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朱履貞在《書學捷要》如是說到。 孫過庭是何許人也?為什么朱履貞會這么說? 孫過庭(646~691),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名虔禮,以字行。吳郡富陽(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孫過庭草書《千字文》局部 他出身寒微,在“志學之年”,就留心翰墨,學習書法,專精極慮達二十年,終于自學成才。到了四十歲,才做了“率府錄事參軍”的小官,因操守高潔,遭人讒議丟了官。辭官歸家后他抱病潛心研究書法,撰寫書論,可惜未及完稿,孫過庭因貧病交困,暴卒于洛陽植業里之客舍。唐初大詩人陳子昂曾為他作《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和《魏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鐘繇)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過庭比為三國時的大書家鐘繇,非常推崇。 孫過庭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宋米芾以 為唐草得二王法者,無出其右。孫過庭傳世書跡有《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三種,都是草書墨跡,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要數《書譜》。 孫過庭草書《書譜》局部 細觀《書譜》墨跡,孫過庭既得二王筆法的真諦,又有所發揚、創新;筆法雖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為雋拔剛斷、富于變化。千百年來,《書譜》博得了眾多書家的贊嘆和推崇,其中以孫承澤說得最為公允,他說:“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孫過庭在書法理論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書論之精華集中在《書譜》之中,歷凡是研究書法者,無不奉為臬。在《書譜》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書法發展、學書師承、重視功力、廣泛吸收、創作條件、學書正途、書寫技巧以及如何攀登書法高峰等課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孫過庭草書《書譜》局部 《書譜》通篇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輝,突出了一個“變”字,在孫過庭看來,書法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如同整個人類社會和人類生存于其間的的物理世界一樣,是不斷進化的,明確地否定了“今不逮古”的說法。 孫過庭在《書譜》中談了書法創作中的核心問題——運筆。他告誡學者要在“執、使、轉、用”的技巧上下功夫。針對當時書壇上出現的不良書風,即把一些裝飾性的“美術字”作為創新的書法,孫過庭指斥他們為“巧涉丹青,工虧翰墨”,沒有在運筆上下真功夫。 最后,孫過庭總結了書法藝術的創作規律,認為學習書法有三個階段,即平正一險絕一平正。他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書法家都是要遵循這個規律前進的。 孫過庭草書《書譜》局部 《書譜》是孫過庭自己書法實踐的總結和升華,這些言之有物、透辟精到的書論給后學者的教益,遠遠高出那些缺乏書法實踐或書藝不高的理論家的泛泛空論。不知要高出多少。《書譜》無愧是一部書學經典。是一部百讀不厭的書學經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