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凱爾特人的起源問題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英倫三島的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都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后裔。他們對古代凱爾特文明,記憶猶新,就仿佛是昨天一樣。十九世紀,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又大批遷往美國。據說,今天的美國的公民,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凱爾特人的后裔。因此,有很多美國人對古代凱爾特文明,也是記憶猶新。在法國西北部布列特尼地區(Brittany),大多數居民也是凱爾特人的后裔。他們對古代凱爾特文明,也同樣記憶猶新。據說,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興起就與古代凱爾特文明的復興有密切聯系??偟膩碚f,古代凱爾特文明對美、英、法三國的近、現代文明,都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近年來,描繪凱爾特巫術的《哈利·波特》的小說和電影風麾歐美,風麾全球,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種影響不僅限于文學界和電影界,而且涉及繪畫界、音樂界、體育界及其他方面。例如,體育界球隊都喜歡以“凱爾特人”命名。又如,很多人都不知道,倫敦、巴黎、維也納等現代大都會都是在凱爾特人的山間碉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很多人也不知道,五一節原本是凱爾特人的節日。近年來,在美國還出現了“現代凱爾特人”。所謂“現代凱爾特人”實際上是一些青年人組織的社團。他們按照古代凱爾特的節日,化妝成凱爾特人及其祭司德魯伊德人,在月黑天高的夜晚,到森林中去舉行神秘的祭祀儀式。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我們認為,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歐美文明,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明對世界文化的貢獻,解開凱爾特人起源之謎就成為我們必須完成的重要課題之一。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多方面的實證證據,來證明古代歐洲的凱爾特人的祖先就是長期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后來逐步南下的夸父族東支。凱爾特人起源之謎是我們破解的,但是,破解吐火羅人起源之謎的榮譽則屬于納拉揚教授。本文分為四個段落:(一)古代凱爾特人簡介;(二)我們研究凱爾特人起源之謎的過程;(三)論證凱爾特人的祖先實為夸父族東支;(四)兼論吐火羅人的起源問題。
(一)古代凱爾特人簡介
在西方學者的筆下,古代凱爾特人在公元前1100年崛起于歐洲中部,即德國東南部,奧地利中部和匈牙利的部分地區。與他們相對應的考古學文化是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其年代為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450年。此外,還有瑞士的拉登文化(La Tene Culture),其年代為公元前5世紀中葉到公元前1世紀末。從公元前800年左右起,到公元前1世紀結束時為止,凱爾特人開始向四面八方擴散。擴散開始時,他們叫凱爾特人,擴散后,他們就分散成幾個名稱各不相同的小部落,分別進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倫三島、意大利北部、希臘、小亞細亞、德國南部,甚至還進入俄羅斯西部地區。
