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錢先生的著作仿佛庖丁解牛,筆鋒深入歷史的肌理,游刃于紛繁復雜的歷史縫隙,如此切割之后,讓讀者看到清晰的歷史脈絡。 《中國歷史精神》提綱挈領地描述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國防、教育、地理與人物、道德精神等七部分內容,其中《中國歷史上的教育》一章,竟然預言了當下中國教育的突出問題,感同身受。 西方教育分為國民教育(國家教育)、個人自由的教育(知識與職業的教育)、宗教教育。 中國教育自古以來沒有西方的宗教教育,卻有富于宗教精神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文化教育。這些中國教育的原點在孔子和儒家思想。 聯系當前的教育現狀不難發現,中國發展到近代以后,一直不斷強化國家教育、知識與職業教育。 國家教育,關乎意識形態,圍繞“三觀”展開的思想政治課從小學到大學,一以貫之; 知識與職業的教育,關乎安身立命的“飯碗”,更是重中之重,而且近年來登峰造極; 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文化教育,卻因為意識形態的維穩和考試為核心的功利化引導,受到了極大干擾。 國人是否還記得十幾年前轟動中國社會的“錢學森之問”?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向當時的國家領導人說起:“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中國歷史精神》給出了答案。 只強調國民教育、個人自由的教育,是典型而偏激的“成功學”引導,精英教育的后遺癥。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歷史精神》一書中,對此尤為痛心。
錢先生重申了中國版的宗教精神,引用《孟子》中那句擲地有聲的名言——“人皆可以為堯舜”,即在道德、人格、尊嚴上,每個人可以站在平等地位上。高貴的品質、健全的心智,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官方意識形態與謀生技能。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現任英國諾森比亞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2002年合著《歐洲情調之旅》一書;2016年9月新書《到英國去》出版;獲評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
|
來自: 昵稱40077028 > 《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