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湘湖社區(qū)征遷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為使廣大讀者更好地了解湘湖,關心、支持湘湖的保護與開發(fā),從今天起,本報和湘湖旅游度假區(qū)管委會聯(lián)合推出一組連續(xù)報道,介紹湘湖發(fā)展的歷史和湘湖文化。
湘湖文化與歷史(2):德惠祠、道南祠和道南書院 宋邑令大儒楊時,開筑湘湖,惠及于民,后人立祠祭祀不斷。至明·成化元年(1465),其祠曰“德惠”。這在蕭山現(xiàn)存的歷代方志中,有頗多記載。德惠祠是湘湖歷史的見證,也是蕭山民心民意的真實記錄。本文搜集、歸攏有關歷史文獻,并從中探究德惠祠的淵源;梳理德惠祠、道南祠及其道南書院的籌建、演化過程,以供參考。 一、從四長官祠到德惠祠 1、從四長官祠到楊長官祠 宋·政和二年(1112),蕭山縣令將樂楊時,率百姓開筑湘湖,惠及于民。其后,宋·縣丞趙善濟和縣令顧沖、郭淵明等三人,各有創(chuàng)繼。明·洪武十年(1377),縣宰張懋,順應民意,首建四長官祠,謂:“四公于湘湖雖創(chuàng)繼不同,同一利民之心,蒙其惠,仰其德,立祠湖邊祀焉。”(見二,3) 此后,明代時人改四長官祠為“楊、顧二長官祠,又以楊、顧為湘湖土地。”以后,“又訛楊、顧為楊、郭,以其祠移湖濱湫口之凈土祠旁。”(見二,4)再以后,又改稱“楊長官祠,加圖其象祀之。歲久寺廢。”(見二,1) 明·景泰元年(1450),南京吏部尚書,邑人魏驥告老還鄉(xiāng),經(jīng)其倡議,在縣城西二里,凈土寺山麓的楊長官祠廢址復祠。(見二,1) 2、紹興郡守賜額“德惠”,并另建新祠,賜額“道南” 大儒楊時到蕭山已年屆六十,因深得程門理學之道,德高望重,“四方之士聞時名,不遠千里來從游”,“弟子千余人”([4]卷12.下傳二)。被東南學者奉為“程氏正宗。”[6]他“親承二程先生之傳”,對發(fā)展蕭山文化,乃至我國“東南文化”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明·成化元年(1465),魏驥攜邑民上疏紹興郡,請求把楊長官祠“乞入祀典”,“從祀孔庭”。郡守彭誼“斷自圣衷”,改楊長官祠為德惠祠,并賜額。又另立新祠,并賜額“道南”。還將楊時的得意門生羅仲素、李愿中,也“配具”道南祠內(nèi)。祠中專設“道南書院”,“以彰當時四方學者從游之跡”。(見二,1) 道南祠在德惠祠東側(cè),于成化四年(1468)由知縣竇昱建成。(見二,1) 3、御賜額“德惠祠”,魏驥與楊時同祀(見二,2) 成化丁亥(1467),“有司備民上請”,憲宗皇帝“命學士劉定之,議法應祀”,并敕賜“德惠祠”,許春秋祀(見二,1)。 魏驥告老還鄉(xiāng)后,因率民整治蕭山江塘,并修筑、維護湘湖,“連得20余年豐稔”。成化七年(1471)魏卒,“薨后遺言,辭免營葬,省銀1700余兩,轉(zhuǎn)濟饑民”。成化八年(1472),縣民“感公生前歿后之惠”,1540余人合章上奏(見二,7)“乞請降敕為報功之祀。”憲宗皇帝準入德惠祠,與楊時同祀。 4、德惠祠、道南祠及其書院建筑布局 德惠祠:在縣西二里,凈土山之麓。祠有殿,有儀門,有外門;儀門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曠地,廣10畝許。(見二,5) 道南祠:在德惠祠東側(cè)。有屋三楹,中為堂,左右翼以兩廂。前為儀門,前右為“道南書院”,左為庖湢之所,右前為外門。(見二,1) 二、方志中的德惠祠、道南祠及其書院 《明·嘉靖蕭山縣志》[1](祠祀·德惠祠)載:提學付使劉釬撰《德惠祠記》和大學士劉珝撰《魏文靖公配享德惠祠記》。兩文基本屬于實時記錄,內(nèi)容翔實,其后所見的清·康熙、民國方志及其所引用的明·萬歷、清·乾隆方志等有關“德惠祠”的內(nèi)容,多為該兩記文的轉(zhuǎn)載或摘抄。 現(xiàn)將經(jīng)過分句后的兩劉記文轉(zhuǎn)載如下: 1、明·提學付使劉釬《德惠祠記》 德惠祠者,朝廷從蕭山邑民之請而建,以祀宋大儒將樂龜山楊文靖公也。公政和間為蕭山令,多惠政,而其大者水利焉。蓋為民嘗苦旱,公相邑西南多山,地勢高亢平曠,乃筑堤。延袤八十余里,中計叁萬柒千貳畝,潴水曰:“湘湖”。利及九鄉(xiāng),溉田壹拾肆萬陸千捌百陸拾捌畝有奇。其地之入於湖者,則驗所獲利之田而均其稅。仍因時以為水之蓄泄,雖大旱而邑田之稔者常過半。湖中多產(chǎn)魚鮮,又有莼菜,其根潔白,可炊以療饑。兇歲,鄰邑亦賴以濟。民感其惠,立祠湖上,曰楊長官祠。又加圖其像祀之。 歲久祠廢,而遺澤未泯也。朝廷景泰初,(1450年)南京吏部尚書,邑人南齋先生家居。謂是湖為邑無窮之惠,亟與有司講明修治水之利,又加於昔。又謀諸縣令朱玉、縣丞李孟淳,得湖東百步許廢寺山麓,以復其祠。先生之子完,即承其志,率邑之尚義者,捐資肇建。甫成,先生奉詔進一品階,命完謝恩。闕下留入翰林預纂修事。 邑人張文、何賢等請曰:“祠雖復,恐久即廢,欲如漢會稽劉寵例,乞入祀典。且公親承二程先生道學之傳,當從祀孔庭”。先生然之。令疏其事,達於分巡憲僉吳公立、紹興郡守東莞彭公誼,以聞,斷自圣衷賜額曰:“德惠”,聽於蕭山立祠;仍①於公故郡延平立祠、賜額曰:“道南”。以其徒羅仲素、李愿中配俱②。令有司春秋“祭祀如儀”所,以答邑民懷感之義,慰后覺景仰之心也。 命既下,成化二年(1466)六月,彭公詣祠祭謁,以為卑隘不稱,與邑之官僚、人民謀新而大之。眾既悅從,乃於其中擇善效勞者張文、沈宣、賀惠方,募匠掄材肇工。而彭公膺山東方伯之擢以去。今郡守京口③吉公惠為上虞令,時以公事至,聞之即捐俸以助。及升為守,益力綱維其事。而浙藩方伯、西蜀張公清暨釬咸致力焉。民之趨事者恐后。 中為堂,左右翼以兩廂。前為儀門,前右為“道南書院”,以彰當時四方學者從游之跡。左為庖湢之所,右前為外門。恢宏壯麗,規(guī)制一新。越明年(1468)六月訖工。 邑庠生④何舜賓、耆民童子拳王方徐數(shù)謂:“茲盛舉不可無述以傳,相與詣予,請記勒諸石”。適監(jiān)察御史張公學按部於浙,余具道所由。公曰:“為學為政若文靖公者,真后學模范。朝廷既褒崇之,記何吝焉?!” 惟公實南方道學之倡,其含蓄廣大,造詣精深。觀其著述,布在方冊可見,已至於裁決危疑;經(jīng)理世務如燭照,數(shù)計尤其所長,其令瀏陽、余杭皆有遺惠在民,不獨蕭山也。其緒余見於為邑,且如此使得志於天下,何如哉?或(惑)者,以蔡京⑤之召議,公且謂其晚年之出,無大建明,是不然。孔子於佛肸之召,欲往,柳下惠⑥援而止之而止。蔡京固不能浼公也。況當京用事之時,國勢危急。公之德望,四方推重。因客張觷言宋社危在旦夕,宜亟引舊德老成,以維持之。京問其人,觷以公對。京乃薦之。會,給事中⑦路允迪使高麗,其國王問:“龜山先生安在?”允迪言於朝廷,特召公為秘書郎。則京之薦公,非其本意;公之出,亦非以京薦也。及出,則言王安石學術(shù)之偏,追奪其王爵,罷配享孔子;力排和議,極言京蠹國之罪,與夫三鎮(zhèn)不可棄之類。凡所論列,皆切世道,又得謂之無建明耶?使當時能委國以聽,必多救正。奈何雖立要地,皆不能專且久,而公年已邁,為可惜也。 公之學得之河洛⑩,而傳豫章羅氏、延平李氏⑧,以及朱子○9。其自程門歸也,明道送之有“吾道南矣” ○10之稱。伊川自涪歸○11,嘆曰:今之學者多流於異端,惟楊、謝二子○12長進;朱子祭延平○13,亦稱公承二程之緒。則正學之脈,實賴公以傳,豈惟蕭山慕之?在天下后世,問其風,讀其書,孰不興高山景行之思哉? 南齋先生一代,耆舊老成,德行文章,視公無愧,蓋不獨仰公遺澤,而尚及於三百余年之后,有神交而默契者。故拳拳以闡其道,復其祠,欽蒙皇上大昭崇儒、重道之典,而從斯邑民秉彝好德之心之請,以褒崇之者,抑豈偶然耶?繼自今湖之水利,公之廟食,殆與天地相為悠久。而登斯祠以瞻仰者,可不考公之實德實行,以激勵奮發(fā)、暴白儒者之功哉?因併記其始末,為來者告。 祠西向面湖,蕭山帶其南,驛道運河經(jīng)其北。 前后董役者:府知事歐琛、大使魏賢。而從臾其事,則知縣竇昱也。 南齋先生名驥,字仲房,南齋別號。其時,年九十五云○14。 [注釋]: ①仍:沿襲。楊時故里郡延平,邑人立“道南祠”祀楊時。蕭山沿襲、彷照。 ②羅仲素即羅從彥;李愿中即李侗。據(jù)《中華文化名人錄》[5](以下簡稱《名人錄》)745、402頁載: 羅從彥(1072~1135),字仲素。宋·南劍州沙縣(今屬福建)人,世稱“豫章先生”。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宋·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世稱“延平先生”。 《名人錄》368頁載:楊時與羅、李并稱“南劍三先生”。 配俱:即將羅、李二公之神牌置于道南祠,與楊時同祀。 ③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④庠生:是古代學校之名。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的生員別稱庠生。[7] ⑤蔡京(1047-1126),北宋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熙寧進士。崇寧元年(1102)為右仆射,后任太師。以恢復新法為名,排除異己;創(chuàng)“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為“六賊”之首。[6] ⑥柳下惠:《荀子·大略》([9]422頁)載:傳說春秋時期,魯國的柳下惠“坐懷不亂”。 ⑦給事中:宋朝庭官職名稱。[7] ⑧豫章羅氏即羅仲素;延平李氏即李愿中。