古代凱爾特人喜歡赤膊上陣,英勇善戰,又善于制造各種工藝品,擅長建造石頭建筑。地中海各國的青銅制品大多來自凱爾特人的礦山和冶煉廠。古希臘和羅馬帝國的許多宏偉壯觀的石頭建筑都出自凱爾特石匠之手。凱爾特人有兩大缺點。第一個缺點是,他們不喜歡留下契約、遺囑及其他文字記載。因此,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只有兩個來源:一是考古發現,二是希臘和羅馬學者的記載,包括凱撒大帝的著作《高盧戰記》。凱爾特人的第二個缺點是,各個小部落各自為政,互不團結。這是他們終于為羅馬帝國制服的主要原因。凱爾特人進入法國南部的高盧地區(Gaul),就叫高盧人,早期的高盧人就是凱爾特人;晚期的高盧人成份復雜。凱爾特人當然仍占很大比例,但是,蚩尤族人(包括來自非洲的蚩尤族人)及混血兒也不少。羅馬帝國軍隊在公元前1世紀侵入高盧地區。凱爾特人和羅馬人展開激烈斗爭。凱爾特人一度占了上風,但是,終因內部不團結而潰敗。很多凱爾特人逃離高盧地區,也有一部分凱爾特人充當了羅馬帝國(以及希臘國王)的雇傭軍。作為雇傭軍,凱爾特人倒是信守諾言,忠心耿耿地為主子服務。一部分逃離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進入法國北部的不列塔尼地區(Brittany)。還有一部分逃離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橫穿歐洲,在羅馬城和希臘的德爾斐城進行一番搶掠之后,進入小亞細亞東部,建立了格拉提亞王國(Galatia Kingdom),從此叫做格拉提亞人(Galatians),后來改信基督教,與其他民族融合。
公元前800年左右,一部分凱爾特人由中歐故地遷入伊比里亞半島,分散在半島各處。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軍隊占領半島大部分地區,并將凱爾特人征服。羅馬帝國開始分裂以后,摩爾(Moors/非洲西北部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的混血兒)又在公元七世紀,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入西班牙,占領半島南部。凱爾特人又同摩爾人展開激烈的斗爭。斗爭的結果,摩爾人被趕出伊比里亞半島。至今,仍有一些西班牙人帶有摩爾人血統,滿頭黑發,眼睛閃爍不定。帶有凱爾特人血統的西班牙人仍占很大比例,皮膚白晳,滿頭紅發。
進入英倫三島的凱爾特人,分為兩批。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一批凱爾特人進入英倫三島,分布在各島嶼上。這是第一批。此前,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已有一批蚩尤族人,從克里特島出發,取道伊比里利半島,進入英格蘭南部。他們花了幾百年時間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巨石陣(Stonehenge)。凱爾特人進入英格蘭后,對蚩尤族大肆進行屠殺,把巨石陣的建造者屠殺殆盡。公元前150年,第二批凱爾特人進入英格蘭南部,他們叫布立吞人(Brethons)?!安涣蓄崱币辉~即源于Brethons。
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視凱爾特人為心腹大患,必欲降之而后快。公元前55年,凱撒大帝御駕親征,侵入不列顛,兩次戰役均大敗于凱爾特人之手,不得已而離開英倫三島。一百年后,羅馬帝國的另一位皇帝又御駕親征,想要制服住在英格蘭的凱爾特部落。他們恰好遇到盎格魯人(Anglos)和撒克遜人(Saxons)的入侵,因而又在公元410年無功而返,撤離英倫三島。其結果,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等地區就成為凱爾特人的最后避難所。這些地區的凱爾特人后來改信基督教。但是,當地的基督教教士卻把他們祖先(凱爾特人)的神話傳說和口頭吟唱的詩歌都記錄下來,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額手稱慶。
由于缺乏書面記錄,歐洲各地區凱爾特人定居點的范圍,難以確定。權威人士都不同意凱爾特人的定居地曾經擴散到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我們也認為,凱爾特人可能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有過貿易往來,但不會在那里定居。凱爾特人的唯一特征是滿頭紅發。但是,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滿頭紅發,他肯定是凱爾特人。如果一個人并沒有紅發,他也不一定不是凱爾特人。
以上就是西方學者筆下凱爾特人崛起和擴散的概況。
(二)我們研究凱爾特人起源之謎的過程
我們研究凱爾特人起源之謎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誤以為凱爾特人起源于波羅的海。事實上,起初,很多西方學者都認為,凱爾特人起源于波羅的海,舉例來說,《劍橋插圖中世紀史》就有這樣的看法?,F在引證此書的一段話:
“另一方面,那些與其家鄉保持聯系的民族,如法蘭克人、阿拉曼人、巴伐利亞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凱爾特人(后者是通過海路與本土保持聯系的)能夠通過不斷增派援兵補充人口數量。”〔注一〕
