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戰狼2》非常火,筆者也跑進電影院感受了一把大屏幕的視覺聽覺體驗,看到滿滿的上座率,有一家人帶小朋友來看的,也有許多小情侶抱著爆米花邊吃邊看的,反映出該片的受歡迎程度。 對于該片,筆者總體感覺非常棒,是國產槍戰動作片中的上佳之作。整體的感覺是在血與火中體現軍人的鋼鐵意志和家國情懷,而硬朗中又不乏幽默,符合現代人的觀感!
影片動用了許多國產武器裝備,從坦克到輪式突擊炮,以及人手一把的56沖(AK),當然還有我們大家熟悉的“40火”(RPG)火箭筒。這些裝備確實隨著中國人的腳步,大量提供給了非洲各國,成為很多國家國防力量的中堅,因此在以非洲為舞臺的《戰狼2》中出現這么多熟悉的裝備一點問題都沒有。 影片中有一個小小的鏡頭,看過電影的大家一定不會忘記。卷入武裝沖突的吳京用一張疑似是鋼絲床的鋼絲網,將一枚RPG火箭彈卡住,再將其與鋼絲網一同拋掉,避免了對民眾的傷害。這個動作引起了網上觀影者的大討論,這樣的動作合理嗎?一張鋼絲網能夠攔住RPG嗎?
其實,導演的這個想法是完全有道理的,并不是無厘頭的瞎想。吳京用鋼絲網攔住的是RPG-7火箭筒,或者是上面說的中國版“40火”。
首先從火箭彈的速度來看。 RPG火箭彈又稱火箭助推榴彈,先由無坐力發射筒發射后開始飛行。初速僅120~140米/秒,和坦克炮發射穿甲彈時動輒上千米/秒的初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火箭彈飛離發射筒大約30米時,彈體后部的火箭增程發動機啟動,新提供的推力可使彈體保持等速甚至加速飛行,最高速度差不多300米/秒,但基本上還是屬于肉眼可視范圍,也就是說在各種影片中都能夠看到這種火箭彈拖著尾焰慢悠悠地飛來。在500米射程內坦克或許很難躲避,但人的話卻是可以有辦法閃避的。 圖片:RPG-7火箭彈飛行速度并不高。 圖片:為達到聚能裝藥破甲效果,RPG有一個薄被甲的彈頭,容易受到擠壓變形。 我們再看火箭彈的彈頭。 RPG是為了擊穿坦克裝甲而設計的,所以采用的是聚能裝藥破甲彈頭,一般直接撞擊目標進行起爆。整流罩和主裝藥外的被甲由非常薄的鋁合金板或鋼板沖壓而成,內部有較大空間。但是這種彈藥有個問題,如果頂端風帽中的壓電陶瓷受到擠壓破損失效,則可能無法產生電流引爆裝藥,這時候破甲彈就可能成為不會爆炸的“鐵疙瘩”。
人們根據這一原理,為坦克設計的格柵裝甲。格柵裝甲一方面是可以提前引爆火箭彈,使其金屬射流提前引射,無法產生聚能效應,降低對主裝甲的破壞能力。另一方面其實就是為了卡住RPG火箭彈,使其引信失效或彈體喪失足夠的前沖動力而成為啞彈。
為了能夠卡住火箭彈,一般會使用高硬度鋼條焊接成格柵裝甲,鋼條之間的間隔大約50毫米左右。因為目前反坦克火箭彈戰斗部直徑最大處均大于70毫米,所以當反坦克火箭彈和反坦克導彈擊中格柵裝甲的間隙時,彈頭的風帽、整流罩與周邊的高強度鋼條碰撞后會被擠壓變形,甚至完全碎裂,致使電發引信損壞失效無法引爆戰斗部,從而起到對車輛的保護作用。
當然,格柵裝甲想正好卡住火箭彈也是要靠人品的,不過一般幾率也有個60%左右,但起碼比沒有格柵裝甲要好很多。 在二戰的時候,還沒有正版格柵裝甲出現,蘇聯人為了對付德國反坦克手的鐵拳,就曾經給自己的坦克焊接上了鋼絲床,有效地提高了防御反坦克火箭彈的能力。不過由于鋼絲床中的鋼絲太密,所以其作用原理是提前引爆彈頭,而不是卡住彈頭。
讓我們回到吳京的電影中。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鋼絲床這樣的密集編織的金屬網只能提前引爆火箭彈的彈頭,而很難起到卡住彈頭的效果。因此,吳京用鋼絲網去卡RPG彈頭的鏡頭是不切合實際的。但這個小瑕疵不但無損該片的質量,還帶來了很好的視覺效果,在影片中使用更是一種創意,就像以前大家看成龍影片中的一些鏡頭,也是為了達到電影效果而專門設計的。 從總體上來,筆者對《戰狼2》電影還是非常推崇,希望大家有時間能夠進影院好好欣賞,來一把國產的動作大電影享受,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軍事,國防,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