(見②) ⑨朱子即朱熹,據(jù)《名人錄》220頁載: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晚號晦翁。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進士,官至煥章閣待制兼待講。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其學派被稱為“閩學”,與二程合稱為程朱學派。“朱熹之學和楊時有間接師承關系。”[6] ⑩明道即程顥;“河洛”即“洛學”。據(jù)《名人錄》1132頁載:程顥(1032-1085),字伯淳。宋·洛陽人。世稱明道先生。仁宗嘉祐進士,歷任州縣官。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與弟頤同為理學奠基人。世稱“二程”。他與弟久居洛陽講學,故其學派被稱為“洛學”。 《宋史·道學·楊時列傳》[8]:“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間,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11伊川,即程頤。據(jù)《名人錄》1132頁載:程頤(1033-1107),字正叔,宋·洛陽人。世稱“伊川先生”。早年居洛陽著書,屢薦不仕。后出管勾西京國子監(jiān)。紹圣間,削職送涪州編管。徽宗即位,復官返洛。 “自涪歸”,系指程頤由“涪州”(今四川涪陵)返洛復官后。 ○12楊、謝,即楊時、謝良佐。據(jù)《名人錄》368頁載:楊時、游酢、呂大臨和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大弟子”。 ○13“祭延平”,即祭楊時。 ○14魏驥(1373-1471)[10],故本文寫于明·成化丁亥(1467)。 2、大學士劉珝撰《魏文靖公配享德惠祠記》 蕭山四圍皆江海,居民苦水旱。宋政和壬辰(1112),龜山楊文靖公尹縣時,浚治湘湖,蓄泄有則,利及九鄉(xiāng)。民感其惠,立祠私祀。國朝成化丁亥(1467)有司備民情上請,禮部復以為言。上命學士劉定之,議法應祀,敕賜德惠祠,許春秋祀。 景泰改元(1450),邑人魏文靖公,時由吏部尚書致仕歸里,第視楊公舊規(guī)隳廢年久,設法添筑塘高,廣內(nèi)增筑臥羊坡,抵避湖中風浪;栽柳於塘,使其堅久。其時,鄉(xiāng)老口碑作頌,有過於昔。革除占湖為田七千三百一十八畝。及江海無塘障衛(wèi),民罹水旱,致徒他方,鬻妻賣子,憂形於色。勸率官民子孫,同臨患害處所,修筑復舊塘閘、堰壩一十二處,歲歲如之。是以連得二十余年豐稔,民感其惠。 薨后,失於預防者。辛卯(1472)秋風潮沖入縣境,淹死人畜、田禾塞港,顆粒無收,比昔尤甚。上勤圣慮,遣內(nèi)外大臣撫安賑恤。適其子完,遵公遺言,辭免營葬,省銀一千七百余兩,轉(zhuǎn)濟饑民。概縣之民,感公生前歿后之惠,合章上請,立祠報祀。 命下廷臣議,曰:公初由文學歷官中外,清慎德望,受知列圣,致位通顯,歸休林下。監(jiān)察御史梁昉,言公有德有壽,請如漢故事優(yōu)禮之。特降敕云:卿鄉(xiāng)以醇篤之資,正大之學,歷仕累朝,官登八座,歸安田里,壽屆百齡,進退從容,體履康裕,緬維風采,嘉嘆不忘之。諭特遣行人存問,賚以羊酒,有司月給俸贍之。及聞家居,因以邑環(huán)江海,多水患為憂,以楊龜山湖堤遺跡、閘堰滴瀝,倡率修筑;著水利切要,以發(fā)明之。德惠昭昭,宜從所請,禮部擬宜作主入於德惠,列於楊時之右,合祠祀之。 章入,上曰:魏驥惠及鄉(xiāng)民準入祠祀。祭法云:法施於民,則祀之;又云:能御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此之謂也。 珝生也晚自羈貫時,仰止迨長出仕,叨職禁近①,一止一動,未嘗不以公為師法。而公之孫婿洪君宣之、門人徐君公溥,又能以公立心光明,為學正大之旨,每每談及二君,皆秋官員外也。及考夫商少保、葉文荘二公,撰公事行尤悉。珝以是,愈得其詳而心愈有所慕。其實宜乎鄉(xiāng)民感公之德之深,而懇請報祀,以垂不朽。惟公之孝友忠信,清修苦節(jié),文章事業(yè),著在天下,自有信史書之。顧斯不足以盡,特記配享德惠之實耳。 蕭山令宜興吳君淑②,求為之記,故不辭而書之。 公字仲房,初號梅居,又號南齋。 晚年門生孫尚書原貞,出鎮(zhèn)兩浙,取書平格之義,尊稱為平齋,作《平齋記》,以記其實。 所著有:《松江志》、《南齋集》、《素履集》、《理學正誼》、《水利切要》等書,傳於世云。 [注釋]: ①“禁近”:帝皇文學待從一類官員,其官署在禁(宮)中,靠近帝王[9]。 ②明·蕭山令吳淑,成化12~18在任([4]卷十二上,官師表第9頁),故,本文作于1476~1482年間。 另外,有關祀楊時、魏驥等人的史料記載有: 3、明·蕭山邑令張懋撰《蕭山湘湖志略》[3]載:楊時、趙善濟、顧沖、郭淵明“四公于湘湖雖創(chuàng)繼不同,同一利民之心,蒙其惠,仰其德,立祠湖邊祀焉。” 4、清·毛奇齡撰《湘湖水利志》(卷一,12頁)載:“明洪武丁已(1377),邑宰張懋建楊、趙、顧、郭四公祠于湖濱,名四長官祠,春秋祀,以報其功。后,不知何時,忽改為楊、顧二長官祠,又以楊、顧二公為湘湖土地。既又訛楊、顧為楊、郭,以其祠移湖濱湫口之凈土寺傍。凡民間祈禳歲時,禱賽巫師,皆得誦其號如土谷焉。” 5、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縣魏堂修《蕭山縣志》(祠祀·德惠祠)載:“德惠祠,在治西二里,凈土山之麓。成化元年(1465)賜額,祀宋邑令將樂楊時。后以邑人吏部尚書魏驥同祀。祠有殿,有儀門,有外門。儀門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曠地,廣十畝許。凡祭與太守祠同。祝祠曰:惟神道德并降,功業(yè)咸著。開湖溉田,御災捍患,闔邑之民,永沾惠澤。時維仲春(秋),祗修祀事。靈爽如在,尚祈享之!”(以下為劉釬、劉珝記文,見本文二,1、2)。 魏文靖公詩: 寒云古木草離離,典古前朝有孰知, 義辨三經(jīng)防道否,惠施一邑救民饑。 苔生石鼎香誰熱,蠧食松堂壞不支。 安得陳詞達天聽,孔庭陪祀復何疑。 大宗伯增誠湛若水詩: 始聞湘湖勝,三夜夢見之。 先拈龜山香,乃敢陟湖堤。 傍湖山氣合,山與云天齊。 漸進迷遠近,逾深遂忘歸。 令蕭我德詩: 山水盤迥德惠祠,碧蘿蒼蘚雨穹碑。 先賢為政風流在,太宰明農(nóng)恩澤垂。 萬頃湘湖民稼穡,千年閭井士蓍龜, 桂花香滿梧桐凈,俎豆衣冠對越之。 6、民國《蕭山縣志稿》載:“德惠祠在縣西二里據(jù)凈土寺山麓。[按]“康熙劉志”:在湘湖舊有楊、郭二長官祠在湖口,自德惠祠祀楊不祀郭,廟無復舉者。宋楊時為縣令,開湘湖,民感其惠。明成化元年(1465)立祠賜額。后,縣人尚書魏驥亦有功于湖,既沒有司請于朝,以配饗春秋致祭。乾隆志引萬歷志。祠有殿,有儀門,有外門;儀門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曠地,廣十畝許。凡祭與太守祠同。乾隆志引萬歷志。乾隆志別:本祠東偏,道南書院三楹,中供楊文靖公、游定夫公神牌。有司祭德惠祠畢,即至書院致祭。” 7、清·毛奇齡撰《湘湖水利志》(卷一,15頁)載:“初,鄉(xiāng)官魏文靖驥,以邑苦旱澇,具析水利,每為當事論說,有所防御。暨景泰七年(1456)壬申,大水自衢、嚴洚發(fā),錢江高漲,水岌從東西小江沖入內(nèi)陸。時,驥以尚書致仕,躬負畚重,親課健石,修筑麻溪、西江諸塘,雖巨波震蕩,終不為害。至天順五年,大水亦然。驥乃著水利事述:自捍海、西江、白露、湘湖、瓜瀝諸塘;以及徐家、螺山、長山諸閘;單家、曹家諸堰,勒成一書。而于湘湖為尤著。會,湖民孫氏隱占湖利,與其姻家吳子信陰陽侵蝕。驥乃發(fā)吳氏之占,清理還官,而孫氏終未盡復。故所著事述有曰:‘占田未清,病根尚在。’乃以其書授之門人何御史舜賓曰:‘清此湖者,君也。’ 既而驥卒,縣民沈安等1540余人,于成化八年(1472)入奏。謂:‘驥有功于水利,乞請降敕為報功之祀。’上乃敕賜,特祠名‘德惠祠’,專祀龜山、文靖于其中。……至正德未(1521前),祔祀何御史父子于側(cè)。今祠已圯,而址尚存,在西門外三十余步。” 參考文獻: [1]《蕭山縣志》(明)知縣魏堂修 嘉靖36年 [2]《蕭山水利志》(清)毛奇齡編(四庫全書《西河集》) [3]《蕭山湘湖志》周易藻編 民國14年 [4]《蕭山縣志稿》(民國)縣知事彭延慶修 民國24年 [5]《中華文化名人錄》中華文化中心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1993年12月北京第一版 [6]《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冊 1666頁 “蔡京” 第三冊 3393頁 “楊時” [7]《中國文化史詞典》楊金鼎主編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年8月第一版 第424頁 “給事中” 第469頁 “庠生” [8]《中國古代文學辭典》賈傳棠等編 文心出版社出版 1987年1月第一版 第679頁 “程門立雪” [9]《古今漢語實用詞典》,吳昌恒等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8月第一版 [10]《蕭山縣志》1987年8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1008頁
