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后,中國呈現南北方對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在北方,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紛紛起兵,建立政權,史稱十六國。各國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混戰,直到357年,前秦苻堅(氐族人)稱大秦天王,滅前燕、前涼及代國,才最終統一北方(因其所據為戰國時秦國故地,故以此立國號,史稱前秦)。隨后,秦王苻堅積極準備進兵南方,消滅東晉王朝。 前秦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一場決定中華文化的保衛戰就在這樣背景下展開,東晉8萬北府兵面對前秦強兵112萬外族入侵,奮勇向前殊死抵抗。 東晉、前秦 公元383年,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淝水之戰爆發,就這樣前秦向著南方東晉發起侵略吞并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六》中記載:"八月戊午,遣……步騎25萬為前鋒。甲子,堅發長安,戎長戎卒60余萬,騎27萬,前后千里,旌鼓相望。"苻堅不禁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112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 東晉、前秦形勢圖 而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御。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大將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誰知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后,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御?,F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后,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網絡配圖 先鋒謝玄派遣勇將劉牢之首先以精兵五千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殲敵一萬五千余人。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晉軍乘勝繼進,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 苻堅登上位于淝水西邊的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唷:"此亦勁敵澗謂弱也"。后世用成語"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子,其出典就在于此。 網絡配圖 謝玄為速戰速決,派人對苻堅說隔水作戰不方便,請秦軍稍后退,讓晉軍渡過河與秦軍決一勝負。苻堅企圖乘晉軍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便同意謝玄的建議,下令秦軍后撤。誰知秦軍不明白后撤意圖,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一潰千里,不可收拾。最后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余萬。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結果,是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于前秦政權和苻堅本人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國滅的悲慘下場。 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并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后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從"五胡亂華"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為隋唐統一王朝的漢族文化實質,奠定了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