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知識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2.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4.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引號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對話、詩文句等);2、表特定稱謂(特殊含義);3、表否定、反語、諷刺等意味;4、表強調 6.省略號的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7.破折號的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 8.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外貌:描寫了……的樣子,表現了…… 語言:……的語言,生動、傳神地展示了……內心,表現了…… 動作:用運……的詞語,生動、準確地刻畫了…… 心理:……等詞語寫出了……,表現了…… 9.描寫景物的方法: 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省略號的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后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 10.寫作方法、表現手法:聯想、想像、象征、比較、對比、襯托(正襯、反襯)、烘托、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人)、寓理于物、狀物(借景)抒情 *象征: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表達某種人和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 *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突出本體的主要特征。 *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并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更突出地強調事物的特征。 11.說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動形象說明了—————— 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舉例子:具體說明_____ 的特點,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作比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較, 突出強調了____ 的_____特點. 列數字: 用具體的數據 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12.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采用了舉例的論證方法,以……來說明……的觀點,列舉詳實,說服力強。 引用論證:采用了引證法,以……的名言來說理,增強說服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 對比論證:采用了對比論證法,以……來論述,深刻。 比喻論證:采用了比喻論證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闡明了…… 13.結合語境說加點詞語在文中的特殊含義 1、先解釋這個詞的本義。2、……描寫了(或刻畫了)……?3、……意思是…… 2.中心思想概括:①寫人為主:記敘了……贊揚了……表達了……? ②記事為主:記敘了……(批評了)歌頌了……表現了……? ③寫景狀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寫,贊揚了……抒發了……? ④游記:描寫了……表達了……感情? ⑤議論文:文章論述了……闡明了…… 14.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主旨句的作用:結構上貫穿全文,內容上點明中心 15.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 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形象生動。 擬人:……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賦與人的情感與性格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動(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張:……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聯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的情景,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節奏明快,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采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用反問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更強烈,表達的思想也更強烈。使文章有起伏。 對偶:……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抒發了作者對……的感情,節奏明快,富于音樂美。 16.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敘事有頭尾,條理清晰,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造成了……的懸念,使故事情節更曲折,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3) 插敘:補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豐富,使中心更突出。 (4)記敘文中穿插議論的作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畫龍點睛. 17.文章段落語句的主要作用有:(從內容、結構兩個方面來思考) 1、結構上:承接上文、開啟下文、總領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照應前文(開頭)首尾呼應。 2、內容上:開篇點題、抒發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 3、寫法上:氣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見大、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為后文作鋪墊、欲揚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達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18.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的景物描寫,寫出了……的景色(或環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②……的景物描寫,結合人物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③……的景物描寫,反映了……的情景,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調。 19.常用的描寫人物的方法,理解及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寫: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外貌②側面(間接)描寫:其他的人或事③細節描寫④環境襯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詞的感情傾向.褒貶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對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記敘文語言風格:親切自然口語化、幽默諷刺、熱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20.人稱作用 第一人稱: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稱:便于作者與文中的人物或讀者感情交流,顯得特別親切、感人。 第三人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寬廣的活動范圍。 21.記敘的要素的作用 ①時間:以……的時間為序(或線索)來寫,使記敘的過程更清楚。 ②地點:以……的轉換為序來寫,為人物提供活動環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來寫,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豐富鮮明。 ④人物:以……的活動來寫,推進故事情節向前發展。 讀出插敘的語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聯系:……采用了插敘的寫法,既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補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題(或豐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二、典型例題 1.“××”詞好在哪里?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準確地)說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2.“××”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方式: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 ,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②不能,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 ,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準確地說明了 ,符合實際情況,留有余地,具有科學性。 3.提問方式: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后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征)。 例: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節選自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問:“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為什么不說成“真是可愛的孩子”? 答:因為“好一個”比“真是”感情更強烈,“調皮”比“可愛”更切合愛女的性格特征。 4.提問方式: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表達了……不能互換。 例:“記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親指著碗里的荷包蛋告誡兒子……“記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父親指著蛋教訓兒子說……“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父親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節選自《荷包蛋》) 問:文中的“告誡”“教訓”“意味深長”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文中這三個詞語是遞進關系,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5.提問方式: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題模式: 1. 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輔墊。 2.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呼應前文。 3. 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構嚴謹;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例:我怕我父親,他打我是真打。看著他瞪圓了眼,一步一步逼近,還不敢躲,繃緊了肌肉等著,于是一巴掌扇過來,于是腦袋嗡的一聲……(節選自韓羽《父子之間的怯意》) 問:請簡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為下文寫父親對“我”的愛作反襯;(2)為文末寫父親對“我”的怯意作鋪墊;(3)照應了“父子之間的怯意”這個題目。 6.提問方式:文章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效果、作用? 答題模式:使用的方法+內容+效果(或作用) 例: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主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問: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答: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土情結的涵義。具體說明了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應了開頭,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7.提問方式:使用xx人稱寫的好處是什么?或:為什么要改變人稱? 答題模式: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于心理描寫; 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例: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臺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墻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嵚奇。它變得可笑,仿佛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節選自2000年全國卷《長城》) 問: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將長城擬人化:A. 便于與長城對話,B. 便于抒發感情。⑵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8.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 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9.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10.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