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意 2017-07-29 00:00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5-21) 昭穆時期,借助成康之治打下的良好基礎,西周進入發展期。這期間,昭王、穆王連續大規模用兵,尤其穆王擊敗了世仇犬戎,并繼續西征古昆侖,繼而南征擊敗淮夷徐國,聲威大振。同時,在國內,穆王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刑法《呂刑》,穆王在位55年,西周國勢更加強大。 在此歷史背景下,文化內涵也在發生改變。青銅器禮器方面,食器類的鼎、簋、甗、鬲等及盥洗器盤、盉,及樂器都更加被推崇,而酒器迅速衰落,至共王,懿王時期,瓿、觥、傳統尊、卣、爵、觚、方彝等全部消失。紋飾方面,從商代起流行的,西周早期仍然傳承的,傳統的獸面紋為中心的青銅器紋飾,讓位于一些其他的表現形式。 ---孟簋,西周早期偏晚穆王時期,陜西省張家坡窖藏出土,高24.5公分 同上文(冬戈)簋,孟簋的主紋飾也淡化了獸面紋,而代之以大型長冠鳳鳥紋。 了解玉器的朋友也清楚,昭穆時期,玉器器型及紋飾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鳳鳥紋也是在這個階段迅速成型,并成為重要的紋飾 ---西周早期偏晚,周穆王時期,周原地區魚伯遺存 這樣的文化表現內容突變當然不是偶然,一些觀念認為是因為“鳳鳴岐山”,故周人以鳳為崇拜對象。這里有兩個邏輯不通 1)鳳鳴岐山,那是文王時期的傳說,周人因此而崇拜鳳,那應該早期就如此,而不是武王、成王、康王之后的昭穆時期。 2)西周早就過了圖騰崇拜期,商代起,貴族們崇拜祭祀的對象就是先祖了,如果還這樣理解古人去崇拜動物,只能說今人對當時的文明進程太缺乏基本常識了。(參看《收藏見證歷史》(5-21)) 事實上這樣的文化內容突變,正說明了西周時期文化被高級貴族們壟斷,而藝術品正是貴族文化的表現,這是一個極單純的因果關系。商代如此,西周同樣!這是高古時期的特點,不同于今日的百花齊放,那個時期的藝術是壟斷的藝術,絕沒有今日造假者們傳說的怪異、費解的內容。今人如果不理解,只是因為不想理解,不去學習! 昭穆的改變只是開始,西周中期周共王、周懿王等貴族階層繼續著新的改變。穆王之后,到共王,昭穆推崇的青銅器鳳鳥形象又迅速消失了。 ---倗(peng)生簋,西周中期共王時期,上海博物館館藏,高31,口徑21.9公分 這是一只雙耳方座簋,器型仍是比較傳統形,但紋飾又發生了改變,傳統的主紋飾,對稱組合紋飾,變成了連續性紋飾。蓋邊、口沿分別是一條龍紋和簡化鳳紋的組合紋;器腹部為豎條紋;圈足飾簡化風鳥紋和四瓣目紋;禁的三邊飾獸目交連紋和簡化風鳥紋及豎條紋。 西周中期紋飾,從共王起,出現了三個很大的改變 1)對稱組合紋飾為主的主紋飾變成了連續性紋飾 2)動物形體被分解,拆分為符號表示。 3)動物種類減少 如果對紋飾的動物符號缺少認知,對整體畫面的表現缺少理解,當面對這樣的紋飾時,會陷入混亂,或者就認為西周中晚期紋飾變的簡單,只是一些所謂的幾何符號。事實上,這樣的表現形式,簡化的是單個動物的形體,而表現的是更多數量的動物組合。談到更多數量的動物,我們是否又想起商代晚期商人追求的更多動物數量?是的,形式有所區別,表現內容一致!其實如果我們看同時期的西周玉器,也能體會西周中晚期貴族們的文化追求。 ---張家坡遺存 2人3龍1鳳合體玉佩。在極小面積下,通過合體及簡化,順勢而為,體現更多品類和數量。 青銅器和玉器的材質特點不同,表現形式會有區別,但要體現的文化內涵是一致的。西周早期,從不見這類組合玉器(商代遺存不算),但進入中晚期,則成為主流,就如進入中晚期的青銅器,簡化組合成為主流,這都體現了貴族階層不同于之前的追求,而這樣的追求在商代晚期也同樣出現。而其文化內涵,正是對財富數量的貪婪追求。 未完,待續,下一篇繼續鑒賞西周青銅器 隨時收看原創歷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請關注作者“存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