湘湖文化與歷史(3):湘湖知識拾零 湘湖,隔錢塘江與西湖南北對稱,被稱為西湖的“姐妹湖”,是“人間天堂”又一顆明珠。 湘湖,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城西,是蕭山的“西湖”。山水秀美、物產(chǎn)豐富的湘湖,是養(yǎng)育蕭山人民的“母親湖”。 湘湖,歷史悠久,遠古文明,是蕭山的歷史文脈所在。 湘湖文化源遠流長,湘湖知識豐富多彩。為介紹湘湖、宣傳湘湖、特從古籍、史書、現(xiàn)代文獻、著作中,搜集有關湘湖歷史人文和地理自然等方面知識,匯編成《湘湖知識拾零》,意在通過大量知識點,使更多的人從各方面認識湘湖,了解湘湖。 一、歷史人文知識 1、宋政和二年(1112),楊時任蕭山縣令時,視“山之可依與地之可圩”,在羊騎山、歷山之南和菊花山、西山之足,筑南、北兩堤而成湘湖,蓄水灌溉農(nóng)田([1]卷一P1)。 2、湘湖湖名,“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因以名之”([1]卷一P2,錢宰《湘陰草堂記》)。 3、湘湖,前為西陵湖,也叫西城湖。湖名首見于北魏(386—534年)酈道元的《水經(jīng)·浙江水注》([15]二P155)。 4、湘湖,遠古為東海海灣,泥沙淤積而成澙湖,再演變而成海跡湖([15]三P163)。跨湖橋遺址發(fā)現(xiàn)自然“湖泊”遺跡,表明湘湖作為天然湖泊,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 5、“湘湖即漢志之潘水”(《越縵堂文集》)。潘水得名于“藩籬”,而蕭山于商周時名曰藩籬。《漢書·地理志》稱:“蕭山藩水之所出” ([14]P41)。 6、湘湖有許多別名:因其湖光山色,可與杭州西湖媲美,故別稱“賽西湖”;湘湖物產(chǎn)豐富,傳說“每天出一只元寶”,所以又叫“元寶湖”;因湖在之江南岸,還被古人稱作“之垂湖”。 7、城山,東南瀕臨湘湖,2500年前這里曾是越國的屯兵城一固陵城,世稱越王城。湘湖和白馬湖就是越國的固陵港,當時越國500艘艦船、4.7萬水軍在此常駐,吳越爭霸時,越王勾踐多次水上軍事行動,也都從這里出發(fā),是我國漢代以前最大的軍港([14]P9)。 8、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鄉(xiāng)官孫學思為溝通湘湖兩岸孫、吳兩姓往來,出資在湖狹腰處筑堤,始建跨湖橋。堤橋的建立,阻礙了湖水暢通,加速了湘湖的淤積。 9、明·景泰元年(1450),經(jīng)魏驥倡議,在凈土山麓舊址重建楊長官祠,后改稱德惠祠,以祭祀宋蕭山縣令楊時,祠旁又新立“道南祠”,祠中專設“道南書院”,“以彰當時四方學者從游之跡”([15]二 P52)。 10、1928年4月9日,中共蕭山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湘湖壓烏山湘云寺召開,由劉蜚雄任縣委書記。 11、宋朝修建的湘湖是一項著名的水利工程。湘湖湖面積為37002畝,灌溉周邊九鄉(xiāng)146868畝農(nóng)田。每畝田納原糧七合五勺,稱“均包湖米”([卷]一P1)。 12、湘湖建成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蕭山縣丞趙善濟定出《均水法》,規(guī)定按序、按量放水。 13、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月十二日,縣令顧沖訂《湘湖均水利約束記》,規(guī)定每年立秋前三日放水,白露后三日閉閘,并刻石立碑,以示遵守。 14、南宋嘉定六年(1213),縣令郭淵明,根據(jù)“黃者山土,青黎者湖土”的建議,定出湘湖東西兩岸以“金線”(黃土)為界,以禁止私占湘湖([4] P1070~1072)。 15、明洪武十年(1377)九月,縣令張懋作《湘湖水利圖記》,重刻石碑立于縣門,“以定民志”([1]卷五P2)。 16、明正統(tǒng)五年(1440)七月,蕭山籍、明南京吏部尚書魏驥以湘湖受損,奏請朝廷,英宗皇帝發(fā)布了《全國水利禁令》([4] P1072)。 17、湘湖建成后,主禁主墾之爭延續(xù)了800多年。期間,蕭山籍、明朝御史何舜賓受魏驥托付,揭露孫全私占湖利,弘治十一年(1498),被受賄的蕭山縣令鄒魯害死。其子何競上告朝廷,鄒魯治死罪,孫氏所占全部清出還湖。([4] P1073) 18、湘湖建成時,在南北堤岸筑有18個穴口(南岸11處,北岸7處),按時啟閉,蓄水灌溉農(nóng)田。([15] 二P156) 19、勾踐 被夫差打敗,“保棲會稽山”(今越王城山),在老虎洞“臥薪嘗膽”,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打敗吳國。 20、范蠡,越國大將軍;文種,越國大夫,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 21、西施 春秋末期越國美女,被勾踐送往吳國。湘湖周圍留有眾多西施古跡。 22、賀知章 唐朝越州永興(今蕭山湘湖史家橋村)人,進士出生,著名詩人李白好友,官至禮部侍郎。告老還鄉(xiāng)時作《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國人老少皆知。 23、李白 賀知章好友,唐朝著名詩人,其詩作《送友人尋越中山水》有“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才。”“東嶺橫秦望,西陵拱越臺。”表明李白到過湘湖,也說明越王勾踐“保棲”的會稽山是今越王城山。 24、楊時 字中立,號龜山,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弟子,“程門立雪”成語的主人公之一。宋政和二年(1112)任蕭山縣令,時年六十,主持修筑湘湖。湖成,浮舟湖上,其詩作《新湖夜行》被稱為湘湖第一詩。宋咸淳三年(1267),故里延平立龜山書院,御筆書額“龜山書院”。清康熙四十五年(1780),賜御書祠額“程氏正宗”。 25、殷慶 宋蕭山縣民,建議修筑湘湖。 26、陸游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多次途經(jīng)湘湖北面的西陵驛和南面的漁浦,并游覽湘湖,留有許多詩篇。“此生安得常強健,小艇湘湖自采莼。”可見其對湘湖情有獨鐘。 27、劉基 字伯溫,元末明初著名軍事家,輔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曾多次在湘湖停留,留下了許多傳說和《題湘湖圖》等多首詩篇([11] P272)。 28、魏驥 明朝蕭山人,參與《永樂大典》纂修,后任南京吏部尚書。告老還鄉(xiāng)后,不顧年高,親率百姓修筑湘湖堤塘,清退私占湘湖,著《水利自述》,并遺言“辭免營葬”,省銀1700余兩,轉(zhuǎn)濟災民。其墓在湘湖湖山村徐家塢山麓([11] P286)。蕭山縣民感謝魏驥生前歿后之惠,有1450余人合章上奏朝廷,明憲宗皇帝準入德惠祠,與楊時同祀。 29、何舜賓 明朝蕭山人,任南京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后受魏驥所托,上書縣衙告發(fā)占湘湖圍田者,被受賄的蕭山縣令害死。其子何競上告朝廷,為父報仇,被稱為“何孝子”。 30、單道 蕭山城廂鎮(zhèn)人,曾創(chuàng)制“四柱清冊”,受到明太祖贊賞,下詔頒行全國,成為傳統(tǒng)中式簿記,沿用至民國初期。單道還發(fā)明牛輪水車“牛車盤”,灌溉省力、功倍,遠近仿制,推廣全國([11] P280)。 31、張岱 明末清初人,為湘湖留下眾多詩篇,有“余以湘湖為處子”的名句([11] P276)。 32、毛奇齡 蕭山城東人,官至翰林院檢討,清初著名經(jīng)濟學家和文學家,著作甚豐,《四庫全書》收錄達52種,寫過許多有關湘湖的詩文,如《湘湖水利志》等,為保護湘湖、防止私占,作出了重大貢獻([11] P284)。 33、朱筠 清朝翰林,今蕭山湘湖黃家河村人,曾向乾隆皇帝倡議編纂《四庫全書》,并提供私人藏書,至少有14種共332卷錄入《四庫全書》,還曾在四庫館供職([11]P300)。 34、朱珪 清乾隆十三年,年僅18歲就中進士,今蕭山湘湖黃家河村人,朱筠四弟,曾任四庫全書館總閱,后為嘉慶皇帝的老師。朱珪任兩廣總督期間,兩次捐私銀計2萬兩,供修海防造兵船([11]P298)。 35、湯金釗 蕭山城廂鎮(zhèn)人,師從“世進士”宅第主人、進士王宗炎,歷任清禮、吏、工、戶各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尚書房總師傅等職,支持林則徐禁煙。湯金釗多次到湘湖,留下許多詩篇([11]P294)。 36、于士達 蕭山人,清嘉慶元年,與王煦一起主持修筑湘湖堤塘,后著《湘湖考略》,由王煦參訂,王宗炎作序,這是一部有關湘湖水利的重要專著。 37、王宗炎、王端履 “世進士”宅第父子,清朝進士。王宗炎,號晚聞,是湯金釗的老師。其子王端履,號小谷,父子兩人留下了許多吟詠湘湖的詩篇。 38、周易藻 清光緒十五年(1889)中舉人,1921年,58歲時在湘湖缸窯灣建三間平屋,自題“辛廬”,住在“辛廬”,白天駕舟外出,夜則摘錄古書、宗卷,歷時6個月,終于編成了第一部有關湘湖的方志《蕭山湘湖志》(8卷,后又續(xù)編1卷)。 39、陶行知 我國著名教育家。1928年10月,親自到湘湖考察,在壓烏山湘云寺選定校址,并指導創(chuàng)立了浙江省立湘湖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即浙江省湘湖師范學校。 40、金海觀 愛國鄉(xiāng)村教育家,曾任浙江省湘湖師范學校校長達25年。抗戰(zhàn)八年間,率師生,輾轉(zhuǎn)浙江西南、福建山區(qū)一帶,七易校址,堅持戰(zhàn)時教育,是我國教育史罕見的壯舉。 