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心衰國際學院】江巍教授:從五臟相關論治心力衰竭

     profniu 2017-07-28


    深圳心力衰竭國際發(fā)展論壇暨心力衰竭治療研討會·深圳站活動中來自廣東省中醫(yī)院的江巍教授為我們帶來了題為從五臟相關論治心力衰竭的精彩報告。



    1.五臟相關病因病機

    對心衰的認識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由于心臟的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tǒng)血液淤積,動脈系統(tǒng)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循環(huán)障礙癥候群。


    ◆心衰——《脈經(jīng)·卷三·脾胃部第三》“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脾臟脈論第一》“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上醫(yī)遠(一作來)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

    《圣濟總錄·心臟門》中有“心衰則健忘,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

    《醫(yī)述·卷一·醫(yī)學溯源·臟腑》中亦有“心主脈,爪甲不華,則心衰矣”

    心痹——《素問·痹論》曰:“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心水——《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曰:“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心水為病其脈沉,屬少陰…‘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中藏經(jīng)》 “心有水氣則身腫,不得臥,煩躁”

    中醫(yī)心力衰竭的心悸、喘促、尿少、浮腫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在后世諸多醫(yī)家的醫(yī)書中均可見,散在“心悸”“胸痹”“水腫”“喘證”“痰飲”等篇中。

    《中醫(yī)內科疾病名稱規(guī)范研究》中記載:“心衰是指心體受損,臟真受損,心脈氣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癥。以心悸、喘促、水腫、肝大為主癥,急性期多表現(xiàn)為心悸、喘咳不能臥,口唇、爪甲青紫,甚則煩躁,咳粉紅色泡沫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紫,脈細數(shù)或促;慢性期多見跗腫,尿少,腹痛痞滿,惡心食少,甚則腹部膨隆,脅下痞塊,脈虛數(shù)或結代。各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五臟相關病因病機

    《內經(jīng)》:“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

    現(xiàn)代多數(shù)學者認為心衰病性多屬本虛標實。

    本虛:既可表現(xiàn)為各臟腑之虛,也可為氣虛、陽虛、氣陽兩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

    標實:主要表現(xiàn)為痰濁、瘀血、水飲等。


    脾胃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蓋因其位居中焦,主受納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四臟。

    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臟清陽之氣主升,脾氣一升,則肝氣隨之升發(fā),腎水隨之氣化;

    胃的濁陰之氣主降,胃氣降則糟粕得以下行,胃氣降則肺氣可以隨之肅降,心火隨之下潛,心腎得以相交。

    因此脾胃的病變可以影響其他臟腑而共同導致心衰的發(fā)生。

    脾肺:為母子之臟,母病及子,肺失于肅降治節(jié)之功,通調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內結則可遏傷心陽,阻塞心氣,臨床上多見于心衰的早期。

    脾腎:“土能制水”,腎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斷補充,故脾胃不健,運化無權,久之可波及到腎,不但加重了原來的病情,又可產(chǎn)生新的病變,臨床上多見于心衰的后期。


    肺主氣

    肺主呼吸之氣:指肺有司呼吸的作用。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從而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肺主一身之氣:

    ①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結合而成。

    ②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jié)作用。肺有節(jié)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

    心肺:內經(jīng)曰:“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可見心肺合主一身之氣血,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氣不讀存,賴血以附之。

    臨床上由于肺氣虛或肺失于宣降導致心氣擁塞,肺氣郁憤,甚至脈絡瘀阻,出現(xiàn)胸悶、憋氣、氣短、心慌、甚至胸痛等冠心病癥狀。

    若肺氣虛或肺失宣降,肺不布津影響津液的輸布和排泄障礙,則水液停聚生痰;肺朝百脈,若宣化不能,宗氣無以“貫心脈行氣血”,肺不能正常行朝百脈的職責,氣機不暢,心脈痹阻而發(fā)病。


    肝主疏泄調節(jié)情志活動、助消化吸收、促進氣、血、水的正常運行。

    心肝:若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調,則出現(xiàn)“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的病變。由此心、肝兩臟在人體的情志活動中處于關鍵地位。


