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305醫院內分泌科 主任醫師 祝開思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大多數人比較清貧,痛風發生率很低,即便是在發達的沿海地區,痛風病的發病率也比較低。門診一年也見不到多少痛風患者,反而痛風病人大多數還是從臺灣、香港來青島做生意的人。 在后來經濟大發展背景下,短短幾年之內,我的體重由剛畢業時的60公斤,增加到80公斤。但我并沒有感到身體有何不適,盡管自己也是大夫,但從不體檢。直到有一天夜里,我在聚會飽餐海鮮和啤酒后突發刺骨的腳趾痛,疼痛得難以入睡,我這才想到了痛風。果然不出自己所料,第二天,全面體檢證實尿酸增高,確診為痛風。 這讓我深深反省自己有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出生在山東海邊小城,海鮮極為豐富,從小養成了嗜食海鮮的習慣。海鮮中含有大量的嘌呤,而我的家族中大多數親人中有肥胖、高血壓的病史。加上我工作的勞累,缺乏體育鍛煉,這些促成了痛風這種富貴病在我身上發生了。 第二年,我30歲的時候考上了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內分泌科的研究生,有幸受教于國內頂尖的內分泌專家潘長玉、李江源等知名專家,對痛風的發病規律及防治原則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解放軍總醫院,我接觸到幾個痛風病人,由于尿酸的結晶聚集在腎臟里面,導致腎結石、腎功能不全,晚期出現了尿毒癥。但相當一部分患者就是知道了這些危害,也很難管住嘴。還有的人以為痛風就是關節疼,吃一些止痛藥就好了。 尿酸結晶對人體的危害,就像滴水穿石,在體內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能闖下大禍。 我決定先從自身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我首先給自己制訂食譜。 A. 從飲食開始 我每天以蔬菜為主食,輔以水果,蛋白質的補充以含嘌呤極低的奶類及蛋類為主,改變以往嗜食海鮮及動物類蛋白的習慣。每天大量飲用白開水,不少于2000毫升,睡前及夜間必飲一次白開水,以保證夜間利于尿酸排泄,防止尿液濃縮形成痛風性腎結石。 B. 從運動開始 痛風的發作使我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因為與痛風經常合發在一起的還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綜合征,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肥胖。 我平時每天服用小蘇打片,1天3片,一次1片,飯前飯后吃都成。100片藥在1元左右,1片的劑量是0.5克。因為尿酸偏酸,用偏堿性的藥物中和可避免形成腎結石,促進尿酸通過腎臟排泄。我給住院病人都開這個藥。
痛風,如今已經成為了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高尿酸! 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 男性大于420umol/L 女性大于360 umol/L (微摩爾/升) 據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對6000多個痛風病人的一項調查顯示,將近1/10是20-30歲的病人。這些年輕患者中,絕大部分都是由于生活和飲食習慣所導致的。 痛風對關節、腎臟、肝臟、心血管等都會有所損傷……,因此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這份直接明了的《食物中嘌呤含量一覽表》您收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