41、據(jù)《孫氏宗譜》記載,湘湖湖里孫村孫氏,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將軍、《孫子兵法》作者孫武和三國時期吳國國君孫權(quán)的后裔。 42、為保護和建設古湘湖作出重大貢獻的湖賢有:楊時、趙善濟、顧沖、郭淵明、于善、張懋、魏驥、何舜賓、何競(何孝子)、富玹、張嵿、殷慶等([15]P63)。 43、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4、唐·李白《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才。 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回。 東嶺橫秦望,西陵拱越臺。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八月枚乘筆,三吳張翰杯。 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臺。 45、宋·楊時《新湖夜行》 平湖浄無瀾,天容水中渙。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漢。 煙昏山光淡,桅動林鴉?。 夜深宿荒陂,獨與雁為伴。 46、宋·陸游《新晴馬上》 一劍飄然萬里身,白頭也復走京塵。 畫樓酒旆滴殘雨,綠樹鶯聲摧暮春。 絕塞勒回勛業(yè)夢,流年換盡市朝人。 此生安得常強健,小艇湘湖自采莼。 47、宋·陸游《稽山行》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 千里亙大野,勾踐之所荒。 …… 湘湖莼菜出,賣者環(huán)三鄉(xiāng)。 何以共烹煮,鱸魚三尺長。 芳鮮初上市,羊酪何足當。 48、宋·華鎮(zhèn)《城山》 兵家制勝舊多門,贈答雍容亦解紛。 緩報一雙文錦鯉,坐歸十萬水犀軍。 49、明·張岱 余以湘湖為處子,眂娗羞澀,猶及見其未嫁之時。 50、明·劉宗周 《對聯(lián)》(游老虎洞后) 此地曾傳嘗膽事,我來猶憶臥薪人。 51、清·王勉《湘濱秋泛八首》其五 村前少婦茜裙新,唱罷菱歌憶采莼。 若把湘湖比西子,不知誰是浣紗人。 52、清·毛萬齡《湘湖》 遍歷吾鄉(xiāng)勝,湘湖景更幽。 水遙青靄合,波靜白云浮。 欲雨山如畫,臨風樹近秋。 開尊一葉片,飄渺在丹樓。 53、清·錢霍《城山》 西施明艷世間稀,此地曾經(jīng)換舞衣。 春色不隨流水盡,暮山猶見彩云飛。 注:春秋末期越國被吳國打敗,西施被越王勾踐送往吳國。 54、過去,湘湖農(nóng)民在采摘湘湖莼菜、菱、蓮時,常放喉歌唱。 55、湘湖是越文化的發(fā)詳?shù)亍!对浇^書》留下了古越人越語。越語稱船為“須慮”(吳內(nèi)傳),稱鹽為“餘”(越地傳)。 56、歷史上,湘湖地區(qū)有賽龍舟、舞龍燈、出會(背爐子、抬閣)等民俗和民間演藝活動。 57、據(jù)《蕭山縣名勝紀略》:過去到湘湖旅游,“以船游為主,船價半日大洋六角,全日一元”,可到至湖嶺、越王城山、跨湖橋、一覽亭、壓烏山、錠(定)山、老虎洞、橫筑塘等處游玩。 58、《蕭山湘湖志》(八卷),民國十四年(1925)11月,由周易藻編寫,“世進士宅第”后輩王仁溥作序。民國十六年(1927)夏,周易藻再編《蕭山湘湖續(xù)志》。 59、《湘湖水利志》(三卷),清·毛奇齡(1623-1716年)撰,錄入《四庫全書》。 60、《湘湖考略》,清嘉慶三年(1798)8月于士達著,由王宗炎作序。 61、《蕭山縣名勝紀略》,1934年,蕭山縣名勝管理委員會編。其中,概略介紹了湘湖風景、名勝及歷代文人吟詠湘湖的詩文。 62、上湘湖湖中的壓烏(湖)山,傳說因項羽亞父欲斷蕭山南嶺壓烏江而得名([6]卷五P3,據(jù)東方朔《神異記》)。 63、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允常兵敗,退至會稽山(今越王城山)立城堅守。吳王以為山上缺水,越兵不能久駐,以贈鹽魚相譏。越王知其意,取洗馬池中鮮魚回贈,吳王方知山上有水,連夜撤兵而去([9]P454)。 64、傳說越王勾踐在湘湖老虎洞山老虎洞臥薪嘗膽。 65、蕭然山,又名西山,傳說因越王勾踐兵敗登城山,遙望此山,“四顧蕭然”而得名([11]P74)。 66、相傳西施離開故土前往吳國時,百姓將從湘湖挖來的鮮藕送給西施,故湘湖藕又名“西施藕”([11]P256)。 67、固陵,后稱越王城,([17]P35)勾踐由此啟程入?yún)菫槌肌!芭R水祖道,軍陳固陵”([15]P56),在岸邊祭神祀祖,文種奉獻祝詞。 68、相傳商周時,吳太伯在余暨(今蕭山)湘湖城山山頂筑城(因名天吳),自號句吳,并被推為君長,是春秋吳國的世祖。 69、湘湖北有青山,又名連山,旁有小山,叫“石井山,其井上廣下曲,秉燭入,不盡數(shù)十級,相傳為妃子墓”(秦始皇妃子墓)([8]卷二P12)。 70、秦始皇第五次出游至錢塘江,打算渡江經(jīng)湘湖去會稽祭大禹陵,因“水波惡”,改從富陽渡江。祭大禹陵后,返回經(jīng)湘湖老虎洞山時,“欲置石橋渡浙江,今石柱數(shù)十列于江際”,終因浪大而未建成([8]卷二P12)。 71、湘湖蒙山上有東岳廟,“蒙山系宋陵所在”([13]P3),傳說有宋徽宗的衣冠墓。 72、元末明初,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打天下時,多次到湘湖,相傳湘湖云霧茶是他采摘給朱元璋品嘗的茶葉,而湘湖泉是他斬斷龍脈而形成的泉水。 二、地理自然知識 1、湘湖位于錢塘江南岸、杭州市蕭山區(qū)城西,距西湖約15公里,汽車半小時可達。 2、湘湖西北面的西陵(今西興)和西南面的漁浦,是古代水陸交通要道,被稱為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 3、湘湖周邊,有東部的蜀山大道、南部的繞城高速公路、西部的四季大道和北部的彩虹大道(蕭紹路)等高級公路,區(qū)內(nèi)還有風情大道和03省道東西連接線,提供便捷的交通體系。 4、湘湖旅游度假區(qū)控制性規(guī)劃面積為51.7平方公里。其中,啟動區(qū)塊面積為4.64平方公里,將恢復湖面1200畝。 5、在湘湖狹腰處,有始建于明代的跨湖橋,連接北岸和南岸,將湘湖分為上湘湖、下湘湖,西南為上湘湖,東北為下湘湖。上湘湖面積約為下湘湖的3倍([4]P1071)。 6、湘湖北面的白馬湖,湖周圍約20公里,水面積約1800畝,以馬湖橋為界分為東西兩湖,面積各約900畝([11]P78)。 7、風情大道橫貫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區(qū)。 8、三善橋,由南北兩山夾峙,南為獅子山,北為象山,是濱江區(qū)和蕭山區(qū)城廂街道的分界處([11]P234)。 9、仙人橋,在大、小毛塢谷口。 10、鎖龍橋,在水漾塢谷口。 11、馬湖橋,將白馬湖分為東、西兩湖。 12、湘湖西南面,是富春江、浦陽江和錢塘江三江匯流處,稱為三江口。 13、湘湖,湖面積37002畝,湖長約19里,寬1~6里不等,周圍80余里,西南寬、東北窄,形似葫蘆([4]P1070)。 14、湘湖山水,形成山抱水、水環(huán)山、山繞湖轉(zhuǎn)、湖傍山走、山中藏湖、湖中有山、山水交融、湖山爭輝的格局。 15、湘湖,四周被60余座青山環(huán)抱,湖東南主要有蕭然山(西山)、石巖山和瓜藤山等,湖西北主要有越王城山、美女山和老虎洞山等; 16、湘湖湖中聳立9座天然小山:壓烏(湖)山、定山、眉山、木碗(饅頭)山、箬獺山、邋遢山、樁墩山、荷山和蛤蟆山等; 17、山中有水漾湖、井山湖;山北還有東、西白馬湖。 18、湘湖啟動區(qū)塊有12個山塢。 北岸3個:大毛塢、小毛塢和水漾湖(含3個小山塢); 南岸9個:東起有山門口塢、大窯里吳、潘家蓬、小窯里吳、單家塢、金家塢(蓮蓬山為南岸制高點)、大塢、十二王塢和方家塢等。 19、湘湖石巖山,山勢峻險,山側(cè)望之狀若獅子,正面看來又似鵝鼻,故又稱獅子山,俗名雄鵝鼻([11]P52)。 20、文筆峰,為塔山之主峰,黃海面基準海拔267米,是湘湖四周群山中最高峰([11]P164)。 21、越王城前,兩峰對峙如門,稱為馬門。 22、古湘湖八景(清乾隆時期,《孫氏宗譜》收錄)([11]P98) 龍井雙涌(越王城山南麓)、跨湖春漲(跨湖橋畔)、水漾鳴蛙(水漾湖)、湘湖秋月、 尖峰積雪(文筆峰)、 越城晚鐘(越王城山)、柴嶺樵歌(蕭然山柴嶺)、湖中落雁(湖中九山)。 23、湘湖八景(當代文人編排景名,錄入《城廂鎮(zhèn)志》) 城山懷古(越王城山)、覽亭眺遠(石巖山一覽亭)、先照晨曦(石巖山)、 跨湖夜月(跨湖橋)、 楊岐鐘聲(楊岐山楊岐寺)、橫塘棹歌(橫筑塘)、湖心云影、山腳窯煙(湖邊磚窯) 24、湘湖中“蕭山八景”: 西山梅雨(蕭然山即西山)、湘湖云影、石巖秋望(石巖山)、漁浦夕照(三江口) 25、石巖山上的一覽亭,可近看湘湖,遠眺錢塘江。 26、越王城山之巔有望湖亭,可眺錢塘江,俯視湘湖。 27、登石巖山,沿途有登峰第一亭、石鰲亭、一覽亭。 28、老虎洞古樟,約有200余年樹齡,位于老虎洞山,距老虎洞不遠,樹高約20米,胸1.65米,樹冠約15米,是湘湖最大古樟樹([11]P94)。 29、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僅率三千水軍“保棲會稽山”(今越王城山)。越王城山是“周朝勝跡,越代名山”,山頂中卑四高,宛若城堞,又叫越王臺。越王城遺址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0、越王城山上舊有城山寺,又名越王城寺,故有古湘湖八景之一“越城晚鐘”,已廢。