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族譜上篇(隴西嫡系條靖支派)  隴西堂——李氏族譜下篇 李 氏 族 譜 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所以紀一國之事跡,譜所以敘世代之源流。家譜之修,無非明人倫、考世系,序昭穆,別親疏也。若吾李氏,源自嬴姓,出自顓頊高陽氏之后。顓頊之曾孫皋陶字庭堅,為堯之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李氏以皋陶為血緣始祖。至商末理征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攜幼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以李子充饑,為感李子活命之恩,指樹為姓,改理為李,由此利貞成為李氏得姓始祖。李耳字伯陽,謚號聃,世稱老子,道教元祖,著《道德經》,唐追封老子“太上玄元皇帝”,乃正史所載李姓第一人。李廣,西漢名將,號稱“飛將軍”,威震匈奴,英勇善戰,戰功卓著,名垂青史。詩仙李白,盛唐詩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更為后世所景仰……所謂根深則葉茂,源遠則流長,李氏家族史幾乎與中華文明史等長。今人口逾億,為天下姓氏之冠。李氏家族繁衍昌盛,流布廣遠,可謂門第高尚,業績輝煌。李白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而以當今之盛,雖言“我李億萬葉,柯條遍五洲”亦不為過矣。 至吾青城靖遠李氏一脈,據光緒二十九年(1903)首次所修李氏家乘云:先祖隴西望族也(筆者按:天下李氏根在隴西,共尊“隴西”為郡望,“隴西堂”為堂號),系漢邊將北平唐學士青蓮苗裔。世居鞏昌府隴西縣麻子川李家堡。始祖光先公由明末徙條(城),居南 山水窖岔,耕讀傳家,孝悌為本。其第五世孫賀周自清雍正年間徙靖(遠)小黃沙灣業農。賀周,族正連美之長子也,“世守祖訓,忠厚傳家”。第六世孫國祿、國宗于乾隆四十九年,于黃河鷹窩石大戰回匪,上諭賞賜藍頂花翎不受,其忘身報國可謂忠義臣也(其事跡載于《靖遠縣志》)第八世孫篤慶,號孟坡,“性倜儻,尤敦倫紀”,咸豐壬子科舉人,為欽加鹽提舉銜誥授朝議大夫特授甘州府山丹縣儒學正堂……自始祖光先公明末遷條至今,椒衍瓜綿,已歷十七世矣。期間雖歷同治五年兵燹及民國九年海源地震兩大災難,人員傷亡慘重,然我宗族猶自強不息,成為當地望族也。 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詩云:以嗣以續,續古之人。修譜之要義,即在追遠續古也。首次譜載:十世孫生霖之妻常氏守節撫子,創修皇廟,睦族好善,欲修譜敬宗。生潤(字玉廷,十世孫蘭州府儒學廣文生員譜之撰寫者)乃集族人議及修譜事,始有條靖李氏家譜之問世。在此當深切緬懷常氏、生潤、澍英(第十世孫,吏部候銓直隸分州州判邑恩貢生,譜之書寫者)等先祖,是他們戮力同心才使得我家族有史可考,血脈流傳! 今逢盛世,政通人和。我李氏家族門第興隆,才俊輩出。仕農工商,黨政軍學,各有建樹,各領風騷。然同脈出條靖一宗,根植黃河兩岸。鑒于戶族居住分散人口眾多諸因素,加之第二次續修(1984年)倉促潦草多有疏漏,第三次續修家譜勢在必行。于是,經族正蔭茂(第十二世孫)倡言,成立李氏家族第三次修譜籌備小組,李琦(第十三世孫)任組長。族人囑我作序,自愧才疏學淺,難當此任,未能盡述祖先功德于萬一。然奉先思孝之意不絕,敬宗追遠之心常懷。唯有殫精竭慮,與吾族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共襄盛舉。以圖再展我李氏宗族之雄風,再造我李氏文化之輝煌!詩曰: 我李蔥蔥億萬葉,柯蔭華夏欲參天。 開弓射虎思飛將,磨杵騎鯨贊酒仙。 不慕彭公八百歲,獨憐老子五千言。 隴西雅望今猶在,裕后光前薪火傳。 是為序 公元二零一零年歲次庚寅仲春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十三世孫 李曉 熏 沐 謹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