    腎為先天之本,寓真陰真陽,為一身陰陽之根,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fā)。

    心腎:同屬少陽,心為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衰后期出現(xiàn)的水腫乃臟腑氣化功能障礙,水液代謝功能導致的體內水液儲留,主要依賴心、腎之陽氣的溫煦作用。

    心之陽氣不足,可通過對肺、脾、腎諸臟功能的影響而參與水液代謝。腎為水臟,其氣虧虛,則開闔失常、主水無權而發(fā)為水腫。心腎氣虛,不僅直接產(chǎn)生水腫,而且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瘀血亦可導致水腫的發(fā)生。而各種原因一旦導致心氣(陽)虛衰,則鼓動無力,心脈瘀阻,腎氣虛衰。

    心腎交病,是心衰臟腑病變的主導方面。


    2.五臟相關辨證論治

    (一)、辨病辨臟腑

    心衰病位早期在心肺,中晚期涉及脾腎,與肝亦密切相關。

    心:心悸,胸悶胸痛,神疲,眩暈,眠差,健忘,乏力,四肢不溫,口唇發(fā)紺等心之氣血陰陽虧虛之象;

    肺:氣促,咳嗽,咳痰,自汗,怕風,易感冒則為肺氣虧虛、痰飲阻之象;

    脾:納差、腹脹、便溏、噯氣、惡心欲嘔則為痰濕中阻之象;

    肝:脅肋部脹滿不適、情志不舒;

    腎:腰膝酸軟、畏寒肢冷、五更泄瀉、喘促不能平臥

    (二)、辨氣血陰陽虧虛

    氣虛:心悸,氣促,疲倦乏力,或有自汗,動則加劇,肢體輕度水腫,脈數(shù)而無力;

    陰虛:伴多夢,口干,或五心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陽虛:畏冷肢涼,面色咣白,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脈弱或結或代。

    (三)、辨病理因素(痰濁、水飲、瘀血)

    痰濁:胃脘痞悶,咳嗽咳痰,胸悶較重,眩暈,苔厚濁,脈滑;

    瘀血:胸部刺痛,口唇肢體發(fā)紺,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水飲:肢體浮腫較甚,肋間飽滿,腹部脹滿,咳吐清稀痰涎,納差,便溏,苔滑。


    治療原則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心衰緩解期:當以補益氣血陰陽為主,活血、化瘀、利水為輔。

    急性加重期:則以活血利水為主,兼以補益氣血陰陽。


    五臟相關證治分類

    (一)緩解期

    1.心肺氣虛,痰瘀內阻


    【五診表現(xiàn)】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胸悶,或有胸痛,刺痛固定,拒按,自汗,怕風,易感冒,咳嗽咳痰,痰少易咯,眠差,健忘多夢,過勞則重,四肢不溫,輕度發(fā)紺或有浮腫,舌淡紅或淡黯,舌有瘀點、瘀斑,苔薄白或膩,脈虛數(shù)或沉澀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yǎng)心,活血化痰

    ◆主方:養(yǎng)心湯加減

    ◆主藥:黃芪,人參,茯苓,茯神,遠志,半夏,陳皮,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當歸,川芎,肉桂,炙甘草

    【五臟調治】

    若氣促明顯,自汗、畏風,易感冒肺氣虛明顯加大黃芪用量;

    若咳嗽痰多,痰濕阻肺,加半夏、陳皮、蘇子燥濕化痰;

    若納差,便溏,舌根部苔厚膩,濕阻中焦,加蒼術,藿香,厚樸,石菖蒲燥濕和胃;

    若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水飲內停,加澤瀉,豬苓,桂枝助陽化氣利水。

    兼有心陰不足者,可合用生脈散或炙甘草湯。


    2.心脾腎陽虛,水飲內停

     【五診表現(xiàn)】心悸眩暈,面色晦暗,胸悶氣短,咳逆喘促,胸脘痞滿,肢冷浮腫,或有腹水,納呆,腹脹,便溏,腰膝酸軟,肢體乏力,小便短少,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治法:溫陽健脾,活血利水