現(xiàn)有勾踐祠建于1992年9月,紀念越王勾踐及文種、范蠡([11]P118)。 31、洗馬池位于湘湖越王城山上勾踐祠南面,原池中水清澈可飲,池中產(chǎn)嘉魚([11]P242)。 32、越王城遺址人工夯筑的城垣,內(nèi)緩外陡,四周有高陵臺地作暸望用,僅有馬門與外界相通,城垣周長為1091.2米。 33、越王城山,有明代修建的500余(578)級石階,直達越王城遺址。 34、湘湖有名的古泉有,越王城山上的佛眼泉、石巖山巔的香泉、乾姜山北的乾姜泉、碑牌嶺下的潘泉井等([1]卷八P12)。 35、湘湖主要的古橋有:跨湖橋、三善橋、仙人橋、鎖龍橋、史家橋、黃家大橋、馬湖橋等。 36、城山古道,由下往上,現(xiàn)有“城山懷古”牌坊、“越王城遺址”石碑、古越亭等。 37、古湘湖周圍的古寺、庵主要有:城山禪寺、湘云寺、后王寺、崇福楊寺、先照寺、蓮花庵、關帝廟等。 38、湘湖南面10余公里處,臨浦鎮(zhèn)通二村一帶(古稱苧蘿鄉(xiāng)),相傳為越國美女西施故里,今有西施古跡群14處,被列為蕭山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古跡有:苧蘿山、紅粉石、浣紗溪、西施里、西施廟、苧蘿亭、范蠡廟、后江廟、洗腳潭、西施坂、田螺山、河蚌山、浴美施(閘)、浴美施廟和西施亭([16]P22~P25)。 39、蓮華寶寺,舊稱蓮花庵,位于老虎洞山,文革中被毀,由當?shù)厝顺鲑Y修復,又名江南懸空寺。 40、甲科濟美牌坊,位于湘湖史家橋村,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為紀念黃九皋等11位明朝當?shù)剡M士而建,是蕭山現(xiàn)存唯一的一座進士登科牌坊,為蕭山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P196)。 41、橫筑塘牛埭,是湘湖與浦陽江支流水系相隔的堤塘,距水面高約2米,過往船只靠牛拖或人拉翻壩而過。當?shù)厝朔Q為“牛拖船”,是古湘湖一項重要水利及交通設施([11]P248)。 42、位于上湘湖的跨湖橋遺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在1990、2001年兩次考古發(fā)掘中,遺址內(nèi)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骨器等文物,經(jīng)碳14年代測定,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 43、2002年,在跨湖橋遺址第三次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的獨木舟,是世界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獨木舟之一,被稱為“中華第一舟”,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自然“湖泊”遺跡。 44、2003年,在下湘湖發(fā)現(xiàn)下孫遺址,為“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提供了基本條件。下孫遺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灰坑、葦席類編制物、魚類、貝類殘骸和稻谷遺存等。 45、2004年12月17日,“跨湖橋文化”正式命名,這是全國最早的考古文化概念,距今為8000至7000年。 46、湘湖莼菜,是莼菜中佳品,無論是質(zhì)量、栽培歷史,還是知名度,在江南一帶都是首屈一指的。歷代曾有許多詩人、學者為湘湖莼菜賦詩贊嘆。如,“湘湖莼菜出,賣者環(huán)三鄉(xiāng)” “芳鮮初上市,羊酪何足當”(宋·陸游《稽山行》)。“采得莼絲全不滑,秘傳煮法要瞞人”(清·王端履《湘湖竹枝詞》)。“畫竿十尺挑碧絲,香莼宛轉(zhuǎn)生華滋”(清·毛奇齡《湘湖采莼歌》)([11]P252)。 47、湘湖楊梅,為白熟楊梅,也稱“白水團”,是楊梅中珍品([11]P254)。 48、云霧茶,明代被列為貢品,是湘湖一寶,產(chǎn)于湘湖獅山頂([11]P258)。 49、免貢櫻桃,色朱紅,味甘美,明朝時被列為每年貢品,百姓苦不堪言。蕭山知縣蘇琳向朝廷直言相諫,朝廷才同意免貢,故稱免貢櫻桃([11]P250)。 50、湘湖土步魚,又名杜父魚,產(chǎn)于湘湖湖邊,味鮮美,是一道湘湖名菜([11]P262)。 51、嘉魚,產(chǎn)于湘湖越王城山上的洗馬池。相傳越王允常被困,曾取洗馬池嘉魚,“贈魚退敵”([11]P264)。 52、湘湖湖底沉積的粘土,是制作磚瓦的上好材料,周邊百姓取泥制磚,磚瓦成了明朝以來湘湖的主要手工業(yè)產(chǎn)品。 三、湘湖保護與開發(fā)大事記 序號 日期 記事 1 1995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成立“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區(qū)”。 2 1999年4月 湘湖東北部建成“杭州樂園”,占地1000畝。 3 1999年 湘湖西南部建成“杭州東方文化園”,占地3000畝。 4 2002年8月12日 世界休閑組織理事會決定在杭州湘湖舉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會”。 5 2003年1月17日 在中共杭州市蕭山區(qū)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區(qū)委書記王建滿提出:“湘湖是蕭山的歷史文脈所在,是主城區(qū)最重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要保護和規(guī)劃建設湘湖,努力使湘湖重現(xiàn)光彩。” 6 2003年3月3日 杭州市蕭山區(qū)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決定“編制湘湖風景區(qū)規(guī)劃,確定保護范圍并嚴格進行規(guī)劃控制,啟動湘湖保護和開發(fā)工作”,作為區(qū)政府2003年為民辦10件實事之一。 7 2003年8月 蕭山區(qū)人民政府組建“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區(qū)管理委員會”。 8 2003年12月 “蕭山湘湖區(qū)塊控制性規(guī)劃”通過評審。湘湖區(qū)塊的規(guī)劃范圍:北至蕭杭鐵路,東至蜀山路,西至錢塘江,南至杭州繞城公路,總面積51.7平方公里。 9 2004年12月 “浙江湘湖保護與開發(fā)啟動區(qū)塊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通過評審。湘湖啟動區(qū)塊面積為4.64平方公里,將恢復湖面1200畝。 10 2005年2月 “浙江湘湖啟動區(qū)塊一期湖堤、湖岸工程設計”通過評審。2月17日,通過招標確定工程施工企業(yè)。 11 2005年3月8日 湘湖啟動區(qū)塊一期湖堤、湖岸工程開工。 四、參考文獻 [1] 《蕭山湘湖志》 民國十四年 周易藻編; [2] 《蕭山水利志》 清 毛奇齡撰; [3] 《湘湖考略》 清嘉慶三年 于士達著; [4] 《蕭山縣志》 1987年8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蕭山縣志》 明嘉靖三十六年 知縣魏堂修; [6] 《蕭山縣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四月 知縣劉儼、鄒勷修; [7] 《乾隆蕭山縣志》清乾隆十六年 知縣黃鈺修 ; [8] 《蕭山縣志稿》 民國二十四年 縣知事彭延慶修; [9] 《城廂鎮(zhèn)志》 1989年4月 浙江大學出版社; [10] 《蕭山湘湖區(qū)塊控制性規(guī)劃》 2003年7月 浙江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11] 《浙江省湘湖旅游度假區(qū)旅游資源普查報告》 2004年3月20日 杭州商學院旅游學院; [12] 《浙江湘湖保護與開發(fā)啟動區(qū)塊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 2004年12月 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 [13] 《蕭山縣名勝紀略》 民國二十三年六月 蕭山縣名勝管理委員會編印; [14] 《湘湖保護與開發(fā)剪報》(2001-2004年) 2005年1月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區(qū)管理委員會編; [15] 《湘湖文獻選編》(四冊) 2004年6月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區(qū)管理委員會編; [16] 蕭山古跡鉤沉》 李維松著 2004年4月 方志出版社; [17] 《越魂大型文物圖片展資料集》 2005年3月 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館等。《湘湖知識拾零》收錄古今各家之言,觀點可能不同,限于編者水平,難免遺漏和錯誤,歡迎指正,以求完善。