《劍橋插圖中世紀史》是一部以其科學性蜚聲海內外的嚴肅著作。受其影響,我們自然也就接受了“波羅的海起源說”。
在第二階段,我們開始對“波羅的海起源說”產生懷疑。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對波羅的?!估蛘Z族諸民族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這些民族都屬于蚩尤族。其語言屬于S類語言(Satem),而不屬于K類語言(Centum)。與這些民族相對應的考古學文化是歐洲的戰斧文化(Battle Axe Culture),有時也稱繩紋文化(Corded Ware Culture)。其年代為3000 BC/2900 BC~2300 BC/1800 BC,隨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波羅的?!估蛘Z族諸民族在波羅的海南岸和丹麥一帶生活了一千年左右。他們雖然屬于蚩尤族,但也是金發碧眼。為什么凱爾特人的語言屬于K類語言,而他們又都是紅發呢?這些問題都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在這里,我們需要對發色問題作出說明,恰好我們手邊有一份用生物化學知識說明發色問題的現成材料。這就是靜齋齋主先生在互聯網上提供的一份資料?!沧⒍超F在簡要介紹其內容如下:
發色是由三種色素決定的:黑真色素(black eumelanin),褐真色素(brown eumelanin)和假黑色素(Pheomelanin)。如果黑真色素比較多,其他兩種很少,則發色為黑色。如果黑真色素不太多,其他兩種仍然很少,則發色為灰色。如果褐真色素比較多,其他兩種很少,則發色為褐色。如果褐真色素不太多,其他兩種仍然很少,則發色為金色。如果假黑色素比較多,其他兩種很少,則發色為紅色。如果假黑色素不太多,其他兩種仍然很少,則發色呈淡紅色(和金發很接近)。按照孟德爾遺傳定律,有一個基因對決定發色是褐色還是金色(即這個基因對決定褐真色素是大量產生還是少量產生)。其中,讓頭發呈褐色的那個基因是顯性的,讓頭發呈金色的那個基因是隱性的。這對于“純粹雅利安人”的標準是個決定性的打擊。因為很有可能父母都是褐色頭發,而子女卻是金色頭發。
同樣的,眼睛的顏色也是由虹膜中的黑真色素、假黑色素的數量決定的,而且也是由同頭發顏色因素相類似的基因控制的。2006年,科學家曾觀察到一對深棕色(即我們所說的黑色)眼睛的父母,其后代都是藍眼睛。
此外,人類的膚色、發色、目色,要比孟德爾的豌豆復雜得多。決定頭發、眼睛顏色的基因對,并不像決定豌豆外形的基因對那樣,是所謂“簡單決定”(Simple Dominance),而是“不完全決定”(Incomplete dominance)。也就是說,同時有好幾個基因對(但都是同一類)一起來決定頭發、眼睛的顏色。假設有4個決定頭發是褐色還是金色的基因對,那么,從4個基因對里的8個基因都是褐色(BBBBBBBB)到4個基因對里的8個基因都是金色,就一共有9種可能性。其結果就是,人的頭發從很深的褐色到非常淺的金色,出現了各種中間色彩。如果說“純粹”,那么,8個基因全都是金色(bbbbbbbb),應該說是最純粹的了,但是這種頭發的顏色淺得已經接近于白色了。英文里管這種發色叫Platinum blond/白金發。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所謂的“金色”,總是多少混有一些褐色基因的成份。根本就沒有純粹的金發這回事。
凱爾特人有一個紅發問題。紅發的出現和金發一樣,也是由基因對控制的。只不過在這種基因對里,決定不產生假黑色素(即頭發中沒有紅色)的基因是顯性的,決定產生假黑色素(即頭發中有紅色)的基因是隱性的。今天,在蘇格蘭、愛爾蘭等這些凱爾特人比較集中的地方,紅發的確比世界其他地方多一些,但仍然遠遠沒有達到人人都是紅發的程度。在愛爾蘭,紅發比例最高,但大概也只占全部人口的60%。
2006年,有學者提出新理論,說金發碧眼的人可能是在1萬年前出現于北歐。在此以前,歐洲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黑發棕眼。但是,我們知道,印歐語系在一萬年前還根本不存在。
還有一位學者叫彼得·弗羅斯特(Peter Frost)。他指出,在低緯度區,頭發和眼睛的顏色最富于多樣性。這種環境使兩性比率向男子減少的方向傾斜。
以上就是靜齋齋主先生向我們提供的用科學方法解釋發色和目色的珍貴資料。為此,我們愿意在這里向博學多才的靜齋齋主先生表示深切的謝意。下面,我們再談一些我們個人的意見。