    ◆主方:真武湯加減

    ◆主藥:附子、白芍、生姜、白術、茯苓

    【五臟調治】

    若水濕中阻,腹部痞滿,納少,惡心嘔吐者可合用實脾飲;

    若見脅肋脹痛,加柴胡、郁金、延胡索疏肝活血;

    若氣促較重,咳痰量多加葶藶子、蘇子、桃仁、冬瓜仁瀉肺平喘;

    若見小便量少,加澤瀉、茯苓、豬苓以利水。


    3.氣陰兩虛,痰飲瘀阻

    【五診表現(xiàn)】心悸氣短, 倦怠懶言,虛煩不眠,自汗,盜汗,脅下腫塊,肢體浮腫,口干,五心潮熱,痰少而粘,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胸悶隱痛,遇勞則甚,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利水

    ◆主方:生脈散合炙甘草湯

    ◆主藥:炙甘草,人參,麥冬,麻仁,五味子,阿膠,大棗,桂枝,生地。

    【五臟調治】

    痰少質粘難咯,加沙參、麥冬、貝母潤肺化痰;

    口渴多飲加石斛滋補脾胃;

    目澀加當歸、白芍補肝血;

    潮熱、盜汗加枸杞、山藥用量滋補腎陰。

    (二)急性期

    1.心脾腎虛,痰瘀熱阻

    【五診表現(xiàn)】:心悸眩暈,胸悶氣短,咳逆喘促,咳痰,痰黃量多粘稠,胸脘痞滿,畏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腫,或有腹水,納呆,腹脹,便溏,腰酸,肢體乏力,面色晦暗,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苔黃膩,脈沉細數(shù)或沉微欲絕。

    ◆治法:清熱化痰,活血利水

    ◆主方:葶藶大棗瀉肺湯合瀉白散

    ◆主藥:桑白皮15g,地骨皮12g,浙貝母15g,前胡10g,炒杏仁6g,葶藶子(包煎)20g,黃芩10g,車前子(包煎)30g,白花蛇舌草20g,丹參10g,檀香6g,砂仁(后下)6g,黃芪15g,紫蘇梗15g。

    【五臟調治】

    痰黃、色稠加石膏、黃芩、知母清瀉肺熱

    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象明顯可加知母、黃柏。


    2.心脾腎陽虛,飲凌心肺

    【五診表現(xiàn)】:心悸怔忡,氣短,神疲乏力,喘憋呼吸困難,不能平臥,時咳吐泡沫稀痰, 或咯粉紅色泡沫樣痰,形寒肢厥,面色白或萎黃,下肢水腫或重度水腫,腰痛陰冷或陰腫,腹脹納呆,食欲不振或兼嘔惡,大便溏薄,小便不利,或夜尿頻數(shù),眼瞼、腰以下或全身水腫,脅下積塊,觸之即痛,尿少或無尿,唇舌紫黯,舌淡胖水滑或水膩,脈沉弦。

    ◆治法:溫陽利水,降逆平喘。

    ◆主方:真武湯合蘇子降氣湯或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主藥:附子(先煎)12克  白術12克茯苓15克  蘇子l0克厚樸10克半夏10克  陳皮10克肉桂6克黃芪30克葶藶子(包煎)12克杏仁10克北五加皮6克

    【五臟調治】

    氣促明顯,咳嗽咳痰,或咳血痰者加桑白皮瀉肺平喘,加蘆根、白茅根涼血、止血;

    納差、惡心欲嘔、胃腸轆轆有聲者加大腹皮、茯苓、澤瀉、豬苓分利中焦水濕;