湘湖文化與歷史(4):湘湖歌詞選 湘湖文化源遠流長、豐厚精深。湘湖文化遺址沉積了古文明,越王城遺址記錄了越文化,楊時筑湖發(fā)展了水文化,使湘湖文化以山水為自然載體,以詩詞為文學載體,流傳至今。 湘湖采莼歌、采菱曲、竹枝詞等曲調(diào)、詞牌,當年曾在百姓勞作、文人聚會時廣為流行。據(jù)說歌曲似初期越劇,曲調(diào)委婉,優(yōu)雅動聽。采莼歌節(jié)奏稍慢,采菱曲活潑明快。蕩揚在湘湖上空的歌聲,使人們仿佛見到古湘湖的秀美山水,見到村姑漂舟湖面纖纖素手采莼的身影……。湘湖歌曲、詞調(diào),是湘湖文化的瑰寶。 為弘揚湘湖文化,發(fā)展湘湖旅游文化,特從方志、古籍中搜集湘湖歌詞7首,經(jīng)標點,匯編于下。懇請蕭山區(qū)文化系統(tǒng)單位、演員、音樂家及有關專業(yè)人士共同努力,挖掘、整理這一湘湖文化瑰寶,讓詠湘歌曲登上演藝舞臺,飄揚在新湘湖的上空。 湘湖文化研究組 二00四年九月 一、湘湖采莼歌 (明)來集之 我欲采荷葉,荷葉成衣裁剪劣。 我欲采蘆花,蘆花飛雪走天涯。 乘舟直入湘浦里,四顧千山萬山紫。 中有瑤草異眾芳,龍耕煙兮種水底。 譬如佳人處深閨,天寒翠袖立不倚。 一面玻璃對影看,晶晶寒玉成肌體。 捲葉蒙茸心未舒,柔腸百轉(zhuǎn)思彼美。 參差采擷碧天寬,玉釜溫溫滿滴殘。 山中自有調(diào)羹手,莫作尋常鹽豉看。 來集之(1604-1682),又名為熔,字元成,號倘湖。蕭山人。崇禎十三年(1640)中進士,授安慶推官,累官太常寺少卿,兵科左給事中。 二、湘湖采莼歌 (清)毛奇齡 壓烏山前春欲暮,阿子前湖采莼去。 藕根菱葉生滿湖,艇子灣灣不知處。 畫竿十尺挑碧絲,香莼宛轉(zhuǎn)生華滋。 山前山后人難遇,采得盈筐欲寄誰。 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一字齊于,本名甡,字初晴,又稱西河,浙江蕭山人。康熙時,任翰林院檢討,入史館參與纂修明史,是清初著名經(jīng)濟學家、文學家,能散文詩詞,著有《毛西河合集》493卷,且通音韻學,善書畫。 三、湘湖采莼歌三首 (清)單隆周 西城春暮桃李香,春風吹落春溪傍。 人隨花片緣溪人,小橋南去皆橫塘。 橫塘一望天水碧,四山蒼翠真欲滴。 層層屏障繞湖波,青峰盡處湖煙白。 水面新萍葉似錢,隨波長短芳且鮮。 卵色天中雉尾密,玻璃影里晶珠懸。 下有丁首丙尾之素鯽,上有晨開夕合之水仙。 小舟擊汰沖波緣,翠荇縈衣垂露薄。 仙靈釵股合還分,解佩生絲遞相續(xù)。 日暮村莊似有無,前灘月色開菰蒲。 棹聲一歇萬簌靜,蒼茫仿佛千里湖。 采莼采莼風蕭蕭,濃陰滿樹啼伯勞。 羊酪久輸陸內(nèi)史,鱸魚正惱張東曹。 聽闌拾菜曲,未譜採菱歌。 東南風味稱殊絕,實與含桃同催科。 野蔌澗毛苦易盡,銀盤玉筋將如何。 誰家蕩漿湘湖曲,垂楊兩岸紛相逐。 朦朧白霧花如煙,莼絲細細搖空綠。 顒顒鮫珠水底明,探來還似玉壺冰。 冷淘槐葉香非洌,滑膩醍醐味乍凝。 外湖沙淺根株少,鷗鳧唼喋漁罾繞。 里湖澄敞多盤渦,卷葉抽莖似芳草。 為語采莼須及早,遲迥莫待秋風老。 五侯之鯖高似山,馬行酒炙車斑斑。 窮搜珍錯幸一顧,犀箸不下空間關。 莼根瑣細生湘渚,綠跗柔枝密如縷。 肉食焉知風格超,抱甘獨向波瀾苦。 幽人風味倏相投,筐筥朝來理釣舟。 擷實何辭隄路永,搴芳不惜水痕收。 寒香一帶平橋口,脆質(zhì)腴條不留手。 汲取清泉菉竹燃,披襟坐啜除煩垢。 寄語同心共往還,冰甌雪椀非人間。 單隆周,字其昌,蕭山人。有《史記考異》等著作多種。 四、湘湖竹枝詞七首 (清)沈 堡 越王臺下草萋萋,越王臺上鷓鴣啼。 啼盡江山多少恨,游人還唱浣沙溪。 湖畔村姬顏色紅,濃脂膩粉斗春風。 烏蓬艇子離南浦,去拜蒙山東岳宮。 楊梅初熟爛湖干,接種甘香草種酸。 采得金婆最佳果,火齊顆顆寫晶盤。 八月十八大潮生,鼓棹揚舲逐隊行。 同到浙東臺上望,雪山一片壓吳城。 鳴榔得得散湖煙,雙槳紛來棹白船。 浦口漁家三百戶,一時都在鏡中天。 郎子扳罾湖水濱,白魴玉鮪爛如銀。 若逢比目須開網(wǎng),莫使長笊碎錦鱗。 夜烏啼斷已三更,湖上風高波浪生。 正是茅檐人未寢,寒雞聲和紡花聲。 竹枝詞:竹枝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竹枝詞原為當時巴渝地區(qū)(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劉禹錫開始擬作,于是盛行于貞元、元和之間。 五、湘湖竹枝詞 (清)王端履 越王城上白云齊,越王城下雨凄凄。 一棹跨湖橋外泊,綠楊兩岸鵓鳩啼。 十里煙波兩劃開,我南君北共徘徊。 白蘋洲外逢僧話,知自楊岐寺里來。 棕笠芒鞋小暑初,梅風如剪碎菰蒲。 少年邀吃楊梅去,行過頭湖到二湖。 湖鏡如楷浸碧虛,一枝柔櫓蕩芙蕖①。 竹蒿輕傍漁舟插,要買新鮮杜父魚②。 湖心三月水鱗鱗,湖面花開盡白蘋。 採得莼③絲全不滑,秘傳煮法要瞞人。 云影空濛露一斑,峰頭妝束翠如鬟。 到頭湫口須拖壩,且看隆興寺后山。 修竹根從石罅穿,綠陰罨畫鎖寒煙。 掘來貓筍論觔賣,腌菜蒸湯味最鮮。 里湖深處即山家,山骨玲瓏一徑斜。 竹寇插腰垂似橐,滿山兒女採新茶。 春水初生系短篷,錦鱗發(fā)發(fā)藻叢叢。 莼鱸何預秋風事,試約張翰到浙東。 [注]: 1、芙蕖:荷花。 2、杜父到處有之,出湘湖者尤佳。 3、莼菜雜生蘋間,不可辯認,惟土人能識之。春時采摘,沃以沸湯,方能柔滑。其法秘不傳人。湘湖莼菜是莼菜中佳品,其知名度在江南一帶首屈一指,是南宋朝廷貢品。 王端履,浙江蕭山人,字泰伯,號小谷,清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著有《重論文齋筆錄》等。蕭山西河路四進士第為其父王宗炎父子宅第。 六、湘湖采菱曲 (清)黃 巽(女) 吳江女兒采蓮花,凌波綽約如朝霞。 越江女兒采菱角,隔水輕盈籠芍藥。 兒家生小湘湖邊,只種秋菱不種蓮。 種蓮蓮子心中苦,剝菱菱實心中甜。 湘湖一夜西風緊,三五鴉鬟蕩雙艇。 戲牽菱葉釣竿絲,笑指菱花鏡奩影。 采菱菱角紅,頰暈雙渦濃。 采菱菱角綠,眉痕兩峰蹙。 菱根叢雜菱刺多,纖纖素手臨清波。 鯉魚風起芙蓉外,蟬鬢生寒可奈何。 春風采莼莼欲小,秋風采菱菱漸老。 年年春去又秋來,不及兒家顏色好。 采菱復采菱,菱船四面來前汀。 湖水凈逾碧,湖山瘦且清,雙漿只在波中停。 菱歌靜后不知處,卻向湖頭浣紗去。 七、湘湖竹枝詞 (清)汪繼培 遺愛龜山幾百年,分鄉(xiāng)灌水法猶傳。 如何湖上尋春女,不拜楊公拜水仙。 畚土筑堤堤漸平,楗石作閘閘欲傾。 菱根葑葉渡頭積,寒鷗野鶩沙際鳴。 箬山斜對壓烏山,兩點浮螺縹緲間。 當中添個紅亭子,便認孤山放鶴還。 上湖水與下湖連,只種荷花不種田。 一線金泥無覓處,新栽桃李滿湖邊。 何年烏喙駐殘兵,洗馬池空古壘平。 曾上伍公山上望,潮頭猶打越王城。 柳王寺前漁為家,石巖山前採新茶。 打魚莫打鴛鴦鳥,采茶莫采蝴蝶花。 鬅頭兒女下橫塘,挑菜撈蝦鎮(zhèn)日忙。 儂在菊花山下住,將花作飯不知香。 荷擔僧歸古寺遙,寺門煙水隔迢迢。 云光倒影浮湘閣,鐘聲徐度跨湖橋。 茆屋瀕湖三百家,摶泥弄瓦作生涯。 窯中火候爐中訣,細看濃煙幾縷斜。 采得莼絲滑欲流,恰同櫻筍賣街頭。 若教張翰移家住,那數(shù)西風八月秋。 六扇烏篷雙漿催,紛紛簫鼓泊寒隈。 豚肩羊胛尋常有,知是誰家上塚來。 紅似櫻桃酸似梅,筠籃分送摘猶才。 天生喚作楊家果,只合楊蘄山上栽。
湘湖文化與歷史(5):湘湖楹聯(lián) 湘湖,青山環(huán)抱,風景秀美,曾有30余座古寺、廟庵和10多座亭閣,鑲嵌在山間湖畔。 寺廟和亭閣,作為歷史人文景觀,曾是善男信女的精神寄托和文人墨客的集聚場所。寺廟和亭閣上撰題的大量湘湖楹聯(lián),記錄了勝景的昔日風采和意境,同詩詞、詩歌一樣,是湘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歲月滄桑,寺廟、亭閣惜毀,只留下了少量楹聯(lián)。現(xiàn)將搜集的湘湖楹聯(lián)匯集如下,供參考。 一、城山寺 在越王城山巔,清道光初湯元裕修建,后廢。 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載有寺聯(lián): 沼吳業(yè)廢錦衣化滿殿鷓鴣壁壘銷沈始知卓錫拈花法緣無量, 選佛場開香缽貯兩湖煙月人天歡喜翻覺臥薪嘗膽煩惱何為。 二、城山懷古坊 在越王城山南麓,1992年重建。 牌坊中門,郭仲選書上額:“城山懷古”。 1、 牌坊內(nèi)兩柱,費黑題,邵觀松書楹聯(lián): 雍容贈答緩報一雙文錦鯉, 智勝馬門坐歸十萬水犀軍。 2、 牌坊外兩柱,徐士龍書楹聯(lián): 群峰疊翠盛傳嘗膽事, 眾志成城常憶臥薪人。 三、古越亭 在越王城山古道,建于1991年。 亭柱沙孟海書聯(lián): 臥薪嘗膽誓雪越恥, 立馬饋魚智退吳兵。 四、老虎洞 在老虎洞山。 明·劉宗周題對聯(lián): 此地曾傳嘗膽事, 我來猶憶臥薪人。 五、一覽亭 在石巖山,明嘉靖十年(1531)郡守洪珠建并題額。 1、 王宗炎題,天樂士龍書聯(lián): 立定腳跟不怕石頭路滑, 放開眼界飽看江上峰青。 2、 民國十四年(1925)長河來賈氏出資重建。黃本崙集句一聯(lián): 嶺樹湖云沈足底, 江潮海日上眉端。 3、 周易藻附撰,孫慰耆書聯(lián): 陟足千尋仙境佛場塵世外, 凝眸四顧江朝湖水畫圖中。 六、凈土寺 在凈土山,明天啟間(1621~1627年)重建。 徐渭作,山陰祁豸佳書門聯(lián): 千家郭外西天竺, 萬頃湖邊小普陀。 七、新涼亭 位于蜀山街道,建于民國辛酉年(1921),為八柱亭,石柱上刻黃祖洛撰,來裕昌書四副楹聯(lián): 1、 古埭起新亭文物聲名重啟秀, 青山圍故園人民城郭與同長。 2、 回頭將遲暮先認岐途, 小坐只斯須莫當要路。 3、 所思不遠清風興歸, 幽行為遲疏雨相遇。 4、 祀袂問前程石道東行通荻徑, 凌波過河浦瓜山西去到橫塘。 