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癡山人有幸收藏到兩枚神冊通寶,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原名譽所長、著名考古學家、文物鑒賞家孫守道先生曾認真鑒賞過這兩枚錢,并告知筆者:堪稱國寶,寶在能糾補歷史謬誤,要好好保存。今天在泉癡山人公示遼錢部分藏品之際,借此談談收藏此錢的心得,以抒發(fā)個人對遼代歷史的追思和熱愛,并就教于廣大泉友。 神冊通寶,遼太祖耶律阿寶機在遼朝建立的第一個年號神冊年間(916年)所鑄。此時距阿寶機接受原契丹汗國痕德堇可汗禪讓汗位,自己改汗國為帝國、自任天皇帝己近十年。十年中為建立萬年世襲的帝制,阿寶機借助后族和漢人的力量剿殺了原八部大人、平定了諸弟的叛亂,兼并了周圍各部族,使契丹不斷發(fā)展壯大,疆域不斷擴充,成為中華大地上領土最廣闊、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在帝業(yè)基礎己經(jīng)牢固的太祖九年(916),阿寶機正式揭開了契丹帝國的光輝篇章,建立標示皇朝正統(tǒng)的三號(國號、朝號、年號)。阿寶機定國號為大契丹國,朝號為天朝,年號為神冊。天皇帝建立的天朝,凡人豈能冊封?只有上天的神祇才有資格擔承此任。由是神冊的年號莊嚴誕生。神冊通寶年號錢就是在年號頒布之月開始鑄造的。遼朝年號錢的誕生意義重在政治,重在政權象征,它是皇朝的名片,是天皇帝權柄,是國之重寶,而在經(jīng)濟上的意義卻并不很大。因為早在907年,在阿寶機登上天皇帝寶座之際,阿寶機就下令鑄造了契丹國的國家貨幣、正式行用錢千秋萬歲錢。除此之外,契丹允許各朝各國錢幣在境內(nèi)和契丹各時期鑄幣一體流通,己基本滿足了當時經(jīng)濟的需求。所以契丹早期年號錢包括神冊通寶鑄額都很稀少,基本上不用作流通而主要用在賞賜和玩賞上。近幾年發(fā)現(xiàn)的遼早期錢,多和金銀珠寶一起出土于罐藏而非窖藏,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神冊通寶目前僅發(fā)現(xiàn)了小平錢數(shù)枚,尚未見元寶和折二以上大錢。己發(fā)現(xiàn)的平錢有兩種版別:一種可稱為規(guī)矩式(見圖1),輪郭精整,文字端莊秀麗,穿郭經(jīng)過修整,書風隸楷相間流暢自然。銅色青黃細膩,青中泛白。錢肉上從骨子里生出一種紫色銹,有些似千年罐裝銀錢銹,在50倍放大鏡下可見錢骨己被氧化成珊瑚礁狀。此錢文字獨具特色,充溢著與漢族書者格格不入的神韻。其一、書體非隸非楷獨創(chuàng)一體。其二、簡體、變體俚俗字入錢。如通字的甬旁被簡寫成留;寶字的寶蓋被寫成一豎橫鉤;冊字被直接寫成了現(xiàn)代的簡化冊字。這些字看起來荒誕不經(jīng),其實在北地魏晉碑帖中卻都可以尋到根源。文字的考證證明這位錢文書者非一般匠人而是一位漢學功底頗深的學者。錢循唐初開元通寶形制,面細郭、中緣,背肥郭、寬緣。錢徑24.56毫米、穿徑6毫來、厚1.13毫來,重3.2克。從此餞的規(guī)整程度和形制數(shù)據(jù)來看,此錢不是一般的行用錢,而應是呈樣或試樣錢。它的形制和風格奠定了200多年遼錢的神韻和風骨,實實難能可貴。此錢九十年代末出土于吉林省長春市范家屯一處遼遺址中,同出還有銀錠和一些文字不識的錢幣,其中的神冊錢被泉癡購得。另一種版別可稱匠人模寫版(見圖2)。兩錢有明顯的承續(xù)關系,特別是容易書寫的神冊二字,照前錢模寫的痕跡非常明顯。它們的區(qū)別僅是沒文化人與書法高手的差異。通寶二字更是遠離了樣錢,直接成了匠人的書法。但這兩個匠人書法的通寶卻也垂流百年子孫繁衍不絕。在天贊、天顯、會同、大同,以至下八品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遺裔。如果說樣錢留給它子孫的是精神、風韻、傲骨,那這種模寫錢留給它的后代的就是具體表現(xiàn)契丹錢神韻、風格、傲骨的契丹人寫漢字的簡約、隨意、自然。這種錢的形制基本保留了樣錢的特點,只不過面郭更細了背郭平淺了而已。錢徑24.01毫來,比樣錢稍小了些;穿徑6.65毫來,比樣錢加大為的便于鑄造;厚1.38毫米,加厚或為堅固防磨損、亦可能為取信于民;重3.9克,比樣錢加重是為使用過程中更耐磨損。這枚錢04年發(fā)現(xiàn)于黑龍江雙城發(fā)現(xiàn)的一個用探測器探得的一個陶罐中,銹為深綠色透骨銹,銹層不厚字跡清晰。這兩枚神冊通寶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遼錢史的缺失,對遼錢鑄造上限提供了準確無誤的證據(jù),在遼史研究上將會做出更多貢獻。鄙人也將利用它們做更多的研究,發(fā)掘出蘊藏在它們身上更多的信息,為遼錢研究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泉癡山人2007-8-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