    若見汗出肢冷,喘促欲脫,脈虛浮而數(shù)之陽氣欲脫者,宜加人參、五味子、牡蠣或吞服黑錫丹以扶正固脫、鎮(zhèn)攝腎氣。


    3.針灸及外治法


    針灸

    常用穴位:心俞、內關

    配穴:神門、通里、三陰交、期門、膻中、脾俞、肺俞、足三里

    合并癥:腹脹加足三里、天樞、氣海,水腫加腎俞、脾俞、三焦俞、水分、三陰交、陰陵泉、復溜,喘咳加肺俞、孔最、止咳穴、膻中、合谷


    4.預防與調護


    預防

    1、預防心衰發(fā)生及發(fā)展——原發(fā)心臟病的治療

    2、預防急性心衰發(fā)作。

    (1)防寒,防感冒

    (2)適量活動,避免過量

    (3)飲食宜清淡少鹽

    (4)修心養(yǎng)性,避免情緒大起大落

    (5)食療養(yǎng)生


    調護

    心臟康復是心臟病的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的是提高心臟的功能水平,改變疾病的自然進程,減少心衰發(fā)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心衰患者的運動方式主要為醫(yī)療步行、踏車、腹式呼吸、太極拳、氣功、放松療法、醫(yī)療體操等。


    5.典型醫(yī)案


    心脾相關醫(yī)案

    鄧鐵濤醫(yī)案(擴張型心肌病  氣陰兩虛,痰淤互結證)

    患者吳某,男,52歲,廣東省惠東籍,退休,因“反復心悸氣促2 a,加重伴頭暈2 d”于2001年1月10日入院。

    鄧老診:患者氣促心悸,神萎困倦,氣短息微,頭暈,嘔惡,納食即吐,尿少,闕庭暗淡,準頭晦滯,口渴欲飲,大便3日未行,肢體尚溫。舌嫩,色暗,苔濁。尺脈弱,余脈虛。

    西醫(yī)診斷:①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3級;②急性腎功能不全;③休克。

    中醫(yī)診斷:心衰病。氣陰兩虛,痰淤互結。

    處方:橘紅6 g,法半夏12 g,茯苓15 g,枳殼6 g,竹茹10 g,黨參30 g,北黃芪12 g,田七末3 g(沖服),麥冬10 g,五味子6 g,白術5 g,生姜2片,益母草30 g,甘草5 g。

    二診:患者藥后,頭暈、嘔惡已愈,氣促心悸大減,小便頻數(shù)量多,口干飲多,雙下肢始現(xiàn)浮腫,按之凹陷,腹稍膨隆,血壓恢復正常,脈虛,尺脈弱,舌質嫩、暗,準頭、厥庭轉亮。 


    吳煥林主任醫(yī)案(慢性心功能不全  氣虛痰水瘀結證)

    曾某某,男,76歲。既往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房顫、心力衰竭病史,起搏器術后。2012年6月13日一診。來診時癥見:神清,精神可,乏力,活動后氣促,休息緩解,夜可平臥,無夜間陣發(fā)呼吸困難,無胸悶心悸,無咳嗽咳痰,眠差,大便爛,查體雙下肢不腫。舌暗紅苔少,脈沉弦。

    中醫(yī)診斷:心衰病    辨證:氣虛痰水瘀結

    西醫(yī)診斷:慢性心功能不全

    治則治法:益氣化痰,利水逐瘀

    基本方名:溫膽湯加減

    處方組成:橘紅5g 黨參15 g茯苓15g 白朮15g 法半夏15g 黃芪30g 甘草5g 竹茹10g 厚樸10g 三七10g 豬苓10g 澤瀉15g 薏苡仁20g    

    二診。患者訴勞累后氣促較前減輕,眠差好轉,大便爛程度減 。舌暗紅苔少,脈沉弦。前方基礎去厚樸,加枳實10g減輕破氣之力,葶藶子15g加強瀉肺之力。

    該患者堅持門診治療,病情穩(wěn)定。


    鄧鐵濤醫(yī)案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心腎陽虛,虛陽浮越)   