八、偷閑亭 在小窯里吳,建于2004年。 亭柱李文寬書聯(lián): 閑看亭前花開花落, 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參考文獻 1、《湘湖文獻選編二》,2004年6月,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區(qū)管委會編; 2、《浙江省湘湖旅游度假區(qū)旅游資源普查報告》,2004年3月,杭州商學院旅游學院; 3、《蕭山古跡鉤沉》,2004年4月,李維松著,方志出版社。 湘湖文化研究組 2005年4月21日 探索史書古藉和古文化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湘湖水域歷史變遷的軌跡:海——江——湖——田——湖——田——河——。而湘湖水域的變遷則是自然作用和人為因素共同影響的結(jié)果。遠古時,海侵、海退頻繁,沿海平原海陸交替。距今約六、七千年,最后一次海侵全盛期,海水直逼會稽山麓,這里低陷地帶,成了一片茫茫大海;隨著海退的出現(xiàn),地處南、北二條山脈間的狹谷,自然成了錢塘江的通道;而因泥沙淤積、江河改道,這里才真正變?yōu)橐粋€天然湖泊;其后,在人類活動及地質(zhì)和生物循環(huán)的影響下,湖泊變沼澤,沼澤成平陸,北宋時,這里已成為一片農(nóng)田;之后,蕭山縣令楊時,順應縣民請求,筑堤復湖,成為灌溉農(nóng)田的人工湖泊;然后,人類的活動又加速了湖泊的湮廢,大片農(nóng)田又取代了湖面,使今日湘湖成了一條通水的河道。 隨著湘湖水域的歷史變遷,曾出現(xiàn)過許多反映水域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有趣湖名,給湘湖歷史、湘湖文化增添了無窮的詩情畫意。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楊時廢田復湖,造福百姓,為民辦了一件實事,這項工程在我國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成蓄水后,楊時浮舟湖上,夜宿荒陂,即興吟詩,為后人留下了“新湖夜行”這首珍貴詩篇,被蕭山圖書館杜永毅先生稱作“湘湖第一詩”。這首詩是他在浩繁的古代文獻中尋蹤覓跡,好不容易才發(fā)現(xiàn)的。因成湖時,并無湖名,故楊時稱為“新湖”。新湖是這個人工湖的第一個名稱。 北宋末年,人們以湖“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而稱為湘湖。也有人解釋,湘湖因其湖光山色如瀟湘妃子而得名。 湘湖,成了眾所公認的湖名。 此外,湘湖還有許多別名:因其湖光山色,可與杭州西湖媲美,故別稱“賽西湖”;傳說湖中“每天出一只元寶”,所以又叫“元寶湖”;因湖在之江的南岸,古人還稱作“之垂湖”。 今天的湘湖,已有名無實,有湖無水,湘湖不見了,只保留了一條輸水河道。湘湖變?yōu)橄婧樱婧邮钱斀裣婧鎸崱⒋_切的名稱。 湘湖前身是天然湖泊。據(jù)說,最早記載此湖的是北魏(386—534年)酈道元的《水經(jīng).浙江水注》。文中稱:“有西陵湖,亦謂之西城湖,湖西有湖成山,東有夏架山”。又說:“浙江又經(jīng)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濱,言可固守,謂之固陵,今之西陵也。”西陵古稱西城。可見,西陵湖或西城湖是以其湖瀕臨西陵或西城而得名。 既然,西城湖是以西城而得名,而西城之名在《越絕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而“越絕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方志”。其實,非常有意思的是,《越絕書》中早有對西城湖水域的記載:“會稽山上城者,勾踐與吳戰(zhàn),大敗,棲其中。因以下為目(木)魚池,其利不租。”(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這里,以地方志形式解釋會稽山上城,是勾踐伐吳敗退后保棲之地,“因以下為目(木)魚池,其利不租”是說其四周環(huán)水,利于堅守。木魚,原為僧尼念經(jīng)、化緣時所用的器具,由木頭中間鏤空而成。佛教是西漢末年傳入我國的,東漢,袁康、吳平輯錄《越絕書》時,佛教已在我國廣為流傳,佛門僧尼敲木魚念經(jīng)、化緣已屬常見,因而將會稽山下中間無水(鏤空)四周環(huán)水的水域,形象地稱作木魚池更不為怪。 此外,越絕書還有湖名的另外記載。據(jù)《越絕書》卷八“越絕內(nèi)傳陳成恒第九”記載,孔子為保魯國,遣弟子子貢到有關五國游說。子貢東見越王時,越王勾踐對子貢說:“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內(nèi)不自量,與吳人戰(zhàn),軍敗身辱,遺先人恥。遁逃出去,上棲會稽山,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今大夫不辱而身見之,又出玉聲以教孤,孤賴先人之賜,敢不奉教乎!”勾踐向子貢總結(jié)了伐吳失敗的教訓和后果,講述了自身“上棲會稽山,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的凄慘情景和卑恭求教的心態(tài)。這里,勾踐將會稽山下廣大無垠的水域,稱作溟海。 會稽山是一片海拔約500米的廣闊丘陵地,湘湖周圍的山陵也屬會稽山。根據(jù)《越絕書》卷八:“勾踐與吳戰(zhàn)于浙江之上,石買為將”,“浦陽者,勾踐軍敗失眾,懣于此。”,“越師潰墜,政令不行,背叛乖離。還報其王,王殺買,謝其師,號聲聞吳”,“越師請降,子胥不聽。越棲于會稽之山,吳退而圍之。”等記載以及會稽山下“木魚池”、“溟海”的地理環(huán)境,可以認為越王城山就是當年越王保棲的會稽山。 《越絕書》所稱的“木魚池”及勾踐所說的“溟海”,就是當今湘湖的前身,可以說《越絕書》是最早記述湘湖的歷史文獻。木魚池、溟海,也是古湘湖前身的最早湖名。 湘湖趣名曾記錄歲月滄桑,湘湖開發(fā)將譜寫光輝篇章。經(jīng)過保護和開發(fā),一個深涵文化氛圍和自然生態(tài)景觀的湘湖,將使瀟湘湖光重現(xiàn)光彩。 湘湖歷史與文化(7):歷史上的游覽勝地 九百年前,北宋蕭山縣令楊時,順應民意,筑堤成湖,造福一方百姓。新湖建成蓄水后,主持筑湖的楊時,曾乘著夜幕,興致勃勃前往新湖,“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漢”,“夜深宿荒陂,獨與雁為伴”。楊時是第一位游覽湘湖的蕭山縣令。此后,3萬余畝水面及四周群山形成的山水自然環(huán)境,也吸引了歷代官宦名士、文人墨客到此一游。湘湖,無意間成了蕭然大地一處游覽勝地。 詩人游湘湖 楊時筑湖前,湘湖越王城古跡及周圍山水風光,早已吸引了許多文人前來登山懷古。 唐朝越州長史、詩人宋之問,登越王臺后,留下“江上越王臺,登高望幾回”的詩句。著名詩人李白也曾作,留下詩句:“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和“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多次游覽湘湖,留下許多詩篇。“此生安得常強健,小艇湘湖自采莼”,對湘湖情有獨鐘。 名士游湘湖 元末明初,浙江名士劉基輔佐朱元璋打天下及隨后奉命出行時,多次在湘湖停留,在湘湖“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魚相伴鏡中行”,在湖邊“明窗曉晴圖畫開,興入湘湖三百里”。風流才子唐伯虎游湘湖后,作詩《石井山》。蕭紹名士徐文長,曾為凈土寺作門聯(lián):“千家郭外西天竺,萬頃湖邊小普陀”。 尚書游湘湖 明朝吏部尚書魏驥,告老還鄉(xiāng)后為保護和修建湘湖作出了重大貢獻,被當?shù)匕傩兆馂椤昂t”。魏驥關心湘湖,熱愛湘湖,多次駕舟暢游湘湖,其景“一棹薰風趁曉涼,平湖如練接天長”,其境“一葉扁舟雪滿頭,清溪曲曲水悠悠”。 清朝蕭山人湯金釗,歷任禮、吏、工、戶四部尚書,留下“撰杖來登百仞山,山頭坐數(shù)鏡中鬟”的詩句。 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湘湖被當作旅游資源,加以開發(fā)利用。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初版的《蕭山縣名勝紀略》,記述了湘湖越王城山、一覽亭、壓烏山、老虎洞等景點的地點、史略、現(xiàn)狀;介紹了行程:“由杭州蕭紹兩路來者,可雇人力車至湫口埧,乘船先至下湘湖,再至上湘湖。自聞堰義橋來者,雇船先至上湘湖再至下湘湖。”交代了交通方式:“人力車及船”、“轎子”、“獨輪車”。《蕭山縣名勝紀略》,可以說是第一本湘湖旅游指南。
