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圣人之做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做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 明末清初有個大醫學家叫傅青主,他是專門治療女科疾病的高手。有一天,一個小伙子來找傅青主,說他前兩天因為一點生活瑣事和妻子吵了一架,然后妻子就不吃不喝躺在床上渾身疼,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看到妻子很痛苦,小伙子趕緊請傅青主來救救他妻子。 傅青主聽完小伙子的訴說,馬上給他開了一服藥,什么藥呢?傅青主告訴小伙子,讓他在路邊找兩塊比較光滑的石子,洗凈熬上兩個時辰,也就是相當于現在的四個小時。小伙子按傅青主的吩咐做了,回家后把石子洗凈后放在藥鍋里慢慢地熬,可是熬到很晚很晚,兩眼都發紅了,藥還沒熬好。 他的妻子看到自己丈夫一心一意為自己熬藥,熬得兩眼通紅也還在堅持,心里很感動,又想起他以前的好,忽然覺得身體不那么疼了,于是試著坐起來,慢慢地走到丈夫身邊,和他一起熬藥,直到把藥熬好。第二天,妻子服下藥后,身體竟然感覺不到一點疼痛了。 夫妻倆跑去感謝傅青主。傅青主聽他們說完熬藥的全過程后哈哈大笑:“其實這不是藥,是心。”原來,傅青主開的這服藥,是想讓妻子知道丈夫原來還是很疼愛自己的。妻子的心結一打開,愉快的心情瞬間打開了她全身的氣機,病自然就好了。 除了外傷,更多的是心里的“內傷”。 這個石頭湯的故事其實就是丈夫用愛心感化了妻子的心。當我們去看望一個病人的時候,帶給他的最好禮品,不一定是營養品和補品,一兩句貼心的話,可能比吃藥都見效。 可能有朋友會產生疑問了:您這個故事講的是“心藥”的作用,那和您現在要說的湯藥有什么關系呢? 其實,中醫的湯藥之所以有很好的療效,除了有藥物本身的藥效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熬藥的過程中心力的作用。不管是在灶上自己用砂鍋熬藥,還是用自動煎藥壺,在熬的過程中都會用心守候,不時地揭開鍋蓋攪拌一下,這種全神貫注的心態在一瞬間已經把自己的心力注入到湯藥之中了,其實這是一種吉祥如意的場態,傾注了熬藥人的祝福,這樣熬出來的湯藥才會有靈性。 古人云:湯者蕩也。蕩有激蕩之意,中醫的湯藥就是用水來沖蕩體內的病邪,有滌蕩體內毒素的作用。人體70%是體液,用湯藥治病契合《易經》取類比象的道理,滌除體內濕邪、病邪。 現代醫學的輸液從中醫的角度講,類似于中醫的湯劑,只不過一個是滴注一個是口服。滴注時的西藥,有時因藥物偏涼反而會有助濕的副作用。湯藥則沒有這個問題。 中藥最好拿回家自己熬,而不要在藥店代煎。 熬藥最好用砂鍋,砂壺或搪瓷鍋也可以,但一定不要用鐵鍋,用之前一定要把鍋內的油脂洗凈。將藥放入鍋中,加入冷水,水位要高于藥品2~5厘米,浸泡半個小時后就可以開始熬了。先用武火把藥煎開,然后再用文火熬20分鐘到30分鐘,此為頭煎。二煎是武火藥沸后再用文火熬15分鐘即可。三煎藥沸后10分鐘即可。 在治療上只需頭兩煎就夠了。從傳統道家醫藥學來講,頭煎取的是氣,即藥氣,是無形的。二煎取的是質,即藥的有效成分,是有形的。兩煎混合在一起同時服用,才能起到最佳的治療作用。 但嚴格來說所有湯藥都應該三煎,第三煎藥色已淡,沒有那么重的藥味了,淡則入脾,達于四肢,有溫補脾胃的作用。即便不喝也應該煎好后用來泡腳,有舒經活血的作用。現在中藥資源浪費最大的就是湯藥。過去的老先生熬藥,都要熬到拿手一捏中藥沒有顏色了才算。 在臨床上選擇湯藥調理疾病的時候,開完方后馬上抓藥服用這樣效果是最好的。因為疾病的發升發展瞬息萬變,如果抓了藥放了三五天后再吃,那么病癥有了變化就不對癥了。所以古人講對癥下藥,在某種意義上講的也是時機相對,時機不對吃下藥后反而會產生副作用。這點一定要切記! 熬藥前加的水最好一次性給足,熬的過程中最好不要再添水,這樣會降低藥效。 喝湯藥時最好不要喝茶,治療期間不要吃辛辣、油膩及發物、無鱗魚(包括鱔魚、泥鰍、黑魚等,黏液多,導致濕,助病)等,并且需要節制房事。 - End - 著名中醫師,師從當代著名中醫大家、針灸大師胡海牙,是胡海牙先生的入室弟子;又從師于意拳大師王玉芳,精研意拳養生,是王玉芳先生得意門生。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實踐經驗,融仙學養生、丹道養生與武術養生等中國傳統養生學精髓于一爐,構建了一套全新的適合現代人體質特點的養生治療體系,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推崇和患者的高度認可。 出版有:《慢養才有高顏值》、《為我的身體養陽氣》、《美味才能養生》、《黃帝內經使用手冊》系列一二輯、《一通百通治百病》、《活到天年》、《人體通補手冊》、《身體自有大藥》、《靈丹妙藥身上找》、《養生太極樁》點校《傷寒集注》、《本經疏證》等作品。 擔任北京電視臺《養生堂》、《健康生活》、湖南衛視《百科全說》、山東衛視《養生》、河北衛視等多個健康欄目主講嘉賓;現任職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傳統醫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謙之堂醫館首席專家。 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