我們認為,日耳曼人等來自北歐的各民族所以有比例很高的金發碧眼后裔,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夸父族西支在極其寒冷的北極圈內生活了幾千年,一直以食用波羅的海的魚類為生。波羅的?!估蛘Z諸民族所以也有比例很高的金發碧眼后裔,也是因為這些民族在波羅的海南岸和丹麥等地區生活了一千多年,也是以食用波羅的海的魚類為生。另一方面,凱爾特各民族所以有比例很高的紅發后裔,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夸父族東支在北極圈附近的貝加爾湖一帶生活了數千年,并且一直以食用貝加爾湖的魚類為生。在貝加爾湖一帶,氣候也相當寒冷,但畢竟沒有北極圈內那么酷寒,貝加爾湖內的魚類也同波羅的海的魚類有所不同。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夸父東支的后裔才以紅發青眼為特征,而不是以金發碧眼為特征。
在研究凱爾特人起源之謎的第三階段中,我們終于找到了解開這個謎團的正確路徑。
首先,我們在希羅多德的名著《歷史》第四卷第108節中找到了有關凱爾特人的記載。希羅多德說:“布迪諾伊人(Budini)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民族。他們都有非常淡的青色的眼睛和紅色的頭發。他們有一座木造的城市,稱為蓋洛諾斯(Gelonus)?!薄沧⑷巢贿^,他們同和他們在一起生活的蓋洛諾斯人在語言上,在生活上,在身材和面貌上都完全不同。因為蓋洛諾斯人是斯基泰人。希羅多德還提到,布迪諾伊人和蓋洛諾斯人都參加過反抗大流士Darius的戰爭。
其次,德國科學家在德國《科學雜志》發表調查報告,對中國新疆吐火羅人木乃伊進行DNA檢測,認定他們就是3000年前移居中國的凱爾特人的遺骸。我們沒有看到這份調查報告的全文,只是看到了“人民網”在2006年9月29日發布的新聞報道?,F將這則新聞報道照錄如下(只是將其中的“塞爾特人”譯名改為統傳譯名“凱爾特人”):
新疆木乃伊祖籍歐洲?竟有歐洲人DNA
德國《科學雜志》近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西部陸續出土的一些木乃伊很可能是幾千年前就定居中國的歐洲人的先人——凱爾特人的遺骸,這昭示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
新疆干尸帶有歐洲人DNA
新疆文物博物館已經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將木乃伊恢復了其中一具約有3000多年歷史的干尸的原貌和生活狀態。人們可以驚訝的發現,他的五官與傳統的凱爾特人出奇的相似:6英尺高的個子,頭發是淡淡的紅棕色還略夾帶些灰斑,高高的顴骨,挺拔的鼻梁,厚厚的嘴唇和長長的絡腮胡。光看外表就和古代的歐洲人毫無區別,而德國最新的科學研究就印證了這一點,因為他身上的DNA就明顯攜帶著歐羅巴人的基因。
而且,通過科技手段還原的布料織法也和在奧地利出土的公元前1300年前鹽礦人身著服裝的織法如出一轍。
更令人遐想不止的是,這些在中國西部被發掘的木乃伊的安葬地點都用了石頭結構作為標記,而這正是英國大不列顛石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保存完好服飾 表情栩栩如生
這具“凱爾特人”干尸保存較完好,人們現在還能清晰地看到,他被埋葬的時候穿的一件帶有斜紋織物的束腰外衣,腳上還有古代獨有的格子樣式的綁腿。
當時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出土的還有三具女性干尸和一個嬰兒的木乃伊。其中的一名婦女留著淺棕色的長發,看起來就仿佛是前一天才剛剛統理過一般的整潔。她的臉上甚至還畫著渦輪狀的圖案。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名婦女身著的那件紅色外衣在經歷了3000年后仍舊散發著淡淡的光澤。而躺在她身邊的那位嬰兒,全身被鮮艷的褐色布兜裹著,布兜外面是用紅色和藍色的繩帶緊緊的綁著。據德國科學家的檢測,他們的身上全都帶有歐洲人的DNA。
“有去無回”歐亞文明早有交流
“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原本就是“有去無回”,他們這幾個不幸的人就永遠地留在了距離他們的歐洲族人數千英里之外的東方。
然而,他們是如何到達這里,為什么來以及在沙漠里逗留了多久,迄今為止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木乃伊印證了早期的歐洲文明與東方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前,凱爾特文化發展達到了高峰,影響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西至愛爾蘭,南到西班牙和意大利,東至波蘭,烏克蘭以及土耳其中部平原。然而,塔克拉瑪干沙漠在過去25年來出土了多具歐洲人木乃伊,似乎暗示了當時的凱爾特文化還極有可能已經深入了中亞,甚至還有可能到達了中國的青藏高原地區。