湘湖文化與歷史(8):湘湖歷史演變 一、遠古時期 1、遠古時,湘湖地域曾是東海海灣的一部分,而城山、西山則是海中的小島。 2、當時,海浸、海退頻繁,沿海平原常海陸交替。約8000年前,海退成陸地時,這里又形成湖泊(跨湖橋遺址發(fā)現(xiàn)迄今已有8000年歷史的獨木舟,同時發(fā)現(xiàn)一個自然“湖泊”遺址)。華夏祖先曾在這里生息、繁衍。 3、6000—7000年前,最后一次海侵全盛期,這里又成為一片茫茫大海。 4、隨著海退出現(xiàn),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區(qū)南北兩條山脈間的狹谷,曾是錢塘江的通道。 二、春秋時期 2500年前,湘湖地域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重要歷史舞臺。 1、湘湖和白馬湖,是越國的軍港——固陵港。當時越國500艘艦船、4.7萬水軍在此常駐,越王勾踐多次水上軍事活動,也都從這里出發(fā)。固陵港是我國漢代以前最大的軍港。 2、湘湖北岸的城山,是越國的屯兵城——固陵城,世稱越王城。 (1)越王允常(勾踐父),在城山“饋魚退敵”,智退吳兵,留下千古美談。 (2)越王勾踐,在浦陽江被夫差再次打敗,“保棲會稽山”(今越王城山)。求和乞降后,“臨水阻道,軍陳固陵”,勾踐在固陵港岸邊祭祀路神,餞別群臣,啟程入?yún)菫槌肌?/p> (3)勾踐在湘湖老虎洞山老虎洞“臥薪嘗膽”,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打敗吳國。 三、秦、漢、唐時期 湘湖水域,由江河淤積或天然湖泊。 1、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至錢塘江,打算渡江經(jīng)湘湖去會稽祭大禹陵,因“水波惡”,改從富陽渡江。祭大禹陵后,返回經(jīng)湘湖老虎洞山時,“欲置石橋渡浙江”,終因浪大而未建成。湘湖連山旁有石井山,“相傳為(秦始皇)妃子墓”。 2、湘湖前身是天然湖泊,北魏(386—534)酈道元稱之為“西陵湖”或“西城湖”。 3、西陵湖,因淤積成為沼澤,或被墾為農(nóng)田,水面逐漸減少。 四、宋、元、明、清時期 湘湖地區(qū)為水鄉(xiāng)澤國,地勢低平,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洪澇、干旱災情頻發(fā),周邊百姓紛紛建議筑湖蓄水。 1、筑湖 宋政和二年(1112),“程門立雪”主人公之一,時年六十歲的楊時赴任蕭山縣令(1112年4月至1114年4月),即順應民意,“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筑土為塘”,在羊騎山、歷山之南和菊花山、西山之足筑南、北兩堤,廢田37002畝,蓄水成湖。湖長約19里,寬1—6里,周圍80余里,西南寬、東北窄,形似葫蘆。“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故名湘湖。 湘湖,作為一個人造蓄水庫,蓄洪防旱,灌溉周邊九鄉(xiāng)146868畝農(nóng)田。每畝田納原糧七合五勺,稱“均包湖米”。湘湖以其豐富的山水資源造福一方百姓,被稱為蕭山人民的“母親湖”。 2、管理 湘湖建成時,在南北堤岸筑有18個穴口,按時啟閉,蓄水灌溉農(nóng)田。 (1)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蕭山縣丞趙善濟定出《均水法》,規(guī)定按序、按量放水。 (2)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月十二日,縣令顧沖訂《湘湖均水利約束記》,規(guī)定每年立秋前三日放水,白露后三日閉閘,并刻石立碑,以示遵守。 (3)南宋·嘉定六年(1213),縣令郭淵明,根據(jù)“黃者山土,青黎者湖土”的建議,定出湘湖東西兩岸以“金線”(黃土)為界,以禁止私占湘湖。 (4)明·洪武十年(1377)九月,縣令張懋作《湘湖水利圖記》,重刻石碑立于縣門,“以定民志”。 (5)明·正統(tǒng)五年(1440)七月,蕭山籍、明·南京吏部尚書魏驥以湘湖受損,奏請朝廷,英宗皇帝發(fā)布了《全國水利禁令》。 3、保湖 湘湖建成后,主禁主墾之爭延續(xù)了800多年。為維護百姓集體利益,楊時、魏驥、何舜賓等湖賢,為建設和保護湘湖作出了重大貢獻。 (1)明·洪武十年(1377),縣宰張懋。首建四長官祠,后稱楊長官祠。 (2)明·景泰元年(1450),魏驥倡議在楊長官祠舊址復祠。1465年楊長官祠改稱“德惠祠”。 (3)蕭山籍明朝御史何舜賓受師魏驥托付,揭露湖豪私占湖利,被受賄蕭山縣令害死,其子何競上告獲準,湖豪所占全部清出還湖。 4、建橋 湘湖孫氏,于元朝初期富陽龍門遷來,為湘湖周邊最早的居民之一。他們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吳國大將軍孫武的后裔。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鄉(xiāng)官孫學思,為方便兩姓往來,出資在湖狹腰處筑堤,始建跨湖橋。堤橋的建立,阻礙了湖水暢通,加速了湘湖的淤積。 此后,不準在湘湖筑堤架橋的禁令已名存實亡,湘湖開始逐步遭到蠶食。到民國四年(1915)湘湖水面積減為22042畝,比成湖時縮小了1/3以上。 五、民國時期 清未至民國時期,湘湖主墾勢力占優(yōu)勢。主要理由是,自明代開通磧堰山,建造麻溪埧、三江閘后,依賴湘湖灌溉的農(nóng)田,已不足原來的一半,淤積荒地若棄之不墾,實為可惜。 1927年,制訂了湘湖建設計劃,上湘湖定山、壓烏山一帶收為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nóng)學院(后改為浙江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場、湘湖農(nóng)場)、湘湖師范學校等,在此建造房屋,開墾種殖。從此,政府承認圍墾湘湖,截止民國三十六年(1947),先后開墾地約7000畝。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積僅存10000余畝。不足成湖初期的1/3。 六、建國以來時期 1949年以來,是湘湖歷史上墾殖最迅速的時期,水面縮減、湖形變化最為劇烈。由于河道整治,改建排灌系統(tǒng)等措施,周圍農(nóng)田灌溉,對湘湖的依賴性大為降低,圍湖造田已成大勢所趨。1955年起,由國家投資,開始有計劃地墾殖湘湖。湘湖農(nóng)場及西興、石巖、城郊等鄉(xiāng)村先后圍湖墾種達7000余畝,到1966年湘湖水域減為3040畝,又比建國初期縮小2/3以上。 沿湖興建的7家磚瓦廠,為挖泥取土,又圍湖1000余畝。現(xiàn)在,湘湖已失去原來湖形,變成寬30—50米,長約11公里,面積1460畝的河流型湖泊。 湘湖是蕭山人民的母親湖,是蕭山的歷史文脈所在。蕭山人民期待古湘湖重現(xiàn)昔日光彩,以改善蕭山城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造福蕭山人民,并向國內(nèi)外游客展示湘湖秀麗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 湘湖的歷史與文化:湘湖八景今猶在 城山懷古城山位于湘湖西北,其山坡陡峰峻,地勢險要,為春秋時期越王抗吳屯兵城,故稱越王城。山上有洗馬池、佛眼泉等古跡。相傳越王允常兵敗,退至此山堅守時,曾取洗馬池鮮魚,“饋魚退敵”,被傳為佳話。越王勾踐伐吳兵敗,又在此山保棲,并由此啟程入?yún)恰=?jīng)明代修建578級石階的城山古道,可直達越王城懷古。 覽亭眺遠位于石巖山巔的一覽亭,明·嘉靖十年郡守洪珠始建,后屢有興廢。登一覽亭,可眺望三江(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一湖(湘湖)景色,遠觀老虎洞全貌。“一覽”即意為“湖光山色一覽無余”。 先照晨曦石巖山巔北部有先照寺,又叫“光照庵”。宋·紹興中建,抗日戰(zhàn)爭期間毀于日軍炮火。在此可觀日出。清晨,薄霧籠罩,旭日東升,光照山寺,紫煙繚繞,因名先照晨曦。 跨湖夜月跨湖橋位于湖狹腰處,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多次毀損后重修或改建。清·嘉慶十二年改建為環(huán)洞橋。跨湖橋及兩端的長堤,橫臥湘湖碧波,貫通兩岸。舊時橋旁有亭,每當皓月當空,坐此亭內(nèi),只見湖心一輪清影浮動,銀光閃爍,兩岸疏林淡月,宿鳥無聲;遠處夜光點點,隱約林間。 楊岐鐘聲源自湘湖西南的楊岐山上楊岐禪寺。楊岐禪寺,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其寺依山面湖,舊時有大悲閣、妙鬲樓依崖而立,隱現(xiàn)于云霞煙霧之中。“時梵宇琳瑯,香火極盛”,晨昏之時,眾僧撞起大鐘,鐘聲回蕩山谷,在湖面悠揚,使人浮想聯(lián)翩。 橫塘棹歌景觀位于湘湖最南端的橫竹塘。舊時那里蘆葦叢生,魚群游集。清代沈堡所作的《湘湖竹枝詞》曾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漁家在這里捕魚的情景:“鳴榔得得散湖煙,雙槳紛來棹白船。浦口漁家三百戶,一時都在鏡中天”。每當魚兒滿艙,漁家高興地唱著歌,舉棹而歸時,湖上構(gòu)成一幅無比美妙的漁樂圖。附近,湘湖采莼女,手搖木p,輕摘莼菜,口唱采莼歌。對歌聲聲,此起彼伏,讓人陶醉于此。 湖心云影景觀位于壓烏山。壓烏山秀立上湘湖中,林木蒼翠,山麓舊有湘云寺。游人站立山頂,俯視湖面,只見湖中倒開天界,云影映波,絢麗多彩,變幻無窮,蔚為壯觀,故名“湖心云影”。 山腳窯煙下湘湖依山傍湖,景色秀美,沿湖一帶百姓,挖湖取泥,用山上松枝燒制磚瓦。每當暮色茫茫,磚窯輕煙四起,縷縷散作半山云,猶似一幅潑墨山水畫,形成湘湖特有的景觀。 從古到今,“湘湖八景”隨著年代的變遷不斷變化。如今,隨著湘湖保護與開發(fā)工程的展開,“十里湘湖圖畫開”,湘湖的自然、野趣、清純、樸素,將陸續(xù)得到恢復,形成新湘湖八景。 http://whzt./201008_xianghu/shifu.htm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