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港囧》爆了。

無論是票房還是褒貶不一的口碑,都讓這部電影呈壓倒性趨勢在中秋檔期獨占鰲頭。在這個懷舊情懷爛大街的時代,《港囧》以它獨特的視角,取景于香港,融合了曾經輝煌一時的電影與音樂,通過市井小人物的生活舉止把香港氣息揮灑的分毫不差。
或許《港囧》給人以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徐崢各種落魄搞笑的熒屏形象,而是鏡頭里因他們飛奔而一路倒退的建筑樓群。
無論是50、60年代的工業大廈,70、80年代的商住兩高樓,還是90年代的現代化高樓,逼仄而又混雜地擁擠在一起,組成影片最濃郁的港味。
今天,借助這部電影來迎接即將到來的國慶,為大家盤點香港各大不容錯過的建筑景觀設計。

作為《港囧》在港拍攝的重要取景地點,天際100自然有其獨特之處。天際100是香港最高的室內觀景臺,海拔393米,可360度俯瞰整個維多利亞港及全港的景色。每年在維多利亞港舉辦煙花匯演之時,天際100更是成了許多人觀看煙花的首選地點。






既是懷舊,怎么可以沒有勵德邨?
始建于1969年,歷時近7年落成的勵德村,可以算作全港島最具特色的公屋(廉租房屋)之一,也是全港唯一一座圓環式建筑。
每座27層,每層17戶,每個家庭空間呈扇形,單個面積不及30平米。如今仍然有超過七千名香港居民,生活在這兩座奇跡般的圓環狀大廈及附屬方形樓中。



抬頭穿透天井,便如同跌入循環往復的層層夢境。


勵德邨內部,住戶依次排列,沒有雙向通風的窗戶,只有外墻上端設有向內的換氣口。

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于1977年訪港,并到屋邨參觀

1983年蓋的樓,卻是領先時代幾十年的設計。
鋼結構的大樓要面對維多利亞港潮濕海風帶來的腐蝕問題,設計團隊巧妙地利用化學方法解決。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策略方面,除了著名的中庭陽光折射鏡外,匯豐的冷氣系統用的是海水冷卻。


大樓里的垂直交通系統放到兩側,不像其它高層辦公一樣在中間,這點絕對是劃時代的,就像重新定義了摩天樓的設計。
沒有了樓層平面中間礙手礙腳的電梯井,每層靈活性大增。整棟建筑的結構體系接近斜拉橋的原理,這也不是傳統高層的結構,少了一堆煩人的柱子,樓層使用率也大增至80%,這在高層辦公建筑里面也是極其少見的高。



匯豐一層是架空的,通透的感覺讓整座大樓有種歷久彌新的感覺。

香港大學,其奠基于1910年3月16日 ,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冊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
建校初期,香港大學規模極小。


港大內部標志性建筑
大樓以文藝復興時期建筑模式的花崗柱廊所支撐,頂部則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的風格。

香港大學莊月明樓,經典的退臺設計,貼合有坡度的地形。

港科大在香港比較偏遠的地方,依山,傍海,校園不大,但是很精致。
大概是因為有些陰晴不定,港科大的校園幾乎全部有頂覆蓋,但并不是說港科大就是一個全封閉的樓,而是這些頂營造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空間。


港科大的建筑風格很現代,現代化設計,不仿古,把高科技以及現代化的風格發揮到極致

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所在地,其外形獨具一格,仿佛由不規則的水晶石堆砌而成。
建筑高九層,內設各種設施,包括影像實驗室、教室、展廳和咖啡館。大樓內部照明色彩豐富,空間形狀多樣,為人們營造了一個激發創意的理想環境。


對面那個中間橙色的建筑是學生宿舍。


教學大樓內部

天臺附帶有開放的小花園,據說可以看到海

1973年落成,并成為整個70年代香港以及亞洲的最高建筑。
Palmer & Turner 主持設計,木下一先生主筆。整幢樓平面呈正方形,直上直下,四角堅硬撐起上部。據稱當時在建筑時,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外墻采用光滑的筒狀以便滑膜上升。同時,大樓所有窗戶全部采用近1.8米直徑的圓形,使得窗洞在受力時,不會被拉裂,外墻結構受力因此有了連貫性。

1980年落成,66層216米高,其自建成起保持香港最高樓一直到1989年中銀大樓建成。
樓頂圓形狀空間為香港第一家旋轉餐廳,樓底部則為各種商鋪和飲食中心。合和中心一大特點是將皇后大道和上面相距幾十米高的堅尼地道連接起來,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因此深受街坊喜愛。該樓是由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先生主持設計,成為了“本土化”摩天大樓的代表。

中銀大廈高70層,含頂部天線共367.4米,比當時香港最高樓合和中心高出150米。
整座大廈底層呈正方形,每邊長52米,沿對角線切割分成4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在不同高度傾斜截停,是建筑看起來變化多端,并且擺脫了傳統建筑“盒子”一樣的形態。

整座大廈造價10億,是匯豐大樓的五分之一,但各方面絲毫不輸給匯豐。夜晚,大廈的每個三角形邊緣部分會亮起燈光,十分漂亮。

1989年左右完成,原名奔達中心,位于金鐘地鐵站西側,兩棟獨立大廈構成。是Paul Rudolph 晚年的作品。
每座大樓都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各個層面都有向外的懸吊,使得整個建筑形狀十分奇葩,但也頗具美感。

1989年建成的這幢L形建筑包含了2019座的音樂廳,1734座的大劇場和400座的實驗劇場及餐廳。
音樂廳和大劇院形成L形的兩翼。建成之初,人們希望它像悉尼歌劇院一樣脫穎而出,但緊臨維多利亞港的文化中心卻沒辦法在建筑內欣賞維港,導致了它作為地標性建筑的失敗。近些年發展的3D表演光柱重新煥發了這棟建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