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諵譁》第二十二集 來自南師讀書社 00:00 08:09 點擊上方綠框收聽 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莊子說,我們得到這個身體,活在這個世界上,“時也”,這個代表一個機會,一個時間;有了這個機會,有了這個時間,才叫我們活個幾十歲。萬一生下來就死呢!時間短一點就跑也行,沒有什么舍不得,所以“得者,時也”,這是個機會。“失者,順也”,生命結束了,要回去是應該的。本來這個世界上沒有我嘛,忽然跑出一個我來,就在世界上玩了幾十年,很夠本了。當初什么都沒有帶,光光的來,又吃又住,又玩又罵人,又吵架,玩了幾十年,蠻有趣的。回去就回去,應該的嘛,沒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后來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安時處順”,這四個字是常用到的典故、原則,就是《大宗師》這一篇來的。所以他說“安時而處順”,活著的時候,把握現在,現在就是價值,要回去的時候,很自然地回去了;所以一切環境的變化,身心的變化都沒有關系,那是自然本來的變化。常常有許多朋友講起,要這樣那樣,尤其到了晚年,孔子也講,人到了老年有一個大戒,就是“戒之在得”。人老了以后,手抓得愈緊,思想也抓得愈緊,因為來日無多,日暮途遠,太陽要下山了,前途茫茫,所以生怕把握不住。那些所謂平常不愛錢的,老了特別愛錢,平常很大方的,老了,兒子也是我的,女兒也是我的,孫子也是我的,因為他沒得抓了啦!總想抓,這就不懂這個生命了,所以不知道處順。 人一到老了,這個世界給你玩那么久了,已經很夠本,要順其自然;如果懂了這個道理,“哀樂不能入也”。所有喜怒哀樂沒有什么,情緒都不動;情緒不動不是灰心喔!是自然就空了。有什么可喜歡的!當然不是叫你不喜歡,你高興笑就笑一下,笑完了也算了,要哭就哭一場,哭完了也算了,“哀樂不入于心”。他說這個道理最難懂了,這就是道。佛家禪宗講悟,就是要悟這個道理,要看通了人生。 “此古之所謂縣解也”,古人這個“縣”就是“懸”。什么叫縣解呢?就是最高明的見解,勉強再加解釋,形而上哲學的道理就是縣解。如果嚴格地講,像縣解、造化這些題目,包含的意義都很多;簡單地說,就是理解到了,懂得了這個就是道。所以后來有人寫成這個“懸”,人應該個個有這個智慧,了解這個人生,而得道了。“而不能自解者”,但是人生自己得不到解脫,達不到懸解的解脫境界,“物有結之”,因為被物理的環境困惑了,被它拴住了。 我們在座研究佛學的朋友,你就看出來了,很多佛經上翻譯的名稱,什么“解脫”啦!心中的煩惱妄想叫做“結使”啦!套用莊子的特別多。所以有了高明的見解,悟了道的人,自己就得解脫了;人如果不能得解脫,自己就很苦惱。 “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這是最后的結論,他說宇宙萬物不能勝天,這個天就代表道,不是天體的天,也不是什么自然科學的天;萬物離不開道的境界,就是物也不能影響心,心就是道。但是講一個“心”字,我們容易把它降低了,好像把自己思想當成心了;這個心,包含了思想、精神、物理(生理〉,三部分一體。而古人尤其莊子不用這種字眼,他就用天,或者道這一類的字,就是代表心物是一體的;所以“物不勝天”。他說我們何必為外物困擾了自己呢!能夠把萬物看空了,看通了,不被困擾,就不被束縛了。所以,我們又何必討厭這個身體,乃至于物理世界的東西呢!
|
|
來自: 昵稱3916569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