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去做各類檢測,但很多患者和家屬對復雜的檢查報告看不懂。血常規檢測是經常需要檢查的其中之一,小編這里整理了血常規的幾個主要指標,可以輕松簡單的看懂血常規檢查報告。熟悉幾個主要指標對于腫瘤病人的意義,在有問題的時候,不至于驚慌。 白細胞(WBC) 參考范圍:3.5-9.5 10e9/L 增高:急性細菌感染、炎癥、急性出血、大手術后等,明顯升高警惕白血病的可能 降低: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麻疹)、放化療或藥物影響、傷寒、脾功能亢進等 中性粒細胞比率(NEUT%) 參考范圍:50%-70% 增高:急性化膿性細菌或真菌感染、急性出血、心肌梗死、尿毒癥等 降低:傷寒、流感、化學藥物中毒、放化療或藥物影響等 輕度偏低多無明顯病理意義 淋巴細胞比率(LYM%)參考范圍:20%-40% 增高:病毒感染、結核病、百日咳等 降低:影響免疫系統的疾病 以上三個指標,用來判斷是否感染,是細菌感染或病毒性感染常用的判斷指標,白細胞的生命周期一般是13-20天,所以化療引起的白細胞降低,半個月左右可以恢復 血紅蛋白(HGB) 參考范圍:成人女性115-150 g/L 男性120-160 g/L 增高:肺源性心臟病、嘔吐腹瀉等嚴重脫水、某些腎臟疾病等 降低:貧血,如: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急、慢性失血等 紅細胞(RBC) 參考范圍:成人女性3.5-5.0 10e12/L 男性4.0-5.5 10e12/L 降低或增高的病因基本同血紅蛋白。 腫瘤病人的問題大多是化療、靶向藥治療或營養不良導致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導致貧血,缺鐵、缺維生素B12,缺葉酸都是造成貧血的原因,紅細胞生命周期一般是80-120天,所以,補血是個長期過程,不像白細胞或者血小板恢復那么快。 血小板(PLT) 參考范圍:125-350 10e9/L 增高: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感染、手術、血栓性疾病等 降低:放化療或藥物影響、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慢性長期出血如胃潰瘍出血等 腫瘤病人本身容易是高凝狀態,血小板偏高,有血栓的風險,血小板偏低,則有出血的風險。血小板的生命周期一般是7-14天,所以化療引起的血小板低下,一般情況下半個月左右也能恢復。 希望癌癥患者們的治療都能好轉起來,讓檢測不成為生活里的常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