據以上新聞報道,我們可以把德國科學家提出的證據列在下面:
1、新疆木乃伊的DNA和中歐凱爾特人的DNA完全一致;
2、新疆木乃伊服裝布料織法和奧地利出土的凱爾特人服裝布料織法,完全一致。
3、新疆木乃伊安葬地和英國大小不列顛凱爾特人古墓都用石頭結構作為標記。
此外,還有新疆文物博物館提供的第四項證據:新疆一具木乃伊原貌經復原后,其五官、相貌、淡淡的紅發與中歐凱爾特人“出奇地相似”。
這四項證據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authenticity),但是,德國科學家卻據此提出一種錯誤的文化理論,認為新疆的吐火羅人是從中歐遷徒到中國境內的。我們認為,這種文化理論不具有什么可信性(Credibility)。在我們看來,吐火羅人(Tokharois/ Tocharians)和凱爾特人(Celts)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屬于夸父族東支。他們之間的唯一區別是,吐火羅人(中國文獻稱之為“月氏”)始終不愿離開故國,后來,在匈奴人的進攻下才不得已跟隨塞種(Sakas)的三個部落,遷往伊朗和阿富汗。臨走時,他們還留下一部分人,史稱“小月氏”。凱爾特人則在公元前第3千年初左右,就離開故國,再也沒有回來,一去而不復返。至于德國科學家為什么要說凱爾特人“甚至還有可能到達了中國的青藏高原地區”,他們當然也有他們自己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不能成立罷了。原來,除了我們所說的“夸父族東支”和“夸父族西支”以外,還有一支“夸父族南支”。在中國的炎黃大戰中,第一代夸父被黃帝殺死以后,夸父族族人四散逃命。其中有一部分夸父族族人經過甘肅省和青海省逃往西藏,成為藏族人民最早的祖先。西藏地區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傳說,說是彌猴和羅剎女婚配,形成藏族。猴子是夸父族的族徽。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考古學家在西藏地區進行考古發掘,還在拉薩附近的一個遺址中發現陶器上有“彌猴圖像貼片”。后來,土蕃人(蚩尤族)也到了西藏地區,奪取了領導權,建立了封建奴隸制度。許多夸父族族人被迫離開西藏,逃到了云貴高原,形成壯族、納西族等等少數民族。熟悉中國商代歷史的人都知道,殷商王朝是以蚩尤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商朝建立起來以后,五次遷都,都城都叫“亳”。“亳”就是“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和希姆萊還導演過一幕“到西藏尋找純粹的日耳曼人”的鬧劇。希特勒和希姆萊這樣做當然也有他們自己的理由。原來,日耳曼人是北歐夸父族西支的后裔。而柏拉圖在其名著《理想國》中提到直布羅陀海峽以西大西洋中有一個“亞特蘭蒂斯國”,后來沉入海中。后世,有一位學者說,在亞特蘭蒂斯國沉沒以前,有兩批人逃了出來,一批人逃到了北歐,一批逃到西藏。其實,柏拉圖的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寓言。他所指的實際上是克里特島。歷史上并沒有什么“亞特蘭蒂斯國”。希特勒和希姆萊正是根據這種荒誕不經的傳說才到西藏去尋找“純粹的日耳曼人”的。他們兩次派遣專家小組偷偷到西藏去,其中有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江湖術士等等。據說,他們還在西藏地區物色了兩千名童男童女,運到德國去,希望他們生出純粹的日耳曼人,以便建立亞特蘭蒂斯神族部隊,獨霸全球。中國人不大知道這出鬧劇。德國科學家對這出鬧劇卻十分熟悉。因此,他們在調查報告結束的時候自然會想起這些往事,也就順手寫下這么一行字:“(凱爾特人)甚至還有可能到達了中國的青藏高原地區?!逼鋵?,連執筆者自己也知道這句話其實并沒有多大根據。
也正是德國《科學雜志》發表的這份研究報告鼓勵了我,促使我下決心,要盡量多搜集一些實證證據,來證明凱爾特人的祖先就是中國夸父族東支。
注釋:
〔注一〕羅伯特·福西耶(Robert Fossier)主編《劍橋插圖中世紀史》,陳志強等譯,P78-P79,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注二〕靜齋·讀希羅多德《歷史》的札記(之二十),http://liptontea./615794.html
〔注三〕希羅多德:《歷史》,王嘉雋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