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張經典的中醫方劑——炙甘草湯(復脈湯)。 據考證,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在《傷寒論》中主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千金翼方》所載的主治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代,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外臺》的主治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其方名和主治都不統一。 對于醫圣張仲景的方名而言,以藥名作為方名的情況多是小方,如甘草干姜湯,芍藥甘草湯、干姜附子湯等。而本方是一張九味藥的大方子,不符合張仲景方名的常例。張仲景以藥名方,都是方中的主藥,其用量也相對要大。但本方炙甘草的量并非最大,只用了四兩,而生地黃用量卻最大,用了一斤。由此可見,復脈湯的方名更適合本方。另外,《傷寒論》的條文是否存在脫簡,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對此,清代經方家莫枚士也有獨特的看法。他在《經方例釋》說“疑經文本當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復脈湯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并舉兩個例子來證明。一是《傷寒類要》以一味甘草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二是《千金》以一味甘草治療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莫氏的觀點值得重視。 關于復脈湯,當代有經方家提出:本方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張軍醫用方。是用于那些在戰場上受傷后造成大出血的士兵們的。大量的出血,也同樣可出現脈結代、心動悸。方中用大劑量地黃和阿膠就是為了止血。這一點從內補當歸建中湯的條文中可以看出:“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黃土湯和膠艾湯都主血證,也都用地黃、阿膠,由此類推,可知本方也應主治血證。桂枝甘草取桂枝甘草湯治悸之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急當先固,人參之用義該如此。大出血致使肌體極度衰弱,故又配合大劑麥冬、麻仁、大棗。尤其是方中大棗用至30枚,量大,糖分足,可以給虛弱的身體補充大量能量。在沒有輸血補液的古代,這的確也是一首對證之方了。徐靈胎在《蘭臺軌范》中也說本方“治血脈空竭”,誠可謂是獨具慧眼。 《本經》說地黃“長肌肉”,麥冬主“羸瘦短氣”,大棗主“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麻仁主“補中益氣”,甘草“長肌肉,倍力”。這些藥物主治的共同點都是其人枯瘦乏力。這個方對于羸瘦體質的心臟瓣膜病人很適合。臨床上除了用于羸瘦、有心律失常癥狀的心臟病人,也可用于心臟手術后的調理。 另外,許多名醫還常用此方治療以腫瘤為代表的惡病質類疾病。腫瘤病人經過手術、化療、放療后常常表現形體消瘦干枯,動輒氣喘心慌,大便于結,病情進入虛勞階段。此時只要食欲尚佳者都可用本方。有位名中醫的經驗是:人羸弱,麥冬要用60g或更多,嘔吐者加半夏;心悸甚者加龍骨、牡蠣,桂枝再加量;貧血時加鹿角膠。便秘者用麻仁,不寐者,可改為酸棗仁;肺氣腫氣促多汗,多加山萸肉30g、五味子10g、龍骨20g。服用此方者,最好是把它熬成膏劑。 劉冰燕主任 中國中醫泰斗,原國家衛生部第一任中醫司司長呂炳奎老中醫的關門弟子。中醫副主任醫師 天津敬善堂心臟瓣膜病首席專家 曾任醫院院長 中國中醫學會分會理事 先后撰寫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入選多部名醫典錄。 劉主任從事臨床內科工作三十多年,擅長心腦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主治心臟瓣膜病、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中風后遺癥等。尤其擅長心臟瓣膜病的非手術治療,善用中藥秘制膏方調理,堪稱一絕。2016年前累計觀察近5000例心臟瓣膜病,曾親自跟蹤北京、天津兩地心臟瓣膜病患者上千人,對心臟瓣膜病的非手術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