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置資產的意義——提高被動收入 30歲之前靠人生錢,30歲以后主要靠錢生錢。錢生錢的第一步,就是合理評估自己的情況,做好資產配置。資產配置這件事呢,即怎么分配手里的可投資金,這個分配方法,又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收入水平、資產、負債和短期目標不一樣,適合配置的理財方法就不同。
資產2000萬以上的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的核心是保值,主要求穩。
資產在20萬附近的人群呢,起點低,資產配置的核心是增值,求財富增長。
這篇文章,理財君主要面向年收入在20萬以下的家庭、個人,提供思路,尋求可投資金的分配方法和比例。
這個階段配置的目的,還是合理地打理現金,讓錢生錢,做到資產增值,提高被動收入。通過理財錢生錢,提高的就是被動收入。被動收入大多是來自資產性收入,比如房租入賬、股權投資、股票、基金投資收入。 二、常見三大類資產配置產品 理財不需要什么都懂,投資的世界里,我們只做資金擅長的那部分即可。理財君有四個指標:收益性、安全性、門檻高低、流動性。用著四個指標,評估出適合大多數人的理財產品。 分成三大類: 流動類資產、保障類資產、收益類資產。 1.流動類資產 那些銀行短期、銀行活期存款、貨幣基金、銀行現金管理等理財產品,都是這一類的。日常短期的生活開支配置在這些產品里就行了,比如3個月、6個月的生活費。我最愛的是余額寶、理財通這些互聯網理財,它們背后是貨幣基金這種標的物。 不止是年化收益超過4%,秒殺市場上的各種銀行定存、銀行理財;并且流動性完美,隨存隨取,完全可以把零花錢放在里面。風險也很低,基本沒有出現過負利率。 2.保障類資產 養老金年金險、子女教育金年金險、重疾險、意外險、醫療險、定期壽險。 注意,這類保險產品應是純粹保障型的,不應該以投資收益為目的。年金險、帶有財富傳承性質的大額分紅險等,都不建議你買,因為不適合普通人。保險產品現在還以這種分紅、返還、理財性質的保險為主,可以說害人不淺。一方面,比收益率,比不過銀行理財;另一方面,流動性基本為0,急用錢的時候,不但不能取出來,而且一旦停止繳費,保單作廢,只退回現金價值。現金價值相比之前交的保費,可以說是毛毛雨。 3.收益類資產 這個根據風險從低到高,可以分成三種。 1)固收類 即固定收益率的產品,比如國債、債券、銀行定存、P2P網貸理財。 優點:風險低。 缺點:收益低。 國債、債券、銀行定存的年化收益一般在5%或者以下。 相比之下,P2P在這里面就是鶴立雞群,表現相當亮眼。互聯網理財成為主流,秒殺這些傳統大銀行沒有誠意的產品,指日可待。 在我看來,P2P不是傳言的高風險,這個因人而異。如果你貪戀高息、高返,沉迷不靠譜的平臺,還懷著僥幸心理,那就注定去做了韭菜。 正規的平臺,一旦選對了,安全性就升到90%以上。比如人人貸、鳳凰金融、宜人貸、愛米理財、熊貓金庫等,唯一的風險大多是經營不善倒閉這些問題。 所以,固收類產品中,P2P投資目前顯然是收益較高的最好投資品。 2)浮收類 和第一種相反,即收益率是浮動的,比如股票、普通開放式基金、指數基金、超級基金(FOF)。 對于這些理財產品,不建議你做短線的投機。而是中長期的定投,做價值投資。 養成一個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習慣。長期來看,手持子彈分批買入,攤低交易成本,穿越熊牛,才能迎來一個穩穩的的微信定投曲線。 3)高風險 外匯、期貨、房地產、古玩字畫等其他投資品。其中,高風險的外匯、大宗期貨、珍奇古玩字畫,投資門檻高,并不適合大多數人。所以我也不建議你看了。 好了。說了這么多,適合我們大多數人的資產配置: 10%的保障型商業保險 10%的余額寶。剩余的80%分配在互聯網理財、股票、基金上面。后面這80%比例分配,看你自己的意愿,因人而異。 需要用來做養老本、老婆本、治病、買房等的錢,就不建議這么倒騰了。還是慎重,把這些近期要用的錢放到貨幣基金,隨存隨取方便,而且風險很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