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茵梔攻毒湯(孫秉嚴方) 【組成】 茵陳15g,梔子10g,川楝子15g,蜈蚣3條,全蝎6g,附子20g,肉桂20g,干姜20g,自然銅20g,黨參15g,生黃芪30g,熟地黃30g,白芍20g,厚樸10g,木通10g,茯苓15g,澤瀉10g,穿山甲10g,天葵子15g,柴胡10g,竹茹10g,代赭石30g,番瀉葉10g,大棗15g。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2次,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 溫陽散寒化瘀,瀉下攻毒。用于肝癌。 【方解】 孫秉嚴老中醫(yī)認為,腫瘤的形成主要機制是:正氣虛損,內(nèi)外合邪,致使氣滯血瘀,癌毒集結(jié),寒凝成塊。治宜破瘀軟堅,溫陽散寒之法。正如《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說:“血氣者,喜濕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方中附子、肉桂、干姜溫陽散寒,令寒凝消氣而血通;黨參、黃芪、熟地黃、白芍補氣血以扶正氣;柴胡、川楝子、代赭石、全蝎、蜈蚣調(diào)肝氣以理肝血;番瀉葉、澤瀉、木通用以利水;穿山甲、自然銅等化瘀消積。諸藥共奏溫陽益氣扶正,破瘀瀉利攻毒之功,而獲消積治癌之效。 【驗案】 鄧某,男,44歲。1990年5月初診。來人代訴患者于1990年4月初,經(jīng)某醫(yī)院B超及CT檢查,被確診為肝癌,CT見肝左葉病灶約4.5cm×6.8cm大小,肝功能正常。經(jīng)服上藥后,肝區(qū)疼痛消失,病好轉(zhuǎn)。B超檢查病灶縮小,血象正常,體力恢復(fù)。于1990年9月4日病人親自來診。檢查:體質(zhì)消瘦,腹水(+),舌印(+),腮印(+),甲印偏寒,脈象沉弦,病屬寒瘀毒結(jié)型。用上方加減治療1個月,腹水消失,1990年10月8日作B超復(fù)查,結(jié)果為:癌灶消失,肝硬化結(jié)節(jié)。1991年1月20日來電,已上班工作1個月。 【方源】 《名老中醫(yī)秘驗方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