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肛腸疾病發病率為50.1%,其中痔的發病率為98.09%,有癥狀且需要治療的患者占44.7%。痔瘡的臨床表現多為便血、腫物脫出、肛門部異物感,很多患者根據上述臨床表現“自行診斷”,且“診斷”后多不就醫。 痔瘡對人體的危害雖不及心、腦、腎等臟器疾病,但其癥狀易與結直腸癌、炎癥性腸病、腸息肉、直腸脫垂等疾病混淆,患者“自行診斷”后,不進一步檢查確診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醫務人員可通過以下3步措施,引導患者提高對痔瘡的警惕。 第一步 解說痔瘡主要的臨床表現 便血 是指血便或便后鮮血,這是痔瘡最常見的癥狀。痔瘡便血,血色鮮紅,與排便關系密切,便血時一般無疼痛。輕度便血,表現為廁紙染血或滴血;嚴重便血,表現為噴射狀出血,便血一般可自行停止;痔瘡病史長及出血量多者,可出現血紅蛋白低,但不伴有腹脹、腹痛、發熱等全身癥狀。 腫物脫出 是許多痔瘡患者的首發癥狀。輕度痔瘡,痔核僅在大便時脫出,便后自行回納;重度痔瘡,痔核需要用手推回,且在行走、咳嗽等腹壓增高時脫出肛外。內痔脫出,嵌頓于肛門口者會出現劇烈疼痛,若不及時還納,易造成痔核缺血、糜爛,引起大量出血,造成嚴重后果。 第二步 闡述與痔瘡臨床表現類似的疾病 結直腸癌 早期無特殊癥狀,隨疾病進展常出現以下表現:①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腹瀉、便秘,糞便中帶血、膿液或黏液。②腹痛,是早期癥狀之一,常為持續性、定位模糊的隱痛,或僅有不適感。③腹部腫塊,腫塊多為瘤體本身或瘤體引發的梗阻糞塊。④由于長期便血、癌腫潰爛或感染等,患者常出現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等全身癥狀。一般右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全身癥狀、貧血及腹部腫塊,左側結腸癌的腸梗阻、便秘、腹瀉、便血等癥狀比較突出。中國的結直腸癌以左半結腸及直腸為主。 腸息肉 約半數患者無臨床癥狀,出現并發癥表現:①腸道刺激癥狀,腹瀉或黏液膿血便。②便血,血多黏附于糞便表面,血色鮮紅,息肉位置較高時血可呈暗紅色,或僅大便潛血試驗陽性,位置較低的直腸息肉可伴息肉脫出,癥狀表現與痔瘡極為相似。③盲腸息肉,可能造成腸梗阻及腸套疊。 炎癥性腸病 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血便,伴體力下降、消瘦、低熱等全身癥狀。腸道并發癥主要為出血、腸穿孔、腸道狹窄和梗阻、瘺管和肛周疾病、中毒性巨結腸,甚至癌變。據2010年世界胃腸病學組織發布的數據,炎癥性腸病患者約>25%合并腸外并發癥,其中15%~20%伴有關節痛。 直腸脫垂 是直腸、肛管甚至部分乙狀結腸移位下降和外脫的一種疾病。多見于年輕人和老人,常引起大便失禁等癥狀。直腸脫出物呈環狀、色淡紅、質地較軟、表面光滑,肛周分泌物增多,伴肛門括約肌松弛,無曲張的靜脈,一般不出血。直腸脫出物若未能及時復位,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可發生黏膜充血水腫,導致嵌頓、糜爛、壞死。長期的完全性直腸脫垂,將導致陰部神經損傷,造成大便失禁,肛門組織潰瘍、出血、狹窄及壞死。 第三步 講解痔瘡相似疾病,須早診早治才能獲取良好療效 結直腸癌 一般可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及內鏡檢查進行診斷,診斷準確率≥95%。以便血為主訴的患者,即使肛門鏡檢查發現存在明顯內痔,也不應貿然給出痔的診斷。對于已確定內痔診斷的患者,若發現直腸、肛管內同時存在可疑的硬結、潰瘍、包塊等,須進一步思考和重新診斷,以排除內痔與直腸癌同時存在的可能性。 腸息肉 由于大腸息肉的高發病率,且息肉的體積、生長時間、絨毛成分比例、不典型增生程度與其癌變有明顯正相關性,一旦將息肉誤診為痔瘡,患者的生命就可能受到癌變威脅。2014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腺瘤檢出率和隨訪期發生結直腸癌、進展期結直腸癌及晚期癌之間呈負相關性。臨床上對于發現息肉者,提倡早期切除,定期復查。 炎癥性腸病 特點是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診療指南推薦抗炎、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治療,雖然可以控制癥狀,但須長期用藥、不良反應明顯、經濟負擔重,中西醫結合治療是炎癥性腸病治療的新方向。 直腸脫垂 是肛腸科比較棘手的病癥,治療復發率較高,手術是治療直腸脫垂的主要手段,目前手術方法有上百種,但沒有一種效果令人非常滿意。因此,比較好的選擇是直腸脫垂早期就接受治療,阻斷病情繼續發展。 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張淵博 張書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