。匈奴人捉到蘇武后,又是給他娶老婆,又是讓他當大官,完全不像對待“敵人”一樣對待他。只是心系漢朝的蘇武對匈奴人的引誘并不感冒,寧愿到北海放羊,直到多年年后才被放回漢朝。 二是不敢,為什么說不敢呢?當然是因為當時的漢朝強大的緣故,正所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經過無數次交戰以后,雖說匈奴沒有被打殘,但至少也不敢輕易挑起戰端,殺害使臣的后果還是得思量一番的。由此可見,不論是今天還是古代,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都是很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