    章某,男,70歲,1965年11月9日初診。

    咳喘5天,加重1天。5天前因受涼出現(xiàn)氣喘、咳嗽等癥,曾用麻杏石甘湯等寒涼藥物治療,病情未減輕,昨日起氣喘加重。現(xiàn)癥見呼吸喘促,不能平臥,自覺身熱,大汗出。體格檢查:體溫36.3℃,神清,半坐臥位,呼吸困難,喘聲粗大,面色嬌紅,口唇紫紺,心率126次/分,律齊,兩肺可聞較多濕性羅音,肺底明顯,舌質嫩紅而暗,舌苔少,脈芤而數(shù),下肢不腫。

    中醫(yī)診斷為喘證,證屬心腎陽虛,心氣渙散,虛陽浮越。

    西醫(yī)診斷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治宜益氣溫陽,引火歸原,斂收心陽。

    處方:熟附子10克(先煎),干姜6克,肉桂5克(另媧),炙甘草5克,高麗參10克,沉香5克(后下),山茱萸10克,五味子5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1965年11月12日二診:服藥后氣喘逐漸緩解,再守前法調理數(shù)劑而安。



    6.小結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種心系疾病的終末階段,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中醫(yī)藥對于疾病的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不僅得益于既往先人的經(jīng)驗,同時還有后人的總結和創(chuàng)新。

    鄧鐵濤教授對心衰病的認識,在于“五臟相關,以心為本”、“本虛標實,重在補虛”、“陰陽分治,溫補為上”、“病證結合,靈活變通”。

    病因病機方面,本病的發(fā)病與風、寒、濕、熱外邪,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節(jié)等相關,其病機與心、肝、脾、肺、腎功能失調有關,病性多屬本虛標實,本虛既可表現(xiàn)為各臟腑之虛,也可為氣虛、陽虛、氣陽兩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標實主要表現(xiàn)為痰濁、瘀血、水飲等。初起病在心肺、癥見心悸、咳嗽,久病累積脾腎、可有水腫、動則喘促,后期可見喘逆不得臥,四肢厥冷,為心陽虛脫,是心衰的危證。

    心衰的診治,需注意辨別疾病各個時期所對應臟腑,辨別氣血陰陽虧虛的側重,辨清疾病各階段的主要病理因素(痰濁、水飲、瘀血),做到辨病辨證相結合。根據(jù)“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緩解期以補益氣血陰陽為主,活血、化瘀、利水為輔;急性加重期則以活血利水為主,兼以補益氣血陰陽。配合針刺、艾灸、中藥外敷、中藥穴位注射等綜合治療,八段錦、太極拳、腹式呼吸、呼吸養(yǎng)生操、物理療法等中醫(yī)養(yǎng)生康復方法,以實現(xiàn)對本病的預防、治療、調護相結合的全面綜合管理。

    五臟相關論治心力衰竭是通過全面分析古今醫(yī)家的學術思想,結合當代臨床和基礎研究,辨病辨證相結合,治療調護并重,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以鄧老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我們試圖為五臟相關治療心衰病的論證提出更多素材,為學說的邏輯化做出更嚴密的辯證,并將理論的臨床意義做出簡明的歸納,以便更多人可以使用。


    參考文獻

    [1]*趙冬,心血管管病流行病學報告2015[Z].2015

    [2]2013 ACCF/AHA Heart Failure Guideline

    [3]Bettencourt et al, Circulation, 2004; 110:2168

    [4]中國心力衰竭診治和診療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4, 42(2):98-122.

    [5]Li X, Zhang J, Huang J, Ma A, Yang J, Li W, Wu Z, Yao C, Zhang Y, Yao W, Zhang B, Gao 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Qili Qiangxin Capsu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3), doi: 10.1016/j.jacc.2013.05.035



    專家簡介


    江巍

    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 

    擅長:冠心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高血壓、心衰、心律失常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各類心肌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學術任職: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心血管介入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手机|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免费无码无遮挡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 少妇粗大进出白浆嘿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被无套内谢免费看|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男人狂桶女人高潮嗷嗷|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女人张开腿无遮无挡视频| 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 午夜宅男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 |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动漫| 好深好爽办公室做视频| 嫩草成人AV影院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一卡二卡三卡四卡视频区|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女性高爱潮视频| 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