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條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導讀:歷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里深也。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于陰而不行于陽,故但欲寐。 清·吳謙《醫宗金鑒》 【注】 少陰腎經,陰盛之藏也。少陰受邪,則陽氣微,故脈細也。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少陰受邪,則陰盛而行陰者多,故但欲寐也。此少陰病之提綱,后凡稱少陰病者,皆指此脈證而言也。 【集注】 方有執曰:少陰腎經也,居于極下,其脈起于小趾之下。『靈樞』曰:是主所生病者,嗜臥但欲寐。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于陽則辟而曉,行于陰則闔而夜,故人之氣行于陽則動而寤,行于陰則靜而寐。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陰故也。 張璐曰:此言少陰之總脈總證也。蓋少陰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至其經,在先之脈雖浮大,此時亦必變為沉細;在先之證雖煩熱不寧,此時亦必變為昏沉嗜臥。但須辨出脈細沉數、口中燥為熱證;脈沉微細、口中和為寒證,以此明辨,萬無差誤矣。 程應旄曰:凡陰脈皆沉,異乎太陽之浮,不必言矣。陽明脈大,微者大之反;少陽脈弦,細者弦之反,沉兼微細,陰證定矣。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三陽以少陽為樞,三陰以少陰為樞。弦為木象,浮而弦細者,陽之少也∶微為水象,沉而微細者,陰之少也。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日行二十五度,常從足少陰之間,分行臟腑。今少陰病,則入陽分多,故欲寐。欲寐是病患意中,非實能寐也。少陽提綱,各臻其妙。 清·黃元御《傷寒懸解》 少陰,腎之經也。陰盛于水,獨陰無陽,故脈微細。陽動而陰靜,靜則善眠,故日欲寐。 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少陰乙脈微細,必兼沉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陰寒之證,血為水氣所敗而熱度低弱,故脈微細。陽熱主動而陰寒則主靜,故但欲寐。黃坤載謂:「脈微細必兼沉。」說殊有理。蓋沉為里寒,如井水之無波,如堅冰之無氣,故于法當溫而不當發汗。少陰無表熱,惟脈沉反發熱者,為太陽少陰表里同病(太陽寒水屬三焦,自腰以上有淋巴微管,自腰以下直達膀胱,乃有淋巴系統,腰中即足少陰藏。太陽標熱本寒,寒水下陷少陰之藏,標熱外出皮毛,故表里同病),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得之二三日,無里證者,有麻黃附子甘草湯一方。所謂無里證,少陰雖見虛寒,而太陽水氣,尚未化為痰濕也。故但用開表之麻黃,溫藏之附子,而無俟細辛以除飲。外此則「脈沉者,宜四逆湯。」「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宜附子湯。」「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而煩者,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宜真武湯。」亦有寒飲干嘔者,宜四逆湯。蓋溫里方治為多焉。大抵少陰一證,寒極則死,陽回則生,是故同一惡寒蜷臥,手足溫者可治,而逆冷者不治。但舉一端,可以得其要領矣。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一條是少陰病的提綱證。此提綱與其他經的提綱有所不同,不但提出了少陰病的脈象,而且還提出人的精神但欲寐這樣一個特點。 足少陰為腎,手少陰為心,少陰為病屬于正虛。三陰病以正虛為主,三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正氣虛,涉及少陰時則為其陰陽水火不足,陰陽皆虛,所以脈微細。微為陽虛,細為陰虛,由脈微細就可反映少陰的陰陽皆虛,且以陽虛為主。所謂但欲寐,指人想睡覺,但不能睡得很香、很沉。為什么會但欲寐?成無己注:衛氣行于陽而寤,行于陰而寐。正常人白天工作、學習則寤,夜晚而睡則寐。邪氣傳于少陰,少陰陽氣一虛,陰氣就盛。陽虛陰盛,衛氣行于陽道的時間就長了。陽主亢盛,主人的生機;陰主消極,主睡眠。所以這人就打不起精神,而但欲寐也。 但欲寐,形容出少陰病陽虛陰盛的特點。人講精神,中醫講精氣神。腎主藏精,心主藏神。心腎好,人才會有精神,才會健康。而少陰為病,脈微細,水火之精華沒有了,人也就沒有精神了。大家都有體會,在工作、學習很疲乏時,就會打哈欠,感覺疲乏,想睡覺,即但欲寐,這就是太疲乏,用腦過度,精神有所節制的體現。 但欲寐,還反映了少陰的陰陽不足。老年人往往喜歡似睡非睡,打瞌睡。這是因為人老了,腎氣虛了,陰陽皆虛了。但欲寐就是反映精力減退不足,既嗜睡,又區別于正常人的睡眠。正常人睡覺后,精神得到恢復,而但欲寐不能解乏。但欲寐為陽虛陰盛,水火精氣不足,是病理情況。為什么仲景要將但欲寐作為少陰病的提綱證?在臨床上見到但欲寐的患者,就要知道這是少陰病陽虛陰盛的癥狀,以老年人多見。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少陰病也是表證、表陰證,它這里沒詳細談了。實際上這個就是沖太陽病來說的,一般的表證也類似太陽病,但是脈雖然浮,但比較微細。這個微細呀,借助于浮。同時由于這個是少陰病呀,虛,所以這個人但欲寐,喜歡躺著,喜臥,精神困倦,就是我們平時遇到感冒這種病,不過少見,還是這個太陽病的多見。那么身體特別虛的人,或者老年人,氣血俱衰,而得外感,常常發生少陰病這種征象,就是脈不浮,而偏于微細,那么這個人雖然也有身疼體痛,頭痛項強等,都有,但是他但欲寐,應該這樣理解這一段。 子恒試注 本條是少陰病提綱證,提出了少陰病的特征脈證。脈微細,微脈主陽氣虧虛,細脈主陰血不足,脈微細說明氣血陰陽俱虛。少陰為腎所主,腎為水火之宅,本身就藏元陰元陽,陰陽俱虛則脈微細。但欲寐,只是想要睡覺卻不能真正踏實的入睡,形容精神極度萎靡,衛氣行于陽而寤,行于陰而寐,陰盛陽衰則但欲寐,是少陰陽虛的體現。所以少陰病的特點是陰陽兩虛,多以陽虛為主,也有陰虛而陽偏亢的少陰熱化證。 【注】 但:<副>只;僅;唯獨 。 副>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內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261條: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第262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第264條: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第265條: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第267條: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第268條: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第269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第270條: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第271條: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第272條: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第273條: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第274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第275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第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第278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第280條: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自我測驗 第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復制可見 |
|