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七十 第54章的內容有些散,整體上分析應屬于兩個獨立的部分,第一部分老子告訴世人要學會子孫后代生生不息的方法。第二部分老子告訴世人修道的范圍可大可小,外延可寬可廣,范圍不同,外延有異,其所體現的德也有區別。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strong>大意是,善于打基礎的人休想撼動他,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失去既得利益,子孫后代掌握了這些要領就能夠生生不息。 “善”和第27章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钡摹吧啤痹~義相同,都是精通,掌握的意思。 老子運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道理。“建”表面上看是指建筑、建立、建樹等類似的動作,如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有的高達上百層,幾百米高的建筑物穩穩地矗立在鬧市區,這么高的樓層為何不會倒塌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高樓的地基打得牢固呀!這就是“善建者不拔”的道理。 同樣,“善抱者不脫”也是如此。例如,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用胳膊摟抱物品,當物品很多的時候,有些急性人就想一次搬完,盡其所力伸長胳膊把物品抱入懷中,膨脹的物品使兩只手都無法合攏,這時候就會出現走著走著物品就“哧溜”掉地上了。要是一個慢性子,情況就大不一樣,他不貪多,兩只手合攏住,不急不緩地抱著幾個物品,您說,這物品能脫落嗎?所以,“善抱者不脫”的字面解讀就是貪多嚼不爛。 當然,老子的寓意并不僅僅停留在這么淺顯的浮層上,老子想要表達的寓意是很深很深的,深到要和子孫后代的生命延續緊密聯系在一起。老子說,“子孫以祭祀不輟。”“輟”是“停止”,“祭祀”在古代是非常神圣、莊嚴的大事情,國君登基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普通人遇到婚嫁生子等大事都要祭祀祖先。所以說,子孫祭祀就代表著生命的延續,香火的承繼。我們想一想,有哪些事情關系到子孫后代生命的延續,反過來說,子孫需要什么樣的行為才能夠使生命繁衍下去,使人類社會甚至是萬物生靈永遠生活在地球上。這正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所要表達的內涵。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strong>大意是,德行的修煉有不同的顯現,修身的結果是德真;修家的結果是德余;修鄉的結果是德長;修邦的結果是德豐;修天下的結果是德普。 什么是“德真”?就是樸實的德行。老子形容“道”是最原始的木頭,最質樸的原石,是未經雕琢的不帶任何修飾的品性。德真是道的具體表現,是老子口中的上德。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弊罡呔辰绲牡虏⒉粫尸F出來,只是內化于心。 人們修身修的是什么?修的是道,修的是上德,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就恢復人最本真的品質。這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p> 什么是“德余”?就是積累的德行?!靶拗诩摇本褪且粋€家庭的經營方式,家庭的經營不僅僅是積累財富,還需要積累德行?!兑捉洝氛f,“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狈e善就是修德。從長遠角度看,積累德行比積累財富更為重要。中國有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但是,德行的積累卻是日益增多,傳承千秋萬代的美事。 什么是“德長”?就是德的深厚、豐盛?!靶拗卩l”在一鄉之內實行修德,整個鄉里透露出濃厚的德行?!班l”在古代是區域的名稱?!稄V雅》說,十邑為鄉,即三千六百家為一鄉,相當于現在一個行政鄉的規模。 老子使用循序漸進的手法,從“修身”引申到“修家”到“修鄉”到“修邦”再到“修天下”。老子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修道的方法。修道并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同樣可以適用于家庭,適用于鄉里,適用于國家,適用于整個地球上的人類。這才是修德的最高境界。當德行天下的時候,天下人親如一家,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上德普照天下的美好結果。 春秋時期儒家和道家都提出以德修身的觀點,只不過角度不同,途徑有異罷了。儒家提出了著名的“內圣外王”之道,內圣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外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边@是儒家的修身入世方法。儒家修身的目的主要就是積極入世,治國理政。道家老子的“修身、修家、修鄉、修邦、修天下”更多是從德行角度考慮,二者的出發點不太一致,但是,結果卻很相似,如老子的“修邦”也是為了治理國家。老子是通過無為的方式實現治理國政的目的,孔子是通過有為的方式實現治理國政的目的。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strong>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觀”?!墩f文》的解釋為視也,此段話里應該理解為觀察、省察的意思。《易經》說,“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崩锏挠^和此段話里的觀含義相似。 “以身觀身”即經常進行反省,通過對自己身心成長的觀察、思考,總結出自身成長規律,再觀察別人的人生軌跡,比較、分析、總結出人安身立命的法寶。 “以家觀家”即觀察自己家庭的興衰之道,再觀察社會上其他家庭的興衰之道,以此了解家庭的治理之道。 “以鄉觀鄉”即觀察本鄉里的興衰之道,再觀察社會上其他鄉里的興衰之道,以此了解鄉里的治理之道。 “以國觀國”即觀察本國的興衰之道,再觀察其他國家的興衰之道,以此了解國家的治理之道。 “以天下觀天下”即以天下百姓心觀察天下之道,天下之道吉兇順逆,如同人之道??!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大意是,我是如何了解天下大事的呢?就是按照這個辦法了解、推論出天下大事。這就是老子“不出戶,知天下”所包含的道理。 54章通行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